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结束了长达半个多世纪软禁生活的张学良,终于获得自由,出来后的张学良非常想回东北老家看一看。
大陆方面得知张学良的这一想法后,马上派人邀张学良回来,但张学良心中似乎有所顾虑。
在与吕正操的几次交谈后,张学良终于是同意回大陆看一看,但就在回去之前,张学良提出了三个要求。
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后被蒋家父子软禁数十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但这趟旅程却成为他自由生活的终点。
南京城中,蒋介石冷眼看着他,用低沉的声音说道:“你的事,以后再谈。”那一刻,张学良其实有些后悔,因为就过往和蒋介石的接触来分析,蒋介石估计是记下来了这个仇
后来的多年,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了起来。刚开始,他还试图与外界联络,但蒋介石对他的监视几乎滴水不漏。
直到1975年蒋介石去世,张学良才以为自己的命运会有所转变。但蒋经国接手后,仍然继续对他软禁。张学良曾对身边的人自嘲:“看来,我的自由是要等到天上有人开恩了。”
张学良被释放后,晚年十分思念家乡1990年,张学良被释放出狱。那天,他对妻子赵一荻说:“我终于不用再被人盯着了。”
赵一荻没有回话,只是默默地帮他整理桌上的旧相册。相册里,夹着一张1931年拍摄的老照片——那是张学良在东北军中的英姿。
整整54年,张学良和家乡隔着千万里。他始终记得少年时在沈阳的骑马、打猎,还有父亲张作霖在奉天大帅府的威严。
张学良对家乡的思念不仅是个人的情感,更夹杂着深深的愧疚。他始终无法忘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他接到驻守东北的命令,可面对日军的侵略,他却选择执行“不抵抗政策”。
日军迅速占领东北三省,三千万百姓沦为亡国奴。张学良曾在日记中写道:“如果当时我拼死一战,会不会有另一种结局?”但历史没有如果,只有冷冰冰的现实。
几十年来,张学良经常回忆那段历史。
他曾在幽禁期间,把前线报告一遍遍拿出来读,直到纸页发黄。他对赵一荻说:“我其实很怕回家,怕看见那些人用冷眼看我。东北的父老乡亲,他们会原谅我吗?”
赵一荻握住他的手:“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可张学良摇了摇头:“过去的事情就在这儿。”他指了指自己的心口。
中央派人探望张学良,并发出回大陆邀请1991年,吕正操前往了美国,来探望张学良。两人是老友了,多年未见也应该见一见聚一聚了,不过,吕正操此行除了来探望老友,还有另外一个任务。
那一晚,张学良邀请吕正操在书房长谈。他亲自倒了两杯酒,端着酒杯的手却微微颤抖。
吕正操注意到,张学良的头发已经全白,脸上的皱纹深如刀刻。“老张,你变了。”
吕正操叹道。张学良摇了摇头,低声道:“是啊,半辈子没自由,能不变吗?”
他顿了顿,看向窗外的夜色,“我经常梦见东北,梦见沈阳的大雪,多想再回去看看。”
吕正操沉默片刻,随后开口:“老张,这次我来,是带着中央的邀请来的。邓公说了,家永远是你的家,咱们都盼着你回去看看。”
张学良闻言,表情复杂。他低头盯着酒杯,良久才开口:“可我能回去吗?回去见谁?见那些父老乡亲,还是去见什么?”
“老张,你的贡献,大家都记得。你是愿意背着遗憾离开,还是选择回去,把心里的石头放下?”张学良没有回答,只是深深吸了一口气。
后来,吕正操和张学良又谈了一次,不过张学良还是有顾虑。
到了第三次见面时,张学良坐在沙发上,沉默地听吕正操讲述大陆的变化。
赵一荻站在书房门口,没有走近,只是注视着张学良的背影。她轻声开口:“老头子,他们是真心想让你回去。”张学良没有回头,眼神依旧落在桌上的信笺上,又沉默了许久。
中午时分,阳光透过窗帘洒进客厅。张学良终于做出了决定。他站起身,走到书桌前,拿起早已准备好的钢笔,开始在信笺上写字。
吕正操站在一旁,眼神充满期待。写到一半,张学良突然停下来,抬头说道:“老吕,我可以回去,但我要他们答应我三个条件。”吕正操皱起了眉头:“你说吧,我帮你转达。”
张学良放下笔,语气坚定:“第一,不要恭维,回去以后,不要搞什么欢迎仪式,我受不起这个场面。”
他看了一眼吕正操,顿了顿,继续说道:“第二,别采访。我这辈子已经够麻烦了,不想再被人拿去做文章。我只想安安静静地看看老家,其他的,什么都不想管。”
“还有呢?”吕正操问。
张学良想了半天,说:“回去后,咱们经常联系,常见面就好。”
吕正操沉默了几秒,随后拍了拍张学良的肩膀,语气坚决:“老张,这三个条件我全都答应你,我保证中央也一定会答应你。”
计划耽搁,回乡愿望未达成这一次邀请,本是最接近成行的一次。大陆已经为张学良安排了一切,甚至在沈阳的故居里重新布置了他的房间,连他喜爱的书籍都被精心挑选摆上了书架。
然而,临行前夕,张学良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甚至一度出现心悸的症状,医生建议他暂缓旅程。
随着张学良年事已高,他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而两岸关系始终未能迎来真正的缓和。他的回国计划一次次被搁置,最终成了一个无法实现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