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3年7月份的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虽然现在的教科书上说这一战导致了德军在东线的战略主动权完全丧失,但是在当时的德军总参谋部内部却完全是另一场景象,大多数人都认为虽然自身损失惨重,但却消耗了苏军庞大的预备队,只要能再支撑一段时间胜利就唾手可得。德国认为自己能够战胜苏联,不依靠自身强大的武力,而依靠苏联人口在血腥的战争中归零。

在经过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苏军伤亡人数接近一百万人,苏军的总兵力也已经下降到了不足六百万人,这是一个很可怕的信号,因为这意味着苏联后方已经没有足够的人力来填补进入军队了。除了特殊人才和高级特殊技工,军事工业关键岗位工人,以及远东地区和中亚地区的游牧部落民族以外,苏联以经让所有能扛枪作战的男子全都送上了战场。
苏军的这六百万兵力已经是算上了后勤部队、治安部队和中亚与远东的卫戍部队后的数字,可以想象此时在西线作战的兵力已经窘迫到了什么地步。在卫国战争爆发之前,苏联的人口主要集中于西部的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但关键是打赢了这么多场战争苏军也只是刚刚碰到这两块地的边缘。

我们来做一个大概的数字推算,截止到1941年5月份,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东波兰和罗马尼亚比萨拉比亚地区的苏联总人口达到了1.93亿,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是等到1942年2月份经过了巴巴罗萨计划之后苏联失去了西部的人口稠密区,人口损失7600万,在1941–1943年8月份苏军因为战争损失了至少1500万人,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苏联掌握的人口刚好超过一亿人,这和德国的情况已经相差不大了。
当时的德军高层将领很多人都算过这么一笔账,按照苏联步兵和坦克与德军的交换比来看(步兵3:1,坦克5.5:1),德军完全有能力在苏军打到1941年苏德双方的边境线的时候放干苏联人全部的鲜血,但是这种思想是机械的,如果让德军一线士兵来看,苏军在数年的战争中成长很快,对于机械化作战的理念日益成熟,德军很多老套路已经行不通了。

在库尔斯克会战结束之后,摆在苏军面前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为了弥补自己的人力不足苏联统帅部决定不惜任何代价夺回拥有两千万人口的乌克兰地区。乌克兰由于在1941间沦陷太快,大多数的人口都被保留了下来,再加上德国烂到家的殖民统治,乌克兰人对苏联的好感要高于德国。
为了弄够足够的兵力,苏联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贝利亚建议释放监狱囚犯编入惩戒营跟随部队作战,并且开始强征不会俄语的少数民族参军,最后苏联还征调了八十万女兵参战,这些女兵干的可不是电报操作员、护士、文员等工作(这些岗位早就是女性干的了),而是机枪手、飞行员、狙击手甚至是步兵,苏联可以说是真正做到了男女平等。
为了这场下第聂伯河会战和右岸乌克兰战役,苏军投入了五个方面军260万兵力,在部队极其疲惫的情况下发动了战役,在经过了好几轮补充之后,付出了三百万人伤亡之后,在1944年4月份苏联夺回了乌克兰地区,苏联人力资源恢复。事实上当时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不是没有想过办法,德军天天在乌克兰枪毙成年男性,但是杀的速度完全赶不上苏军推进的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