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运动的功与过,是脱胎换骨还是自断经脉?

知历史 2019-06-22 09:45:43

白话文运动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标准定义为1919年,作为新文化运动中的一部分。事实上提倡白话文并非自那个时期开始,明末起义军张献忠也是白话文的支持者。简单来说,白话文并非什么新鲜事物,它更多的是一种与文言文并存的语言形式。

白话文运动对于中国而言,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它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识字读书,能够学习知识。但也有学者认为,白话文运动摧毁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文化精髓。事实上,白话文运动是近代中国得以真正“熬过去”的一剂方药......

清朝末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国彻底沦为殖民地,中国文化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濒临死亡的时间节点。由于政治上的失败,大量文人开始怀疑传统中国文化,其中,大量的“文人”都开始反思,但不得不说,中国人的反思精神实在太强了。以至于包括鲁迅在内的那个时期的文人一提起中国文化,就认为是糟粕。

白话文运动内部同样存在争论,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倡导全面进行白话文运动,而以胡适为代表的则不认可马克思主义,强调实用主义。

那么白话文运动是怎样“动”起来的呢?首先,在这个历史时期,大量白话文作品开始出现,其中尤其是在杂文领域。众多自办媒体的出现,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接触到白话文。其次,文言文批判运动,针对古代很多经典进行全新解读,全面否定儒家文化。最后则是教育,大量西式学校的出现,采用白话文教学。

事实证明,白话文运动是非常成功的,现代人已经完全放弃文言文,而现如今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也是如同吉祥物一样的存在。事实上文言文绝非糟粕,甚至可以说,白话文本身在表意上面远比文言文复杂。

比如“我已经吃了早饭了。”如果用文言文来说“吾食饔(yōng)矣”,这不仅仅是字数上的缩短,而是一种化,“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语出《孟子·滕文公》。事实上,文言文对于历史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记述更加简单,同时能够作为一种文化更加深入的传承。现如今我们所使用的成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文言文的一部分。不得不感谢白话文运动没有彻底的赶尽杀绝,总算给文言文留了一线生机。

当然,白话文运动的积极意义就在于,将常用字的总数进行缩减,通过组合简单的字、词便于文化程度不高的人阅读。

目前,中国人的平均学历还在不断提高,不知道未来是否有一天,又会有“文言文运动”之类的出现呢?总的来说,语言作为传承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推陈出新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全面否定,这是不是又是一种偏激呢?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