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阳明的一生一直都为自己的目标和志向努力且最后达成。
他十二岁的时候,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
老师说:“唯读书登第耳。”
王阳明有礼貌地反驳说:
“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
老师反问:“那你认为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
王阳明说:“读书学圣贤耳。”
读书学圣贤,是王阳明从小就有的志向,他为此努力且最终达成。
目标要循序渐进王阳明:
“后儒不明圣学,……一味只是希高慕大,……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矣!”
后世的儒生不能明白真正的圣学,一味地只是追求那些看起来很高大上的人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终年忙忙碌碌,以至于到死也没有多大的成就,这种人是很可怜的。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量力而定目标呢?
我们看个故事就明白了。
有一位很有道行且在修武学的大师在挑水的时候,从来都挑半桶水。
人们看到后很不解,几个人上山来询问:
“大师,您为什么每次只挑半桶水?”
“因为半桶水就够用了,而且挑着不费力。”大师回答说。
“您有修武之身,还说挑不动一桶水,我就可以。”其中一个人说道。
然后大师把水桶递给了他,这个人打了满满的两桶水,挑起来要走的时候被绊倒了。
大师说:
“你们看被绊倒以后水洒了,而且自己也受了伤,就更不能挑再多一点的水了。”
这个时候大家看到大师的水桶里画着一道线,大师怎么回事?大师说:
“这是我开始挑水时量的一个参考线,天长日久以后不需要看线,也可以把水打到刚好在线的位置。”
“那底线应该画在什么地方?”
“越低越好。”大师说,
“刚开始的时候把目标定得低一些,然后再慢慢地增加,这样人的信心和热情都不会受到打击。”
先给自己定一个绝对可以实现的目标,实现以后再逐步把目标增高。
如果刚开始就定一个长远的目标,而没有具体执行的方案,那么目标最终也会化为泡影。
目标要方向正确王阳明:
“圣人无恶无善,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
这是告诉我们善恶是从自己的内心来出发进行判断的,真正的圣人是不以自己的私欲为目的的。
给自己树立目标,或者说制定目标,也是一个道理,一定不要有太多的私欲。
一位年老的攀登者带着一位年轻徒弟来到了一座山下。
年老的攀登者问山底下的一块石头:
“这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吗?”
石头点点头。
年老的攀登者开始攀登。
年轻的徒弟也过来问石头:
“如果我上了山顶,需要我带什么给你吗?”
石头说:
“你把你最不需要的东西带给我就好。”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年轻的攀登者来到了石头的身边,说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带下来的。
石头问他:
“你的师傅呢?”
“从山崖上跳下去了。”
“为什么?”
“因为他已经登到了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的山顶。”
一个人,如果心中的目标只是为了实现一种外在的形式的话,那么一旦目标实现,心里瞬间就什么也没有了,也就丧失了再次挑战或者说前进的动力。
所以给自己定目标的方向,一定要是利他的,或者说是有所价值的,只有这样,才会让我们的人生攀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目标要努力坚持王阳明说: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要坚持自己的志向,就好像心痛了一样,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心痛上,哪还有时间和精力去说闲话,管闲事呢?
巴菲特在给儿女的话当中,其中一句也说,真正有目标的人是没有时间让自己来浪费的。
王阳明小时候,他父亲对他要求就很严格,在他尽管已经非常努力的情况下,偶尔去下棋也惹恼了他的父亲。
他父亲一怒之下,把他的棋子扔到了河里,看着河里的象棋子,王阳明还做了诗一首:
“象棋终日乐悠悠,若被严亲一旦丢。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起休。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从此以后,王阳明就自比诸葛亮卧龙,希望自己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为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和理想,他不光读书还练习骑射等武艺,最终练就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本事。
后来又经过官场沉浮,最终在龙场悟道,成为一代圣人。
结语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首先就要给自己树立长远的目标,但是长远的目标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
一定要把目标拆解,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把要完成的目标定的太高,给自己信心和勇气,然后再坚持不懈地向着大目标去努力。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