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解放军级别最高的文职干部!参军63年,享受战区级的上将待遇

山西初哥 2025-04-24 15:09:23

空政原歌舞团编导室的一级编剧阎肃,公开简历显示他拥有专业技术一级和文职特级的职称。

中国军网此前对军队人员的等级制度进行过说明:“在军队中,负责技术工作的军官被称为专业技术军官,他们拥有相应的技术军衔,比如副教授、专业技术上校或专业技术7级等;而文职干部则是那些在军队编制内工作但不授予军衔的干部。”

根据阎肃的官方资料显示,他拥有专业技术一级和文职特级职称。这意味着他在军队文职系统中的级别与上将相当,并且享有战区级上将的待遇。阎肃因此成为解放军中文职干部的最高级别代表。

文艺圈和军队里的人都夸阎肃是既有德行又有才华的艺术大师,"半辈子当兵,半辈子搞音乐"这话用来描述他特别贴切。他当了63年兵,期间写了1000多首广受欢迎的歌曲。

阎肃在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时表示,他深深感谢党的培养与指引。他坦言,正是党的思想指导,才让他的生命轨迹得以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他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番景象。

【一、追梦逐梦】

阎肃在家庭中排行老大,他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他的父母从事商业活动,因此阎肃的童年生活相对舒适。

阎肃在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中成长,年仅四岁就因战乱随父母逃往武汉汉口。然而,安稳的生活没过多久,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他再次随家人迁往重庆避难。

一到重庆,阎肃一家就遭遇了日军的空袭,他们的住所瞬间化为废墟。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搬进贫民窟。

在贫民窟的生活远比之前艰苦,但阎肃并未因此丧失信心。相反,这种困境反而点燃了他内心的奋斗精神。

他认为,唯有依靠自身的奋斗才能扭转当前的局面。

阎肃一家人随后迁居至修道院,他的青春岁月便是在此度过。

阎肃提到,他在研读传统经典著作的同时,也在跟当地的外国人学习英文。

阎肃自幼学业优异,深受法国神父赏识。神父有意带他赴法进修,但阎肃婉拒道:"不必再劝,我另有打算。"

1944年,阎肃进入重庆南开中学学习,正是在这所学校,他结识了对他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的导师。

在老师的引导下,阎肃接触到了诗朗诵、相声和快板等文艺形式,这些活动让他对文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正是在这一时期,他萌生了成为音乐创作家的梦想。

后来,受时代背景的制约,阎肃被迫放弃了原本的理想,转而进入重庆大学就读,主修工商管理专业。

就在这个阶段,阎肃终于能再次追逐自己的理想了。

阎肃频繁参与各类文艺活动,校内教师一致认可他在艺术领域的潜质,视其为可塑之才。

正逢西南青年文工团到学校选拔成员,阎肃毫不犹豫地离开了重庆大学,选择加入文工团。

从那时起,他正式踏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

【二、“一片丹心”向艺术】

阎肃最初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只能从最基层的工作开始干起。面对这样的起点,他从未抱怨过一句。这些早期的经历对阎肃而言意义重大,为他后来的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阎肃利用闲暇时光投入到了曲艺和戏剧的创作中。

阎肃因其出众的创作才能引起了文工团领导的注意,他们认为这样的人才实属少见,便将他调任为专职创作员,负责文艺作品的创作工作。这一调动不仅体现了领导对阎肃能力的认可,也为他提供了充分发挥才华的平台。从此,阎肃正式踏上了专业创作的道路,在文艺创作领域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

1952年,年仅22岁的阎肃随西南艺术工作队前往朝鲜前线进行慰问演出。在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深受感动。这次经历激发了他深入群众、扎根生活的创作热情,并促使他下定决心参军入伍,用笔为英雄谱写赞歌。

突如其来的噩耗让阎肃措手不及,他最敬重的父亲骤然离世,这一变故让他备受打击,内心无比悲痛。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阎肃不得不扛起整个家庭的责任,他迅速从普通家庭成员转变为支撑家庭的核心力量。生活的重压瞬间压在他的肩头,使他成为家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阎肃每月领到薪水后,只留一小部分自用,其余都寄给家人。这种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充分体现了他对家庭的深厚情感和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

1953年,阎肃成为一名中共党员,从此投身于军旅题材的文艺创作。

阎肃创作的《只因我的小银燕是祖国造》是他的首部空军主题音乐作品。空政文工团领导在聆听了这首歌后,对阎肃的才华颇为赞赏。经过内部讨论,他们决定将阎肃调入空政文工团,并任命他为原歌舞团编导室的一级编剧。

阎肃暂停了手头的事务,深入基层连队,与士兵同吃同住。他每天参与日常训练,负责营区清洁,还协助维护飞机设备。这段经历让他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性格也更加坚韧。

尽管工作任务繁重,阎肃却觉得生活很充实。这种忙碌的状态为他后来的创作带来了不少启发。

某日,阎肃与同伴步行回宿舍途中,突然听见飞机掠过的轰鸣,抬头望见晚霞映照的天际,顿时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立刻赶回住所,一气呵成地写出了《我爱祖国蓝天》。随后,这首歌被谱成曲,并交由秦万檀演唱。出乎意料的是,这首作品迅速走红,风靡全国,成为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

凭借这部作品的广泛传播,阎肃迅速获得了知名度。为了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他走遍了空军各个基层单位,无论是机场、阵地、海岛、高原还是边防哨所,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阎肃创作了大量广为流传、打动人心的军旅题材音乐作品。他始终坚持将群众作为创作的核心,把对党的坚定信念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前文提到,阎肃小时候和父母在重庆住过一段时间,这部歌剧就是根据那段时期的重庆生活创作的。

阎肃对重庆的革命历程、当地文化和民间习俗了如指掌。国民党政权的残酷压迫和地下党员的顽强抗争,更加激发了他投身创作的决心。

阎肃萌生了这个创作念头后,趁着探亲假期,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整整18天,专心致志地完成了《江姐》这部作品。

那天,阎肃兴奋地找到姜春阳,大声说道:“老姜,我搞定了!”不过,这还只是《江姐》的第一版草稿。

为了确保作品更接地气,阎肃与作曲家姜春阳、羊鸣、金砂多次深入实地考察。他们先后两次前往江南地区,三次进入川东地带进行采风。

此后,阎肃涉足影视领域,其作品《敢问路在何方》至今仍广为人知。

阎肃不仅在影视领域有所成就,他在京剧创作方面同样表现出色。他编写了多部经典剧目,包括《红灯照》、《红色娘子军》和《红岩》等,这些作品深受观众喜爱,使他在艺术界享有盛誉。

阎肃不仅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的个人生活同样让人称道。他多次公开表示,与李文辉共度的时光是他生命中最快乐的经历。

【三、坎坷却充满幸福的婚姻】

那时候,阎肃在军队里已经算是年纪比较大的单身汉了。

阎肃的领导不仅关心他的工作表现,还特别留意他的个人生活。为此,领导特意找到以前的战友林野,希望他能帮忙为阎肃物色一位合适的伴侣。这样,既解决了阎肃的个人问题,也体现了领导对他的关怀。

林野听闻阎肃才华横溢,能力出众,便决定将自己的外甥女李文辉引荐给他认识。

林野让阎肃准备一封书信,并附带一张他穿着军装的照片。李文辉收到这封信后,看到照片中那个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心中不由得生出了好感,因此决定与阎肃见上一面。

初次见到阎肃时,李文辉着实吃了一惊。

阎肃的外貌与照片差距很大,他身材矮小,看起来缺乏活力。李文辉见状,直接对舅舅林野表示:“我们俩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人,根本不可能有结果。”

林野认为阎肃具备发展空间,工作态度积极向上。

在舅舅的安排下,李文辉勉强答应与阎肃相处试试。得知李文辉愿意接受自己,阎肃兴奋不已,一口气写了上百封信给她。这些信件展现了阎肃的才华,逐渐打动了李文辉,让她开始真正接纳这段感情。

经过一年的恋爱,李文辉和阎肃正式结为夫妻。虽然工作原因导致他们分居两地,但空间距离并未削弱彼此的情感。婚后,李文辉先后为阎肃生育了两个子女,共同组建了完整的家庭。

1965年,李文辉调任至北京的文艺机构任职,至此,全家人终于团圆。

2016年12月,著名音乐家阎肃因病逝世,终年86岁。这位被誉为“人民歌者”的艺术家的离去,不仅让音乐界失去了一位重要人物,也留下了难以弥补的空白。他的去世不仅是行业的重大损失,更是无数乐迷心中永远的遗憾。

【结语】

阎肃先生逝世已有七年,他的多部杰出作品至今仍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作为一位备受推崇的艺术大师,他在艺术领域的卓越贡献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国家级文化瑰宝。其艺术成就不仅跨越了时间,更在广大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通过持续不断的艺术创作,阎肃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作品价值与影响力历久弥新,堪称艺术界的典范人物。

1 阅读: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