去年夏天,当快船管理层选择放弃保罗·乔治(Paul George),转而扶正鲍威尔(Norman Powell)时,外界普遍质疑这一决策的合理性。然而,从本赛季的数据和球队现状来看,这一决定不仅避免了乔治与小卡(Kawhi Leonard)同时“摆烂”的尴尬局面,更让快船在阵容结构和薪资健康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若乔治与小卡仍同队,快船管理层恐怕早已陷入绝望。
本赛季,乔治转投76人后状态断崖式下滑,场均仅得16.1分,创下自2014-15赛季(因伤仅出战6场)以来的最低值。更讽刺的是,他签下的4年2.12亿美元顶薪合同,因效率低迷被外界称为“毒药合同”。反观快船,放走乔治后腾出的薪资空间不仅引入了小琼斯(Derrick Jones Jr.)、邓恩(Kris Dunn)等防守悍将,更彻底释放了鲍威尔的进攻潜力。后者本赛季场均砍下24.2分,三分命中率高达43%,27场得分20+创生涯新高,甚至被纳入“新三巨头”行列。从数据到场上作用,鲍威尔的高效表现已全面碾压乔治的“伪巨星”光环。
小卡的健康隐患始终是快船无法回避的痛点。尽管本船的容错率赛季他在场时球队净效率高达+21.9,高居联盟第一,且出战的9场比赛快船7胜2负,但他的出勤率依然堪忧。例如,对阵湖人的比赛中,他半场仅得5分且正负值低至-13,而多场比赛的出场时间被严格限制在24分钟以内。若乔治仍在队中,快船不仅需承担两人合计近亿美元的薪资压力,更可能在“轮休”和“低效”的双重夹击下彻底崩盘。如今,鲍威尔与哈登(James Harden)的稳定输出为小卡争取了更多养伤空间,而乔治若留队,其低迷表现只会加剧快船对“双核”的依赖。
双核同队的灾难性假设
试想,若乔治与小卡本赛季仍同队,快船将面临怎样的困境?一方面,小卡频繁轮休导致核心缺阵,乔治的低效进攻(命中率不足四成)难以填补得分空缺;另一方面,两人占据的巨额薪资空间将限制球队补强,快船引以为傲的防守效率(联盟第二)和团队深度(如西蒙斯、博格丹诺维奇等新援)将不复存在。更糟糕的是,哈登的“控场能力”可能因球权分配问题被削弱——上赛季乔治曾抱怨被当作“蓝领球员”,而本赛季在费城,他仍未证明自己能胜任持球核心。若两人同在快船,更衣室的矛盾与战术地位的争夺恐成定时炸弹。
如今的快船已从“卡椒时代”的泥潭中脱身。球队不仅以鲍威尔、哈登、小卡组成的新三巨头为核心,更凭借防守端的铁血表现(场均利用失误得分19.8分联盟第二)和团队篮球的流畅运转(如对阵灰熊单场17次抢断),稳居西部前列。反观76人,乔治的高薪低效正逐渐拖累球队,而快船管理层的果断决策,无疑为球队规避了“双核诈骗”的终极风险。
快船放走乔治的决策,本质上是管理层对球星“伪价值”的清醒认知。当一支球队的核心组合既无法保证健康,又无法兑现天赋时,及时切割才是最优解。本赛季的快船用实际表现证明:与其依赖两名“间歇性巨星”,不如构建一个更均衡、更具韧性的团队——而这正是乔治与小卡同队时永远无法实现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