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世民评价曹操“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吖 2024-12-23 18:03:01

645年,唐太宗往征高句丽。

路过邺时,李世民祭奠魏武帝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一将之智有余”自然不必多说,曹操的将帅之才确实是绰绰有余,这是毫无争议的;“万乘之才不足”怎么说呢?李世民凭什么认为曹操缺乏“万乘之才”呢?

李世民为什么要评价曹操?

李世民为什么要评价曹操呢?

李世民治理着一个庞大的帝国,日理万机的,为何要百忙之中还不忘去评价一个几百年前的历史人物呢?

总的原因只有一个:为了帝国!

通过评价曹操,李世民企图实现三个目的。

1、通过玄武门之变上位的李世民,需要为自己辩解!

直接拿自己和自己的父亲、兄弟来说肯定不合适,那拿历史人物来说是最合适了!

2、告诫大唐的臣民不要有样学样,也跟着来搞政变···

包括太子李承乾在内,已经有好几个儿子干了政变了,自己的儿子尚且如此,其他人还不跃跃欲试?

没办法,你李世民自己带了个好头呀!后面的人干起政变来似乎也没有什么道德负担呀···

既要为自己的政变开脱,又要让后面的人不要学自己搞政变,这就要讲究了!

而评价曹操,是一次很好的机会!

3、彰显自己的表现!

不光彩的事情,再怎么辩解,始终是不够的。

像李世民这样的人,自然不会陷入“自证陷阱”,他需要强调:我李世民有大功于天下,有大德于万民!

因此,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就是围绕这三个目的展开的!

前两个目的,是通过祭文来解决的。

李世民在祭奠曹操时,亲自作了一篇祭文。

祭文中,既赞扬了曹操的匡正之功,又指责了曹操不守臣道。

同时,在祭文中,又强行插入了“私货”:你曹操既有大功,又有大过,但其实你曹操的天命早在汉桓帝时黄星显现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所以,帝王之位“不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其天意也,岂人事乎”?

显然,李世民祭奠曹操,实际上是借着祭奠曹操,“有话对臣民说”。

他以祭奠曹操的机会,他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一切都是天命!你们不要纠结我李世民的功劳和政变,我得帝王之位只是因为天命!同样,你们也不必学我的去争什么帝位,帝位自有天命,争是争不出来的!

如此,李世民算是借祭奠曹操,实现了自己的前两个目的:为自己辩解,并要求后人不可学他政变···

然而,要实现第三个目的,也就是彰显自己的表现,则是不便在祭文中体现的。

毕竟,祭文都说了:一切都是天命,与个人的才能、表现关系不大。你这个时候再来评价曹操的才能就没有意义了。

但是,李世民却仍然必须强调才能。

首先,单纯的“天命”说只是官样说法,始终缺乏说服力的。毕竟,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没有人不说自己有天命,但历史一次又一次说明:只陈说天命,没有什么用!

所以,李世民既不得不陈说天命、强调天命,但又不得不以个人功绩、才能来做“补充说明”。

二来,李世民既是天子,也是一个人。而且,他是一个已经成为“天可汗”的人。

是天子,就强调自己的天命;而是一个人,就要强调:我是一个牛逼的人,是比曹操更牛逼的人!

上至邺,自为文祭魏太祖,曰:“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资治通鉴》

所以,李世民是在官方的祭文之外,再加上了自己对曹操才能的评价。

而这个评价,与其说是在评价曹操,不如说是为了借此强调自己的“万乘之才”!

“万乘之才不足”1:杀戮残暴

曹操最不好的地方,不是什么“实为汉贼”,而是他的残暴!

汉末三国时期,曹操可能是“屠”最多的一个。

攻陶谦则两屠徐州,平张超则屠雍丘,攻吕布则屠鹏程,破袁绍后则屠俘虏数万,征乌桓三郡则屠柳城···

此外,夏侯渊、曹仁,也多有屠城之举!

其实,古代屠城,不算罕见。刘邦,甚至李世民本人,都有过屠城之举。

只是,刘邦、李世民的屠杀次数极少、规模也很小,只是对坚决抵抗的极少数地区实施的。像曹操这样屡屡大规模屠杀者,没有一个人是可能统一天下的!

战胜攻取,自然是“一将之智有余”,但屠戮残暴,几有项羽之风,确无“万乘之才”!

“万乘之才不足”2:谲诡不常、熊猜多忌。

隋唐时,对曹操不足之处的评价,也多指责曹操“诡谲不常,雄猜多忌”。

曹操的诡谲不常、雄猜多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必要地杀害过多位名士。

边让、许攸、孔融、娄圭、崔琰、杨修,甚至荀彧,都被他杀害了。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三国志.崔琰传》

其中,像孔融、娄圭、崔琰等人,既是天下知名,又并没有必杀的道理,不过是因“有所不堪”(说了让曹操不高兴的话)而被杀害了。

这种不必要的杀名士,不必要地激化内部矛盾,严重影响了曹操平定天下的步伐。比如,他杀边让,就引起了兖州叛乱,险些使曹操陷入失败,后来虽然击败吕布、张邈安定了局面,但却不必要地耽搁了宝贵的时间。

刘邦厚待雍齿、李世民更是以能纳言辞激烈之谏而闻名,相比之下,对“有所不堪者皆以恃旧不虔见诛”的曹公,确实是“万乘之才不足”。

二是在任将上不敢放手。

曹操善于识别将才、使用将才。乐进、于禁被拔于行伍之间,徐晃、张辽被收于俘虏之列,皆闪耀一时。

但是,曹操不敢再进一步,对这些将才委以一方统帅之任。

大多数情况下,曹操是自己亲征来解决问题。后来盘子大了,又只愿将方面重任委托给曹仁、夏侯渊等诸夏侯曹的本家将领。

至于徐晃、张郃、张辽等人,不但要受曹仁、夏侯渊的节制,后来还要受到曹真、曹休这样“小字辈”的节制···

甚至于,在部署将领联合作战时,还似乎会故意将一些不和的将领放到一起,以降低风险。(如让“素不相和”的乐进、李典、张辽(尤其后两位,是有仇的)三人放在一起。

因此,曹操集团虽然将星云集,但始终没有涌现出韩信、李靖这样的统帅。而即便与对面相比,曹操手下也没有如关羽、周瑜、陆逊一般的统帅出现。

韩信、李靖这样的人物不是任何时代都会有的,但是,不能在曹营中选拔出如周瑜、陆逊一般的统帅,则实在是曹公不敢再大胆放权之故也!

大胆假设:李靖如果遇到的是领导是曹操,恐怕最多也就只能是如张辽、徐晃一般的“世之良将”了,绝不可能成为与韩信并驾齐驱的一代兵神。

与曹操相似,李世民本人也同样是最杰出的军事指挥官。

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因此大包大揽,而是大胆委任,并在委任后“洞然不疑”、“吾不从中治也”,放手发挥战场指挥员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李靖、李勣各当一面,大唐才能维持最高的效率,使太宗成为“天可汗”。

只论三国,人们会佩服曹操的度量和用人,但纵向对比,比之刘邦、李世民,曹公确实是“万乘之才不足”了。

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目的是借评价曹操来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巩固自己的地位,通过对比来强调自己的功绩和才能。

但是,实事求是的来说,李世民对曹操的评价又确实是比较中肯的。

曹操能够成为魏武帝,绝不是因为“天命”,而是他的才能和功绩。

但曹操终归不能一统天下,也绝不是因为“天命”,也确实与“万乘之才不足”是不无关系的。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