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好多人都说对一些国学经典看不懂,读好几遍还是不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李悟空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简单说一下这个问题。
当然了,现在的白话文的中外各种类型的著作我们大多都可以很轻易地看懂,我这里说的主要指的是读一些国学古籍经典的问题。因为古今的语言文字环境已然大变,直接看古文看不明白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
但是古文也有注释和翻译呀!为什么人们还要说看不懂呢?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翻译只是代表译者自己的理解,一个人一个样,未必就是原著作者的本意。相信很多人都会遇到认为翻译不准确的事情,那就是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要读出自己的理解才行,认为翻译就一定正确只看白话文就是如嚼白蜡,毫无滋味。翻译只是一个借鉴,当成原文本意就大错特错了。
中国人容易走极端,有过分依赖翻译的人,也有过分依赖古文原文的人。这类人只顾抱着书读死书,以读的次数多为能,动不动就夸耀自己读了几千遍,几万遍,不用心读,不理解文意,有什么用呢?不过就是一个复读机而已!
岂不闻“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读书要用心读,尤其是读一些深奥的经典更应该这样。“清空杯中水,方可注新茶”, 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就是学习一种新东西的障碍!放下偏见,放下执着,才能接受新的东西。
好多人都说看不懂《道德经》,为什么呢?《道德经》是老子在深刻领略先天的自然境界后,站在先天的角度去阐释世间的种种现象然后留下的一本书。后人非要用后天经验知识的角度去解读,如此只能是南辕北辙!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越是学历高的人越是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这就是一种知识障。高学历的人所认知的东西就一定是真理吗?现代人动不动就拿科学说事,科学才发展了几百年,没有认知到的事情太多了。
顶尖科学家你问他一些事情,他总会说不知道,事实就是这样嘛!圈圈越大,未知的东西也就越广。
说到读书有一个人不能不提,那就是近代的晚晴名臣曾国藩。毛主席说过: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公。看曾国藩的事迹,相信好多人都会觉得这个人好笨呀!但就是这么一个本人,却成为了有名的半个圣人,赢得了后世无数人的赞誉,你能小瞧笨人吗?
愚公可移山,笨人亦可填海。曾国藩读书的毅力和恒心,世所罕见!一本书不读懂,绝不读下一本,一页书不读懂,绝不读下一页,这是曾国藩的读书哲理。看似简单,却很难做到!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知易行难的事情。
你能做到,你也可以是下一个曾国藩。
还有以为书一看就可以明白文意的人,这就犯了读书人的一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望文生义。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其实我们会发现书再读就会有再读的理解。
以为自己一看就懂的人其实大多数都没有看懂,包括我自己也经常犯这种毛病。这是读书人的大害,不可不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实这话对也不对。每一次用心读,那这话肯定没毛病;但每一次都敷衍了事、不求甚解地去读,那这话就说错了,别说百遍,读千遍万遍也没用。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