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5)-茶马古道上的沙溪古镇,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

自载自游呀 2024-12-19 02:40:03

云南古镇多,走马观花了几个,觉得沙溪古镇更有特色。沙溪古镇位于大理到丽江途中,下高速还要走盘山道20多公里。路途的不便,很大程度限制了到古镇游览的人流。

沙溪古镇

沙溪古镇隶属大理剑川县,是一个以白族居民为主的古镇。因地处偏僻相对封闭,所以古镇仍保留了不少白族原生态的建筑。

沙溪古镇

寺登街,树荫遮蔽流水淙淙商铺林立,是沙溪古镇著名的一条商贸街。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WMF)在2002年世界濒危建筑遗产名录中指出:“中国沙溪(寺登街)区域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幸存的集市,有完整无缺的戏院、旅馆、寺庙、大门,使这个连接西藏和南亚的集市相当完备”。2001年10月11日,剑川寺登街这个茶马古道上的最后一个集市与北京的长城、陕西的大秦宝塔和修道院、上海欧黑尔·雪切尔犹太教堂同列入选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历史的慧眼终于发现了古老的大理沉积千年的文明。

沙溪古镇

“茶马古道”是一个有着特定含义的历史概念,它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因茶马交易而形成的一条交通要道。茶马古道主要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

沙溪古镇

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却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沙溪古镇

茶马古道的线路主要有两条:一条从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巴塘、昌都到西藏拉萨,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多公里;另一条路线从云南普洱茶原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大理、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邦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工布江达、拉萨,然后再经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800多公里。在两条主线的沿途,密布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支线,将滇、藏、川“大三角”地区紧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势最高、山路最险、距离最遥远的茶马文明古道。

沙溪古镇

四方街,是茶马古道上的贸易集散地,位于云南茶马古道上的每个古镇都有这样一个叫做四方街的集贸市场。四方街四周商铺林立,在古镇狭长拥挤的商业街中心占据着一块较大的四方型开阔地,依稀可见当年贸易互市的盛况。“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一条与丝绸之路一样在中华民族的孕育发展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通道,已随现代文明的涤荡而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但它的历史与价值却永远熠熠生辉。

沙溪古镇

从古镇墙上的标语宣传中,可见当年的基本国策也“惠及”到白族村寨。

沙溪古镇

在云南,凡是古镇必有古庙,这可能和当年大理国全民崇佛有关。在沙溪古镇的中心四方街,有一个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兴教寺,是国内现今仅存的明代白族阿吒力(佛教密宗的一支,因独树一帜被称为“滇密”,盛行于云南白族大理国时期)佛教寺院。寺院一进三院,600年前的建筑依然保持着当年的容貌,很有特色。

沙溪古镇

兴教寺对面的古戏台,建于清代,前台后阁,魁星阁连带古戏台,造型优美,结构独特。

沙溪古镇

沙溪古镇 大戏台

古镇地处偏僻相对封闭,较好的保存了一些原生态的建筑。这个是东门,原建于明代是二层土木结构碉堡式建筑,由于天灾匪祸多次坍塌。民国时寺登街马帮经济走向萧条,已无财力恢复原来碉楼式寨门,只修建了现存的这座既简单又实用兼具防御功能的拱形寨门。

沙溪古镇 东门

寺登街为茶马古道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往来的马帮与富商成为匪徒抢劫的重点对象,为防范匪患,保障马帮与商旅的生命财产安全,修建了带有射击孔的防御性南寨门。

沙溪古镇

五百多年的黄连木见证了古镇的兴衰。

沙溪古镇

出东寨门是元宝山与黑潓河。初秋节气,已呈现枯黄。

沙溪古镇

游人骑上马背,优哉游哉,体验一把走茶马古道的感觉。

沙溪古镇

河上有一座玉津桥,是当年马帮进出古镇贸易的主要通道。最初是铁索桥,咸丰年间兵乱铁索被取下成为打造兵器的原料,民国年间修复时改建为现存的单孔青砖桥了。

沙溪古镇

沙溪古镇,推荐你一游。

谢谢阅读!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