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退休就是人生的终点?68岁的敬一丹在退休之后,找到了人生的另一条精彩大道,向我们展示了退休后的无限可能性。
前段时间,敬一丹出现在了俞敏洪的访谈节目中。她的身影一如既往的朴素,笑容依旧温婉,岁月似乎对这位曾经的"央视一姐"格外的眷顾。
曾经的她是一位西装革履、妆容精致的主持人,如今的她是家中邻家长辈的模样,看起来亲近又亲切。这种转变,其实是敬一丹对生活不同角度的解读。
谈到退休初期,敬一丹也曾陷入过迷茫。2015年从央视退休后,她一度无法适应突然空闲下来的生活。
这期间,她闹出了不少“笑话”——好几次早上醒来,她还像往常一样收拾好准备上班,直到丈夫提醒:“你已经退休了啊!”这样的场景,让人忍俊不禁,却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央视主持人最真实的一面。
然而,敬一丹绝非一个会被生活击败的人。她很快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向——写作。从创建自己的公众号开始,她慢慢地驾驭起了文字的力量。无论你说什么,她就会把自己多年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毫不保留地写下来,文字中洋溢着生活的温度。
2018年,64岁的敬一丹参加了《脱贫大决战》这档公益节目,让人佩服不已。她从央视演播室走到了基层一线,用自己的方式为社会继续发光发热。
近期,她又全身心投入记录长城在不同季节的风景,用镜头捕捉祖国大好河山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有网友在母校不期而遇她,听闻现场气氛特别暖心。几十年主持生涯的敬一丹,现已转型"敬老师",全然无私地倾囊相授。
敬一丹从CCTV金牌主持到公益活动参与者,节目主持人到写作者,诠释了退休不是终点,而是人生全新起点的态度。
正如她所说:"退休后的生活仍然可以丰富多彩,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
敬一丹68岁的人生,像一幅美妙的画卷,她优雅从容地走在充满温度、情怀与价值的人生大道上。
敬一丹的主持生涯,无疑是央视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篇章。
1988年对于35岁的敬一丹来说是她命运的转折点,还记得吗?那时候她只是去央视参观,没想到这次参观开启了她辉煌的主持人生涯。
说巧不巧,就在参观展览时,她内心深处突然涌起想当主持人的想法。
1993年,敬一丹主持的《一丹话题》成为央视第一个用主持人名字命名的访谈节目。
这在当时也是开创性的存在!敬一丹以其独特的主持风格,使这档节目成为观众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然而,1996年的调令堪称是最为印象深刻的一次。那年,敬一丹被调往新闻部的《焦点访谈》节目组。
要明白,《焦点访谈》这档节目不是一般的,主要是揭露社会各个领域中存在的违法犯罪行为。因此,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对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知识和强大的心理素质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
让人饶有兴趣的是,敬一丹不仅主持着《焦点访谈》这样犀利尖锐的栏目,还兼任了另一档节目《感动中国》的主持人,这两档节目风格迥异,却都被敬一丹成功演绎。
她在《焦点访谈》中敏锐地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阴暗面;而在《感动中国》里,她又用暖人的语调讲述了普通人的感人故事。
这两档节目如同硬币的两面,刻画了社会的多维面貌。敬一丹表示,尽管《焦点访谈》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但《感动中国》让她深切感受到,这个世界上积极向上的力量才是主流。
每当谈起感动中国的故事,她常常也被现场的气氛所深深地感动。
从一个普通的参观者,到央视重磅节目的金牌主持人,敬一丹用专业和坚持,在央视的舞台上创造了自己的辉煌。
在那些年,除了在许多重要节目中担任主持人外,她还积极参与了很多国家重大活动的报道工作。她的每一次亮相都展现出沉稳大气的主持风格,以及对新闻专业性的执着追求。
在央视的岁月中,敬一丹不仅塑造了个人的黄金时代,更是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更迭。从《一丹话题》到《焦点访谈》,再到《感动中国》,她以直面现实的视角和生动的故事,见证了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
没有人会想到,这位央视一姐的成长之路其实并不轻松。
回到1955年,敬一丹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这个家庭有着高学历背景,她原本可以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然而命运却总喜欢和人开玩笑,在1969年,她们家突然遭受了变故,一家人被迫分散,只剩下敬一丹和两个年幼的弟弟相依为命。
那时候的敬一丹仅仅14岁,她不仅要兼顾自己的学业,还要承担起照顾两个弟弟的生活重任。这一重担让这个小姑娘喘不过气来。
只有依靠父母和姐姐的来信,这段时间她才能熬过来。
有一天,敬一丹在给弟弟缝补衣服时不小心被针刺破了手指,疼痛加上委屈,她忍不住哭了出来。母亲刚好回家拿东西,看到这一幕,她一边帮女儿包扎伤口,一边把两个弟弟叫到跟前,语重心长地说:"你们要学会心疼姐姐啊。
这句话,使敬一丹有了继续前行的勇气。
后来,敬一丹成为了通河县清河镇的知青。她每天都要下地干活,晚上还要挤时间学习。尽管生活很艰苦,但她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有自己的快乐。
尤其是当地广播站开始招人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就报名了,最后还真被录取了!这可以说是她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
敬一丹想要进一步学习专业的播音知识,但好事多磨。正好赶上北京广播学院招生,她顺利考上了。入学后她发现,自己的普通话并不标准,还因此多次被同学嘲笑。
但敬一丹是谁?面对嘲笑,她更加努力。每天都对着镜子练发音,毕业的时候,她已经可以流利地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了。
敬一丹的考研经历让人感叹不已,她历经三次才最终获得成功。这一经历也使她在人生旅途中邂逅了最重要的人 - 未来的丈夫王梓木。
他们在考研的征途中并肩作战,相互鼓励,一起奋进。在王梓木第三次考研结束后,他向敬一丹求婚,这段考研路最终演变为他们的爱情道路。
为了不让爱情输给学业,敬一丹更加努力地学习。最终,她成功考上了研究生,并且毕业后留在了学校任教。这一路上,从小东北姑娘到播音专业生,再从考研失利到收获爱情,她每一步都步步为营,走得既坚定又努力。
人生最遗憾的事情之一就是没有来得及好好告别。
对敬一丹来说,原本64岁生日这天应该是个值得庆祝的喜庆日子。然而,命运却给她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就在这一天,她深爱的母亲因肺癌永远离开了她。原本欢声笑语的生日,成了她人生中最痛心的时刻。
提及敬一丹的母亲,那可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指引明灯呢。从她从小的谆谆教诲,到困难时期的坚强扶持,再到事业上升期的默默鼓舞,母亲的身影在她的生命中始终熠熠生辉。
ladies,你们还记得当年那个在为弟弟们缝补衣服时痛哭的女孩吗?是母亲及时出现,轻轻包扎了她被针刺破的手指,然后叫来弟弟们说:"你们要学会心疼姐姐。
母亲就是这样的人,她用朴实无华的话语和行动,多次给予敬一丹勇气和力量。
我的母亲非常珍视家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她一直将那些泛黄的纸条一一收藏,总计存有一千多封。这些信件里,记录着家人在散落四方时的思念与等待。
敬一丹为了尊重母亲对这些信件的珍视,决定在母亲离世前,将这些信件整理成册出版为《那年那信》。
最让敬一丹感动的是,母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一直捧着这本书躺在病床上读着。在母亲眼中,这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个家庭的情感记忆,是她和亲人们之间爱的见证。
为了铭记这份深厚的母女情,敬一丹后来又写了一本名为《床前明月光》的书。这本书名虽然美丽动人,却难以承载她对母亲无尽的思念。
这本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她深夜独坐,追忆往事,想说却来不及说的话的真实写照。
敬一丹的母亲离世让她痛失至亲,但她认为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但这样的经历使她更加珍惜生活的每一个瞬间。
那些信件里的感人故事、母亲的深刻教诲、温暖的回忆,都成为了她坚定前行的力量。
敬一丹把对母亲的思念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用文字传递温暖,以行动传承母亲的精神。这种方式或许是最好的思念方式,也是最感人的母女情。
人们常说,退休是人生的句号。然而,对于敬一丹来说,退休反而成了一个新的惊叹号!
离开央视的2015年,敬一丹用实际行动证明:年龄并不是限制,关键在于如何去活。今年9月14日,她又出现在了中央电视台的文旅宣传节目《共赴山河之旅》中。
这一次,她的角色不再是节目主持人,而是以一个文化传播者的身份,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退休后敬一丹的公益事业投入让人叹为观止。在2018年参加的《脱贫大决战》节目中,64岁的她深入基层,切身实地感受了脱贫攻坚的具体情况。
别光顾着夸敬一丹经常往外跑,她在闲暇时会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她的见闻和生活点滴。有时是分享长城四季的绝美风光,有时则是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这些文字包含了老一辈的智慧和对新事物的好奇与热情。
更暖心的是,她会常回到母校,跟年轻人分享自己的主持经验。在年轻人的眼中,敬老师不再是电视上遥不可及的央视主持人,而是一位亲切的长者,用她几十年的人生阅历,为他们指点迷津。
如今的敬一丹,比很多年轻人过得还要充实。她专注于写作、公益、文旅推广以及分享交流等多方面的活动,每一项都充满了热情和活力。
她用实际行动向人们传达了:退休并非生活的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人生起点。
其实啊,人生就像是一本书,每当我们翻到新的一页,都预示着一段新的故事即将展开。68岁的敬一丹正是以她独特的方式,书写着全新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