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一天,毛泽东案头多了一封特殊的信。这封来自无锡的信足足有2000多字,写信人是他素未谋面的吴启瑞。信中提到了两个熟悉的名字,勾起了毛泽东对往事的回忆。他读完后立即给吴启瑞回了信,并嘱咐工作人员尽快寄出。这封信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
【老师的恩情,兄弟的情谊】三十多年前的湖南长沙,年轻的毛泽东正在第一师范学校读书。这所学校不仅培养了毛泽东这样的伟人,还有一位特殊的老师在这里任教 - 王立庵。
王立庵可不是一般的数学老师。虽然教的是枯燥的数学,但他学问广博,古文、书法、医术样样精通。更难得的是,他为人谦和,特别喜欢提携后进。
那时候,毛泽东的日子过得可不轻松。他爸觉得他"不务正业",干脆不给生活费了。住的地方也没了。正当毛泽东一筹莫展时,王立庵伸出了援手,邀请他来自己家住。
就这样,毛泽东在王家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他不仅和老师谈天说地,还和王家的孩子们打成一片。其中和王立庵的儿子王人路成了莫逆之交,俨然一对亲兄弟。
毛泽东经常带着王人路兄弟俩爬长沙的城墙,登天心阁。有一次,毛泽东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自己写的诗,抒发爱国之情。王立庵常鼓励孩子们要向毛泽东学习,毛泽东也时常启发王人路兄妹,教导他们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段时光,在毛泽东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多年后,他仍然忘不了王立庵的教育之恩。即便在延安时期,他和老同学萧三叙旧,还激动地提起王立庵,称他是"明白人"、"好人"。
【命运的转折】时光飞逝,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此时的吴启瑞,正面临着人生的困境。
原来,吴启瑞是王人路的妻子,王立庵的儿媳妇。她是个教师,还是八个孩子的母亲。但不幸的是,她的丈夫王人路在1948年就去世了。
临终前,王人路紧握着妻子的手,说了一件从未对她提起过的事:"天快亮了,毛泽东与吾父交厚。现在我不幸早卒,8个孩子全靠你了,将来如有危难之事,你可去找毛大哥。"
当时的吴启瑞,沉浸在丧夫之痛中,并没有把丈夫的话放在心上。直到无锡解放后,她偶然读到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文件,才恍然大悟 - 原来公公王立庵真的是毛主席的老师!
此时的吴启瑞,已经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每月47元的工资根本不够养活8个孩子,其中3个还因营养不良,打卡介苗后反应严重。
在这危难之际,吴启瑞想起了丈夫的遗言。她鼓起勇气,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
【一封特殊的信】吴启瑞写这封信时,心里七上八下的。她知道新中国百废待兴,毛主席日理万机。自己的小事,真的值得打扰他吗?这封信真的能送到他手上吗?
但是为了孩子们,吴启瑞还是决定试一试。她在信中这样写道:"......万乞主席瞩世交之谊,垂念小儿等孤苦体弱,特予提携,准予小女心月和小儿心丰、心支加入苏南区干部子女班。"
没想到,毛泽东很快就回信了。他在信中写道:
"启瑞先生:
五月来信收到,困难情形,甚为系念。所请准予你的三个小孩加入苏南干部子弟班,减轻你的困难一事,请持此信与当地适当机关的负责同志商量一下,看是否可行。找什么人商量由你酌定,如有必要可去找苏南区党委书记陈丕显同志一商。我是没有不赞成的,就是不知道该子弟班有容纳较多的小孩之可能否?你是八个孩子的母亲,望加保重,并为我问候你的孩子们。
此复,并颂
教祺
毛泽东
七月十九日"
看到这封亲笔信,吴启瑞激动得热泪盈眶。她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找到了陈丕显。在毛泽东的关心和陈丕显的帮助下,吴启瑞的三个孩子被安排到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免费读书,学校还为吴启瑞提供了住宿。这极大地改善了吴启瑞一家的生活。
【意外的见面】时光飞逝,转眼十年过去了。1960年6月,毛泽东来到上海视察。在和陈丕显交谈时,他主动提起了吴启瑞的情况。得知吴启瑞一家人生活还不错,毛泽东欣慰地点点头,说:"我想见见她,亲自了解一下他们家中的情况。"
这个消息像一颗炸弹一样,在无锡炸开了锅。统战部部长徐中孚冒着大雨亲自去通知吴启瑞。吴启瑞听到这个消息,先是愣了一下,然后激动得语无伦次:"毛主席要接见我了!毛主席要接见我了!"
6月26日下午3点,吴启瑞终于见到了毛泽东。她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伸出手。毛泽东亲切地说:"吴老师,你好啊!"
毛泽东和蔼可亲,很快就让吴启瑞放松下来。他们聊起了家常,毛泽东详细询问了吴启瑞8个孩子的情况。有趣的是,吴启瑞在介绍时漏掉了一个孩子,毛泽东却敏锐地发现了。他笑着说:"吴老师,我不是有八个侄子侄女吗?刚才你只谈了七个啊!"
毛泽东还关心吴启瑞的住房和经济情况,甚至要把300元稿费给她。谈话结束后,毛泽东还提议和吴启瑞合影留念。
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展现了一个伟人平易近人的一面。毛泽东没有忘记老师的恩情,也没有忘记曾经的兄弟情谊。即使在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时候,他也没有忽视一个普通家庭的困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高位,也要记住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正是这种互帮互助的精神,才能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温暖,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