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太平天国,于常州大血战:"广西老兄弟"们最后的辉煌与悲歌
引言:
世人皆知太平天国轰轰烈烈十四年,却鲜有人知道在其覆灭前夕,常州城内上演了怎样惊心动魄的一幕。1863年隆冬,数千名来自广西的太平军将士,在这座江南古城中,写下了他们最后的辉煌与悲歌。他们中有许多人,是跟随洪秀全从广西一路北上的元老,见证了天京建立的荣光,也经历了军中的权力之争。在常州城内,这群广西老兄弟面临着李鸿章十倍于己的淮军围剿,粮草短缺,援军难至,他们为何还能支撑数月之久?在这场决定性的大战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严冬,重温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一、常州保卫战前夕
1863年冬,太平军在江南的形势已是岌岌可危。南京城内军粮告急,各地援军被清军分割包围,战事连连失利。就在这个时候,常州城内的太平军将士收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李鸿章的淮军主力已经向常州推进。
常州守将陈坤书当即召集众将领商议对策。这些将领大多是从广西一路北上的老兄弟,有的甚至还记得当年在金田村起事时的情形。他们都知道,常州城是太平军在江南地区最后的重要据点之一,一旦失守,不仅意味着江南战局的彻底崩溃,更会直接威胁到天京南京的安危。
"江南形势已如风中残烛。"一位参谋官指着墙上的地图说道,"苏州已失,镇江岌岌可危,我军已成孤岛之势。"地图上,太平军控制的区域正在不断缩小,而淮军的包围圈却越收越紧。
陈坤书深知常州的战略价值。这座城市位于长江以南,京杭大运河以东,是连接苏南与浙北的重要枢纽。常州若失,不仅意味着太平军在江南的军事力量将被切断,更重要的是会失去最后一条与浙江军区联系的通道。
就在这时,斥候来报:淮军先头部队已经出现在距离常州城三十里的地方。更糟糕的是,常州城内的军粮储备已经不足一月之用。陈坤书立即下令加强城防,组织民夫修筑工事,同时派出信使向南京求援。
城内的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广西籍的老兵们开始加固城墙,整修火炮。这些人大多是从广西山区出来的壮族子弟,十多年来跟随太平军转战南北,早已将彼此视为生死兄弟。
"记得当年在永安州时,我们也是这样加固城防。"一位年长的将领一边指挥士兵搬运炮弹,一边对身边的同袍说道。那时的太平军刚刚起事不久,在永安州驻扎了整整半年,为北伐做准备。
然而此时的形势比永安州时期更为严峻。淮军不仅装备精良,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摸清了太平军的战法。李鸿章的谋士们分析过太平军的每一次战役,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弱点。
十二月初,第一场大雪降临常州城。城头的岗哨看到远处出现了大片火光,那是淮军在建立营寨。陈坤书登上城楼,远眺敌军的动向。他知道,一场恶战在所难免。
就在这时,从南京派来的信使带来了一个令人绝望的消息:天京也已陷入重围,无力派出援军。这意味着常州守军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应对即将到来的血战。
二、陈坤书的最后决断
护王府内的军事会议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召开。陈坤书和他的副将们围坐在一张破旧的地图前,烛光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影子。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如何在这场注定艰难的战斗中寻找生机。
"淮军已在城外建立了三道包围圈。"一位斥候官指着地图汇报,"他们在东面集结了主力,显然是要切断我们与镇江的联系。西面和北面都布置了精锐部队,南面则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
陈坤书派出的侦察兵带回了更多细节。淮军不仅在城外挖掘了壕沟,还布置了大量火炮。这表明李鸿章这次是要速战速决,不给常州守军任何喘息的机会。
"粮草情况如何?"陈坤书问道。
"回将军,城内存粮最多还能支撑二十天。"负责后勤的将领答道,"即便实行配给制,也很难再坚持更久。"
会议室内一片沉默。众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他们必须在二十天内找到突围的机会,否则就会被活活困死在城中。
随后,几位将领提出了不同的突围方案。有人主张从西面突围,因为那里地形复杂,有利于小股部队的渗透;也有人建议从南面突围,那里的淮军防线相对薄弱。但最终,陈坤书否决了这些建议。
"李鸿章深谙兵法,他一定预料到我们会选择薄弱处突围。"陈坤书说,"我们必须出其不意。"
经过反复讨论,一个大胆的计划逐渐成形:他们决定分兵两路。一路从南面佯攻,吸引淮军注意力;主力则从看似防守最严密的东面突围,直取淮军大营。
为了增加突围的成功率,陈坤书命令工兵连夜制作简易的攻城器械。他们利用城内现有的木材,打造了一批可以快速架设的云梯和简易的掩体。同时,将仅剩的火药集中起来,准备在突围时制造最大的声势。
但是,突围计划还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伤员和平民如何安置?城内有近百名重伤员,还有不少随军的老弱妇孺。这些人大多是从广西追随太平军北上的将士家属。
"留下一支精锐部队守城,掩护伤员和平民。"陈坤书最终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这意味着突围部队的人数会大大减少,但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护王府的会议一直持续到深夜。当最后的计划敲定时,城外的淮军营地已是一片寂静。陈坤书命令将士们抓紧时间休息,准备在两天后的子时发动突围。
"这将是一次险中求生的行动。"陈坤书对众将说,"我们要么成功突围,为太平天国保存一支力量;要么就在这里与城共存亡。"
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常州城内的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士兵们在磨刀擦枪,后勤人员在分发最后的口粮,工兵们则在秘密制作突围用的器械。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气氛中。
三、血战突围
子时刚过,常州城南突然响起震天的喊杀声。数百名太平军将士举着火把,呐喊着冲向南面的淮军营地。这支部队由老将黄正德率领,他们的任务是吸引淮军的注意力,为主力突围创造机会。
淮军果然被这突如其来的进攻惊动。南面的营地顿时号角齐鸣,无数火把亮起,大批淮军士兵从营帐中冲出,列阵应战。李鸿章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附近的预备队向南面增援。
就在淮军调动兵力的混乱时刻,常州城东门悄然打开。陈坤书率领的三千精锐,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向淮军东面大营挺进。他们身着黑衣,行进时尽量避开明亮处。
突围部队刚离开城门不到一里,一声尖锐的哨声划破夜空。原来淮军在东面埋伏了暗哨,发现了太平军的行动。一时间,东面的淮军营地也騰起无数火把,喊杀声此起彼伏。
"杀出去!"陈坤书一声令下,突围部队立即加快脚步,分成数个战斗小组,向淮军营地发起冲锋。太平军将士们扛着事先准备好的云梯,不顾一切地向淮军阵地冲去。
淮军显然没料到太平军会选择从东面突围。虽然这里是防守最严密的地方,但第一道防线的士兵仍然措手不及。太平军的先头部队成功突破了第一道防线,但很快就遭遇了淮军的顽强抵抗。
战斗异常激烈。太平军士兵手持长矛和大刀,与淮军展开肉搏。双方在黑暗中厮杀,只能靠火把的微光分辨敌我。陈坤书命令工兵点燃准备好的火药包,巨大的爆炸声在淮军阵地中响起,造成了不小的混乱。
然而,李鸿章很快就看穿了太平军的计策。他立即命令南面的淮军就地防守,同时调集大批预备队赶往东面。淮军的骑兵也开始在太平军突围部队的侧翼游弋,伺机发动进攻。
战斗进行到最激烈时,一支淮军骑兵从侧面突然杀出,切断了太平军的突围队伍。陈坤书带领的前队与后续部队失去了联系。被切断的后队在重重包围中且战且退,最终不得不退回城内。
前队继续向东突进,但伤亡越来越大。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到天亮时分,陈坤书身边只剩下不到五百人。他们已经突破了淮军的三道防线,但更多的淮军正从四面八方赶来。
此时,南面佯攻的部队也已退回城内。黄正德的佯攻虽然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但付出了大量伤亡。城内的守军开始准备接应可能退回的突围部队,但他们很快就发现,淮军已经在城外布下了更严密的防线。
天色大亮时,陈坤书带领残余部队在距离常州城东十里处的一个小村庄设置了临时防御阵地。他们必须在这里坚守,等待夜幕降临后再做打算。但此时的情况已经非常危急,淮军的包围圈正在迅速收缩。
四、城破之日
正午时分,常州城内的形势急转直下。突围失败后,城内守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淮军趁着太平军主力被分割的机会,对城池发起了猛烈进攻。
城墙上,留守的太平军将士正在进行最后的抵抗。他们只剩下不到两千人,其中还包括许多伤员。城内的火药和箭矢都已所剩无几,守军不得不用砖石和木块抵挡淮军的进攻。
淮军采取了分段强攻的战术。他们在城西和城北各架设了十余架云梯,同时调来了大量火炮,对城墙进行轰击。城墙上很快出现了几处缺口,守军不得不用木板和沙袋堵住这些破损处。
正在此时,城内的粮仓突然起火。浓烟滚滚升起,火势迅速蔓延到附近的民房。守城将领立即抽调一部分士兵去救火,这进一步削弱了城防力量。大火持续了两个时辰才被扑灭,但粮仓中的存粮已经损失过半。
下午,淮军对城北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他们用火箭点燃了城门,趁着烟雾的掩护,大批士兵开始攀爬城墙。守军在城头上与淮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双方你推我搡,不时有士兵从城墙上跌落。
城西的情况也同样危急。淮军在那里已经占领了一段城墙,正在向两翼扩张。留守将领黄正德亲自带队反击,试图夺回失地。双方在狭窄的城墙上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惨烈。
随着战斗的持续,守军的伤亡不断增加。医护人员已经无法及时处理所有的伤员,许多轻伤的士兵包扎后就立即返回战场。城内的居民也自发组织起来,帮助运送伤员和递送饮水。
傍晚时分,淮军在城北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支精锐部队成功突入城内,并在城内站稳了脚跟。他们立即打开城门,更多的淮军蜂拥而入。城内的战斗随即进入巷战阶段。
守军在街道上设置了路障,利用熟悉的地形与淮军周旋。他们在一些关键路口布置了伏兵,给进入城内的淮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随着淮军不断增援,守军的抵抗力量逐渐被压缩到护王府附近。
夜幕降临时,城中大部分地区已落入淮军手中。护王府内的守军仍在负隅顽抗,他们在府内布置了多重防线,决心与太平军最后的尊严共存亡。淮军对护王府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但都被守军击退。
深夜,淮军改变了战术。他们不再强攻,而是开始对护王府实施包围。同时,他们在府外架设了更多的火炮,准备在天亮后发起总攻。守军趁着这个间隙,将所有的伤员转移到府内的地窖中,并将仅剩的粮食和弹药重新分配。
护王府内,最后的五百名太平军将士正在等待黎明的到来。他们知道,明天的太阳升起时,就是这座他们守卫了数月的城池陷落之时。府内的火把逐渐黯淡,但士兵们依然紧握着手中的武器,警惕地注视着四周。
五、最后的抉择
黎明前的最后一刻,护王府内的太平军将士整装列队。他们身上的军服已经破损不堪,但每个人都站得笔直。黄正德立于队伍前方,手持一面残破的军旗。
天色微明时,淮军的炮火如期而至。密集的炮弹落在护王府的围墙上,砖石横飞。守军躲在掩体后,等待着最后的冲锋。第一轮炮击持续了半个时辰,护王府的外墙已经出现多处缺口。
淮军的进攻部队分成三路。中路直取正门,两翼从缺口处突入。太平军将士分散在府内各处,利用建筑物进行抵抗。战斗在府内的庭院、走廊和房间中展开。双方都已经精疲力竭,但依然在进行着惨烈的搏杀。
上午,淮军攻入了府内的中庭。黄正德带领一队精锐在此设防,与淮军展开了面对面的厮杀。中庭很快被鲜血浸透,尸横遍地。太平军将士用长矛、大刀甚至砖石与淮军搏斗,誓死不退。
就在此时,从城东传来了一阵喊杀声。原来是陈坤书带领残部杀回来勤王。他们趁着淮军主力集中在护王府的机会,从城东薄弱处突破,试图解救府内的将士。这支部队虽然只有两百余人,但来势凶猛,一时间竟让淮军的后方陷入混乱。
李鸿章立即调动预备队应对这一突发情况。他命令骑兵包抄陈坤书的侧翼,同时加强了对护王府的进攻。陈坤书的部队在突进到距离护王府还有三条街时,被淮军的骑兵截住。双方在街道上展开激战,短兵相接。
护王府内的守军听到外面的战斗声,士气为之一振。黄正德率军反攻,一度夺回了部分失地。但淮军的兵力优势实在太大,很快又将太平军压回府内深处。
午后,战斗进入了最后阶段。淮军已经占领了护王府的大部分区域,太平军的抵抗力量被压缩在后院的一个角落。黄正德带着最后的三十余名士兵,在一座阁楼内坚守。他们已经弹尽粮绝,但仍然不愿投降。
城东的陈坤书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终于突破了淮军的围堵,带着剩下的几十名将士杀到了护王府外。然而为时已晚,府内的主力已经所剩无几。陈坤书在权衡再三后,不得不带领残部撤离常州,向南方突围。
黄昏时分,护王府的最后一处抵抗点被攻破。阁楼在炮火中倒塌,黄正德和剩下的将士被埋在废墟之下。淮军士兵在废墟中搜寻,发现了黄正德的遗体。他的手中仍然紧握着那面残破的军旗。
随着护王府的陷落,常州保卫战正式结束。这座坚守了数月之久的城池,最终还是落入了淮军之手。太平军在常州的抵抗,给淮军造成了重大损失。而陈坤书带领的这支残部,则继续在江南地区进行游击战,直到太平天国最后覆灭。
城内的居民陆续从藏身处走出,看着满目疮痍的街道和建筑。护王府的废墟上升起袅袅青烟,昭示着一个时代的终结。淮军开始在城内清理战场,打扫街道,着手恢复城市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