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这个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朝代,最终在纣王的手中走向了终结。
纣王,同样在中国历史上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位被描述成暴君、昏君的王朝之主,其实,在前期算是一位贤明之主。
只是,令人没想到的是,商周之间在牧野战役当中,纣王的军队一败涂地,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纣王在这场失败之后,采取自焚的方式匆匆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不得不让人感到疑惑,毕竟,纣王还有大军处在远方,并未到彻底失败的局面,可他为何最终选择了自杀?
原因,或许可以从朝歌的遗址当中寻找。
一、初登大宝的有为之君
初登王朝宝座的纣王,同历史上给予他的暴君形象有着鲜明的区别,这一时期的纣王充满着雄心壮志。
年少而又富有雄心的帝辛,眼看着已经存在数百年的王朝即将进入暮年,他知道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因此,在血气方刚的帝辛领导之下,商朝于他即位初期还是大有作为的。
改革是拯救一个暮年王朝的最佳方式,帝辛同样采取了这种策略。
他的改革涉及到王朝的基础、贵族的利益,以及神权与王权的争斗。
首先,在事关统治基础上,纣王十分关注农民的利益,在他统治初期,他对农民采取了轻徭薄役的措施,使得农民身上的担子逐渐减轻。
将农民从繁琐的事务当中解放出来,对于促进商朝农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纣王还积极限制贵族的剥削,特别是限制贵族对土地的圈占。
他把贵族手中的土地征收回来,又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
同时,也有意打击贵族的权益,削弱他们对抗王权的基础,这对强化中央集权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最后,纣王还对当时盛行的神权发起了挑战。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执政往往要受到占卜等神权的限制,使得王权的发展处在被动局面。
所以,纣王在位前期大力减少祭祀活动,减缓甚至禁止迷信之风的流行。
这种做法在当时的社会当中属于超前的行为,自然也会受到贵族以及奴隶社会的反对。
除了上述改革措施以外,纣王本人也十分勤勉于朝政,既会认真对待百官的奏折,也会深入民间体察民情。
此时的纣王,无论是在个人形象,还是在国家执政方面,都表现出了一位仁君明主的风范,这与他后来的形象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二、人生的转折点
俗话说,每一样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同样,帝王的权利也是如此,这种双面性在纣王的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经过短暂的执政之后,商朝的气象为之一振,纣王陶醉在自我的政绩当中逐渐迷失了方向。
鹿台的建造就是他人生转折的标志,因为,此时的纣王心思已经不在治理国家之上,而是转变到了贪图享乐之中。
恰在此时,妲己的出现更是使得纣王跌入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当中。
玩物丧志、沉迷女色,成为了纣王执政后期的最大特点。
纣王的转变不仅在性格上,更是体现到了罗晨关系上。
比干、九侯等明臣,皆因纣王的昏庸而付出了性命;贵族也在纣王的谩骂与压迫之下,逐渐心生怨恨;王朝的基础——农民,更是因纣王的贪婪变得压力极大。
一时之间,纣王在内与自己的统治阶级产生了分裂与矛盾,在外则引起了众多诸侯国的反对。
其中,反对声音最大的当属西周,也就是最终结束商朝命运的后继者。
纣王不是不知王朝面临的困局,但他高度的自信使得他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这一切,对于西周的叛乱,他更是心不在焉。
彼时的纣王不仅将大军派到了东南方向征讨蛮夷,而且还放任西周的发展与壮大。
直到牧野之战打响之时,远在朝歌的纣王还沾沾自喜的认为胜利必将属于他。
可是,战败的结局传回朝歌时,他才明白自己的一切已经烟消云散。
这才有了纣王登顶摘星楼,放火自焚的结局。
军事上的失败是纣王必须面对的,远在他方的大军,纵使回城也难以救助于他。
政治上的众叛亲离,也使得纣王失去了王朝统治的基础,空有一个君王的名号,但已经名存实亡了。
至于更关键的问题,则在于朝歌的防御能力。
因为,在后世对朝歌遗址挖掘的过程当中发现,这座都城竟然没有像样的城墙,这也就说明了,纵使纣王有再多的军队,也难以抵挡西周军的进攻。
似乎自尽才是维护一个君主最后尊严的唯一方式,纣王也是不得已才选择了这种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