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一位特殊的嘉宾登上了辽宁卫视,她便是85后入殓师吴津娜。
在坚守岗位的20年里,她平均每年就要处理5000多具遗体,见证了无数人的消亡。
原本外形靓丽、备受欢迎的她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晦气人”,甚至连亲生父母也都嫌弃女儿不吉利。
在种种偏见之下,她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入殓师的呢?
“一个才上初中的女孩,出了严重的车祸,头部都差不多四分五裂,身上也是惨不忍睹......”
这是吴津娜工作日常中再常见不过的例子,但不管遇到多少次,她的内心还是一样惋惜难过。
伴随着孩子父母绝望的哭声,这个女孩的遗体被送到了吴津娜的面前,不久前的花季少女已经成了台子上冰冷的死者。
这个才上初中的女孩不仅学习优异,还是一名优秀的剑道选手,可这一切在死亡面前,都再无价值。
悲痛的家属想要让女孩能够体面的离开,这才找到了吴津娜,对于经验丰富的她来说,这种高度损毁的遗体也很是棘手。
但吴津娜还是点头答应下来,她拿着女孩生前的照片,准备将遗体复原。这个过程一般是不让家属们在场的,看着死去的亲人被缝合、拼骨实在有些残忍。
但对于这对父母来说,这便是送女儿的最后一程,因此在8个多小时的修复中,他们始终不愿离开。
当他们再次看到台子上的女儿时,都忍不住失声痛哭,此时的死者已经宛如生前,看不出车祸的痕迹了。
事后,不仅是女孩的家属多次感谢,连目睹了车祸现场的旁观者都特地找到吴津娜,表示百年后希望由她来处理身后事。
每次这个时候,都让吴津娜对入殓师这个工作的价值更加坚持,也对老师曾经的话更加理解。
“在每一个亲人的眼里,故人的身体比古董还要珍贵,我们一定要非常谨慎......”
这些话也成为了吴津娜之后的工作准则,每一具送来的遗体,都会被她无比小心的对待。
为了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入殓师,她没有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哪怕自己成立公司之后,也依然牢记初心。
2013年,吴津娜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多年的学习工作中,她发现国内的这个领域还有很多需要改变的地方,数量本就稀少的入殓师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与庞大的需求是无法匹配的。
于是她决心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专业的入殓师,让更多的“故人”可以体面的离开,让留在世上的人心中多一分慰藉。
因此她将每一个细节都发挥到极致,为了找到一款适合故人的洗发水,她会不厌其烦的测试200多次,为了改善死者面容气色,她特地找出合适的面膜和搭配的化妆方式......
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服务,吴津娜的服务备受好评,公司口碑也越做越好。
看着这样的成绩,吴津娜的心中是欣慰的,多年来的坚持有了优秀的答卷,那些反对的声音也越来越少。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会让当初一个才15岁的少女选择成为一名入殓师,并且一干就是半生呢?
其实这和她少年时的经历有关。
少女时期的吴津娜和很多85后一样,出生在充满希望和变革的年代,在男女平等的教育下,小小的她性格坚毅,喜好运动,梦想着成为一名体育教练。
但这样的想法在12岁那年的一场意外后烟消云散。
在吴津娜小时候的记忆中,父母上班总是忙碌的,因此很多时候都是大学毕业的小姨照顾自己。
受过高等教育的小姨非常尊重吴津娜的各种想法,并且陪她了解着有趣的知识,全面发展着体音美。
有这样一个优秀又开明的长者带领,实在是一件好事,但天有不测风云,在一场车祸中,吴津娜的小姨去世了。
这对十几岁的吴津娜来说是难以接受的,死亡明明那么遥远,却突然之间有了具体的样子。
由于当时还缺少专业的入殓师,这类遗体并没有办法得到好的修复,小姨的遗体只能维持车祸后的样子。
面对这样惨烈的遗体,大人们都不忍多看,更怕会吓着孩子们,因此即便吴津娜再想要跟着悲痛的父母去见小姨最后一面,年幼的她还是被拒绝了。
这件事在吴津娜的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她不断的思考着,难道没有办法改变吗?还会有更多人见不到亲人的最后一面吗?
此时的她还不懂得工作的含义,但却隐隐的有了一个想法——想要做一个修复遗体的人。
直到15岁那年,吴津娜无意间看到了入殓师这个职业,在查了一番资料后,她发现这便是自己想象中的职业:帮死者修复、化妆,送他们体面的和亲人告别,离开人世。
于是她不顾父母的反对,在爷爷的支持下放弃了读高中,跑去报考了福建民政学校的殡葬专业。
此后的几年里,她便学习着各种殡葬业的常规知识,因为当时国内这个行业还停留在基础的修复,她在之后选择到日本实习深造,一去就是九年。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吴津娜成为了一名真正的专业入殓师,这背后要吃多少苦头也可想而知。
但比起异国独自生活,学习各种晦涩的知识,最让吴津娜心酸的还是那些歧视的声音。
在我国民众的惯有思维中,死亡不是一件好事,那么相关的殡葬业、入殓师就也自然带着“晦气”。
自从进入这个行业,吴津娜便成了亲戚朋友中的另类,哪家举办婚礼或者有其他喜事,她也都无法参加,哪怕是登门送礼,也会被人嫌弃。
甚至最亲的父母也因为女儿的工作产生了偏见。
一次,吴津娜无意间看到家里拜祭用的水果掉了一个,便随手捡了起来放回去。但不久后她却发现自己放回去的水果被母亲换掉,拿到了一边。
在发现的那一刻,吴津娜心如刀绞,她明白母亲这个举动的含义,也是觉得自己这双入殓师的手,会带着晦气和不吉利。
父母尚且不理解,又怎么能要求其他人呢?吴津娜在难过了许久后振作了起来,这不正是需要改变的现状吗?
只有入殓师这个行业被人们正视,才会有更多人愿意去接纳,去选择这个职业,到那时,这些偏见和歧视自然就烟消云散。
事实上,我国的丧葬文化早已有了千年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也曾影响了不少邻国。虽然死亡象征着离别,但既然离别无法避免,那么何不选择一种更加美好的告别呢?
迎接一个生命时,响起的是生者的哭声,送别一个生命时,伴随的却是亲友们的泪水,连接生死的,是数十年酿造出的温暖情感。
如何看待死亡,也就决定了人们如何看待入殓师等丧葬行业人员,比起讳莫如深、简而化之的“身后事”,也许一场正式的离别更不会留下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