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明孝宗 弘治皇帝
《明史》对于明孝宗的评价颇高,其御宇的十八年也被后人称为“弘治中兴”。在我们眼里,起码这十八年里应该是四海晏平,百姓们安居乐业;朝堂也应该是众正盈朝,一片祥和。但是事实真的如此么?
满仓儿是彭城卫里一个千户吴能的女儿,吴能虽然是个军官但是并不富裕,退休之后家境就更加贫寒了。为了自己的女儿将来生活能有个好的着落,他就找到媒婆张媪,希望能给自己女儿找个好人家。
哪知张媪见满仓儿容貌不错,而且吴能也地位低下,就起了歹心。她谎称把满仓儿说于了皇亲周彧家(周彧是明宪宗周皇后的弟弟),给了吴家一些钱财之后,把满仓儿带走卖给了乐户张氏。
说明:明朝永乐以后武人地位就急转直下,军户实际已形同贱籍。明朝乐户是半妓半伶的贱籍(在明朝实际也把乐户和娼妓划等号)。通俗地说张媪把满仓儿卖入了青楼。
吴能夫妇为什么这么容易就被骗,这是这个案子常常被人忽视的地方。而忽视这个问题,也会对这个案子产生一些本不存在的疑惑。笔者在这里尝试解释一下。
吴能希望给自己的女儿找个好人家,其实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嫁于一个家境还过得去的人家为妻(聘),一种去给一个富翁为妾(卖)。
说明:吴能这个人名很有可能不是真实名字,是后世之人为了便于故事的流传和暗示,起了个类似《水浒传》里吴用的名字。因为卖女儿确实算得上无能了。
张媪说把满仓儿说于了皇亲周家,实际上吴能夫妻很清楚是卖(卖给别人做妾)。因为吴家的身份和地位,不可能作为正妻嫁入周家。这也是这场骗局能成功的原因。因为满仓儿如果是去做妻的话,周家必须上门下聘(天子娶民女为皇后也不能例外),张媪根本没法骗,也不敢冒充皇亲来骗。
明朝妾和妻的区别大了去了。娶妻是各种规矩、仪式、白纸黑字的文书。娶妾的话,男方想简单点,派人上门给礼金,然后把人带回来就完事儿了。张媪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只和吴能夫妻口头约定。
这是后来张媪以及后续参与转卖的乐户,一直被判无罪的主要原因。因为这个事情起始就是卖女儿,虽然张媪在买家是谁这个问题上欺骗了吴家,但是吴家也无法证明他们当初到底是如何约定的(没有文书)。
张媪无法被定罪,后面参与买卖的几个乐户自然也就没罪了。并不是这几个人有什么手眼通天的能力。
话虽然难听,但是卖为妾和卖为妓,认真说起来在明朝性质上没啥区别。妾的社会地位和乐妓区别也不是很大。不少青楼女子被渣男给忽悠赎身成妾之后,实际境遇还不如在青楼,而且连反悔的权力都没有,只有死才能解脱。
笔者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妾相当于现在养于家中的宠物猫,乐妓类似于各种撸猫吧里的宠物。就像现代绝大多数人都能善待自己的宠物一样,古时主人们也不会刻意地去虐待自己的妾室。这也是那个时代很多人能接受自己或自己的女儿为妾的原因。
满仓儿落入火坑之后一开始并不愿意接客,各种哭闹。张氏怕她寻了短见,自己人财两空,就把满仓儿转卖给了乐工焦义。焦义也是差不多的原因,把满仓儿又卖给了乐工袁璘。
满仓儿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地麻木并认命了,随后出入欢场为袁璘赚了不少钱。
吴能则是在“嫁女”后不久就病逝,其妻聂氏和儿子吴政相依为命。因为两年没有女儿的消息,就主动上周彧家去寻亲。这一下就戳穿了张媪的骗局。
气恨交加的聂氏寻到袁璘经营的青楼,想要带走自己的女儿。但是满仓儿一直以为自己是被父母主动卖入乐籍,愤怒于父母的绝情,所以拒绝认亲。聂氏见劝不服满仓儿,就和儿子强行将她押回了家。
袁璘岂肯让自己的摇钱树就这么没了?他找聂氏商量,希望用十两银子把满仓儿赎回来。聂氏当然不会同意了。
袁璘觉得满仓儿是自己白纸黑字从焦义手上买的,即便聂氏当年是被骗了,那也不是他的责任。现在自己愿意出十两银子妥协已经不错了,聂氏居然还拒绝,于是就跑到刑部把聂氏母子给告了。
刑部郎中丁哲和员外郎王爵审理了此案。因为案件并不复杂,所以很快就弄清楚了原委。丁哲就判聂氏无罪,满仓儿回家。
说明:《大明律》规定,以收养、婚嫁、过房等为名,将良家女子转卖者,处杖刑一百,流放三千里(如果严格执行,这近乎于死刑)。丁哲实际上对袁璘算是挺公道了,如果严抠律法,帽子一扣他不死也得掉层皮。
哪知袁璘却不依不饶,反而在公堂上吵闹起来。只能说袁璘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先不说有理还是没理,一个贱籍居然敢咆哮刑部公堂,这本身就是罪。所以袁璘被当堂判笞刑,打了一顿。
需要说明一下,在明朝像袁璘这种没有功名的人是没有现在“抗辩”这种权力的。即便是认为刑部的判罚不公,也不能当堂辩嚷。可以去别的衙司(东厂、大理寺等)状告官员不公、枉法,但是一旦没有被定罪是逃不了诬告朝廷命官的罪名。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平民是不服也得服。
不料这个袁璘并不怎么经打,回家不久就因伤势过重死了(也可能是刑部官员觉得受到了贱民的挑衅或羞辱,暗示下了重手)。
袁璘的死本不是什么大事儿,但是满仓儿的一个老主顾觉得这是个难得机会。这个人是东厂大太监杨鹏的侄子杨彪,杨彪和丁哲有嫌隙,一直想找机会整治丁哲。杨彪就去找了自己的叔叔商量此事。
又因为刑部一直想从东厂手中收回司法审理的权利,所以杨鹏也觉得这是个打击刑部文官们的大好机会。两人一拍即合,随即开始了各自的准备和活动。
杨彪找到媒婆张媪,让她咬定这个满仓儿是她妹妹,聂氏的女儿早卖给周皇亲家了。并找到满仓儿利用她误会自己父母的情由和她串供,然后唆使她在外面先藏匿起来。
最后杨彪指使袁璘的妻子到东厂告状。袁妻指控聂氏从自己家中强行带走的女子不是聂氏的女儿,而是张媪的妹妹。聂氏的女儿已经卖给周皇亲家了。丁哲是故意杀人,要求偿命。
说明:东厂有监督百官的职责,所以袁妻以受到官员欺压为由不去刑部而去东厂告状是很正当的。实际上明朝历史中有不少小民到东厂告官员的案例,东厂也不是电影中描绘的龙潭虎穴。
唐寅笔下的乐籍女子
杨鹏收到诉状后,亲自上奏,孝宗批复这个案子移交给锦衣卫镇抚司审理,这场官司也就正式升级成了政治斗争。
结果可想而知,不但丁哲、王爵被判有罪,刑部所有参与此案的官员全部都被牵连。这下很多朝廷官员就不同意了,纷纷上疏抗辩。这个时候孝宗应该已经明白了这个案子的政治属性了。
孝宗没有同意锦衣卫的审理结果,而是将此案升级了,移交三法司会审(刑部、都察院、大理寺)。
会审的官员觉得要理清此案必须先找到吴能的女儿满仓儿,就派人去周皇亲家传唤。这怎么可能传唤得到?周家根本就没有买满仓儿,想交也交不出来。
就因为这个“关键人物”无法到场,这个案子竟然被拖了三个多月。
其实把周彧和张媪以及相关乐户叫到堂上一对质,当年满仓儿到底被卖到了什么地方就一清二楚了。三法司的官员们就这么蠢,想不到这一点么?
实际上他们不是蠢,是太聪明了。理清此案一点都不难,几个乐户根本就没有抵抗三法司审理的胆量和能力。难的是应该给出什么样的结果。
结果一出东厂和文官们必然开战。如果案件结果不利东厂,文官们势必会弹劾东厂诬陷忠良,并借机要求孝宗裁撤东厂或者削减东厂的权力(例如司法权)。但是东厂身后的孝宗会同意么?
如果案件结果不利刑部,东厂自然也会借机整治一大批文官。三法司的参审官员们也会成为文官集团的敌人。
会审官员是在故意找借口不判案,一是观望,二是找机会推掉这个烫手山芋。最终因案件久拖不决,孝宗大为不满,传旨将此案升级为最高规格的各部院“廷讯”。
说明:这个“廷讯”是明朝的九卿会审,由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共同审理。
皇帝亲自问询,案子自然就拖不下去了。很快满仓儿被找到,案件也真相大白,更重要的是孝宗的真实态度也被间接地透露出来。左都御史闵珪上奏的判罚结果实际和锦衣卫的判罚没什么区别。
丁哲被判徒刑;参与审理的王爵、负责验尸的主事孔琦、监察御史陈玉,聂氏母子、满仓儿均杖刑,还有很多官员被问责。杨鹏叔侄、媒婆张媪、乐户张氏、焦义、袁璘无罪。
说明:聂氏母子被判刑的原因是,他们证明不了当年和媒婆到底怎么约定的(没有文书)。所以他们在堂上对媒婆的指控就成了诬告,按明律要杖刑。
这个结果公平么?一点也不公平。但是满朝官员无人再提出异议,孝宗也准备正式下旨审结此案。
但是一个刑部小典吏徐珪,不识时务的站了出来。他独自上奏。他的奏疏内容有三块:
首先他指出了案子判罚的谬误。例如,袁璘咆哮公堂,理应杖刑,虽然他因杖刑而死,但这是他咎由自取,不是丁哲的罪责;既然认定了满仓儿被卖于乐户的事实,那么杨鹏就洗脱不了利用职权串供、诬告的罪名。
其次他又历数了这些年东厂和锦衣卫如何挟私诬陷、收受贿赂、舞弊乱法等等。
最后他请求处死杨鹏叔侄、革去东厂、罚锦衣卫镇抚司相关官员戍边、丁哲等文官无罪升迁。孝宗读了徐珪的奏疏,没有直接表态,而是要求都察院再审理一遍此案。
最终的结果是徐珪“奏事不实”发回原籍为民。不过丁哲等人也得到了从轻发落。丁哲赔偿袁家丧葬费用,罢官;之前获杖刑的官员可赎刑后官复原职。满仓儿则被加罚,被判杖刑后交浣衣局执役(也就是为奴)。其余人等俱无罪。
说明:赎刑就是以功或钱财来抵罪。功指的是自己或者父祖获得的朝廷认可的功绩,也叫议功。
此后数年间进士孙磐、御史胡献、刑部主事陈凤梧等人多次上疏为徐珪、丁哲等官员鸣冤。但是孝宗并没有对此案进行改判。为了平息官愤和民愤,后孝宗授徐珪浙江桐乡县丞,杨鹏削职为民(回家养老)。
一个事实一清二楚的案子,最终还能被判成这个样子。想必很多人觉得这不可能是孝宗的手笔,更像他儿子武宗。事实上明武宗在正德五年查办刘瑾案时,有人又把这个案子重提,也在这一年武宗为丁哲平反。
那么孝宗为什么要这么做?
首先孝宗非常清楚这个案子的原委。说孝宗不了解真实情况或是被蒙蔽,这不是维护孝宗的形象而是在暗指他昏聩了。
说孝宗是碍于宦官们势力太大,而被迫做出这样的选择。这就更搞笑了,明朝不是唐朝。孝宗的儿子武宗只用一个纸条就让权倾朝野的刘瑾倒台了。对于明朝的皇帝来说,宦官势力根本就不是问题。
在案情大白的情况下,还要判杨鹏叔侄无罪,这只能说孝宗就是故意而为,因为依照事实去判罚,文官们必然要借机打击东厂和宦官,而孝宗需要维护东厂。
孝宗不是明君么,为什么还要维护枉法的阉宦?原因就是因为他是明君,你没有看错,就是因为他是“明君”。
孝宗被称颂为明君,除了他本人的政治能力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和文官集团的合作总体上很好。孝宗御宇期间基本将朝政交予文官们处理,他本人很少直接干预(有点虚君的意思)。
但是对于皇帝而言,这么放权给臣下也有很大的隐患。不直接行使权力怎么保持自己的权威?自己被架空成为傀儡怎么办?所以他需要一个势力来帮助他遏制、预防文官集团可能的反噬。这个势力就是东厂,也就是宦官集团。
因此这个案子对于孝宗来说,需要的不是事实,而是两方势力的平衡。当文官势力更强横的时候,他需要主动帮助一下宦官。
因此史书上虽然广泛的称颂孝宗的圣德,但是多多少少也会诟病一下孝宗有些宠信宦官。
最后说下此案中很多人没有注意的一点。孝宗没有处死满仓儿。
明朝时候的伦理、律法观与我们现在并不一样,媒婆张媪、乐户张氏、焦义、袁璘等人虽然是贩卖人口、逼良为娼。但他们的行为在那个时代是常见,乃至于是合法的行为。
“卖儿鬻女”对我们现代人是个可学可不学的成语,但是对于明朝的贫民来说这是他们的日常,自己的儿女为仆、为妾、为娼,好过自己看着她们饿死。徐珪他们这些文官也没人去纠结这几个人的罪行。
但是满仓儿则是犯有十恶之罪。
说明:十恶,指十种不可赦免的重大罪行。即,谋反、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徐珪的奏疏里明确指出满仓儿诬告自己的亲生母亲(审讯时故意不认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孝道、天理所不容(不孝和恶逆),必须处死。这不是他一个人的看法,当时很多人也是这么认为的。(现在一些人也是这个看法)
而且孝宗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对不孝顺母亲的人是喜欢不上来的(请注意他的庙号“孝”)。
说明:孝宗年幼时虽然是皇子但是宪宗并没有认他,他就在西内和身为低级宫女的母亲相依为命,很是困苦。他母亲的病可能就是这个时期为了照顾他而落下的。孝宗被宪宗接入宫中后不久,他的母亲就病故了,孝宗因自己无法回报母亲很是痛苦。
也许不少人认为孝宗和其母亲受万贵妃迫害,其实仔细分析一下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儿。细节可查阅明宪宗的万贵妃真的是妖妃毒女么?连乾隆皇帝都替她喊过冤
满仓儿如何判对这个案子本身毫无影响,但按照当时的社会伦理她确实应该被处死,搁在民间直接被浸猪笼也没人会给她喊冤。孝宗却没有杀她。
满仓儿的行为实际上不难理解,一个少女本来憧憬着嫁一个好人家或者觅得一个好夫君,结果却是被推入了火坑,这个打击是致命的(心理扭曲也很正常)。那些乐户为了让她安心做乐妓自然会对她各种洗脑,肯定会反复强调“你的父母不要你、卖了你”(她的父母确实是卖了她,只是本意不是卖为乐妓)。
所以当聂氏寻来时,她一时还很仇恨自己的母亲是很正常的(更有可能是认为想把她带回家然后再卖一次)。进而被杨彪忽悠利用就不稀奇了。诬告了自己的母亲,虽然是错,但是能完全怪她么?
原本她这么一个卑贱的女子,犯下这滔天的罪行,连自缢的资格都没有(如果判死刑,至少也是斩首弃市)。
但是孝宗可能是出于理解,也可能是他明白这个案子判得有些冤,所以用免满仓儿死罪来自我释罪。无论孝宗本意如何,满仓儿虽然一生不幸,终归是活了下来。也为这场冷酷的斗争,留下一丝温情。
如果您觉得不错,还请给予支持。点攒、关注、转发就是您最大的支持,谢谢!
牛逼的还是他儿子,结果被文官集团落水死了
看看司马光怎么处理“阿云案”的,这些政治家简直让人不齿!
孝宗只不过是对文人太好了,但实际功劳还真比不上他爹明宪宗,他爹的能力比他强多了
读史就应该如此,从细微处详论。多方推导论证。不过每每看到这些,我都觉得中国历史的悲哀。一部中华史,几乎都是权谋充斥其间,更是看到了人性之恶。我想,身为一个统治者,要想做好,决不是一个好人坏人就可以概括的。因为人性本恶,趋炎附势,畏威不怀德。所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兵刑相加,使天下畏惧而服从法令;但刚过易折,又须怀柔以济。总之就是大棒加胡萝卜,以驱使天下仓生为其效命。而天下聪明人何其多,权柄亦须假人以手。而代行权柄之人亦可以大棒加胡萝卜来让人畏惧又收人心,久之可用来对抗皇权。最终,皇帝的工作就是维修自己的权柄!所以,读史,特别是明君,唯一的特点就是除了维护自己的权柄,会对文人或百姓多一些怀柔。
登州阿云案比这还无耻,司马老贼该进奸臣传
简单的事情遇到政客就会变得异常复杂。没人关心事情的真相而更多的是利用事件达到自己的目的。法律在好人手里是伸张正义,在坏人手里就是谋财害命!
明宪宗的皇后没有一位姓周,他母亲倒是姓周,文中指的是周太后吧
孝宗就是个窝囊废或者说浆糊。看看他老爹给他留的班子,刘李谢,自己用的呢?万刘刘。再看看他给儿子留的,杨廷和。一比较高下立判。
有的皇帝为什么评价高啊,那是因为给他写传记的文官关系维护好,给你钱权什么都有你不也会说好话吗,有的皇帝为什么被冷落被贬低,那是因为把写史的文人得罪了,你还想留下好名?[得瑟]
孝宗历史评价高,论能力是不去他爹宪宗的,对文臣太纵容了,武宗还知道压制文官呢
唐伯虎那个舞弊案好像也是发生在孝宗朝
现在也是如此
权谋无处不在。所以能为国为民,不管初心还是行为,都值得尊重。
最冤才是满仓儿!
难得好文 有深度 对了解明朝的律法和社会状态很有帮助
看看司马光怎么处理“阿云案”的!简直让人不齿!
审案只是搭个平台,让两边斗法,维持两边平衡
少有比较有自主性和见地的文章
好文章
这个 历史事件可以拍成电视剧了
历史最无奈的一点是史书是由文官书写的,而文官实际上和皇权相互依存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又是对立的。汉及汉以前的史书还是比较靠谱的,那时的史官是世代传承的,还是很看重自家招牌,这是家族生存根本。所以即便司马迁恨极了老刘家,极其讨厌老刘家外戚,虽然曲笔了一下,比如黑了下刘邦,美化了下项羽,黑了下卫霍,但还是如实记录
本来很简单的事,掺合的人多了就乱搞。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这个可以继承
文章绣丽读真意
好文
南无大佛顶首楞严经
嗡齿邻
南无阿弥陀佛
弘治确实无能,指的就是他内心平庸、怯懦。
明朝真正的中兴之主是宪宗,你看他接手的是什么摊子,留下的又是什么摊子就知道了!孝宗只不过是坐享其成,只要不乱搞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