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的价值观从何而来?儒家文化推动形成!

知历史 2019-06-20 10:05:24

中国是一个非常强调集体意识的国家,而这种集体意识之中,国家的统一是最高价值标准。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真正实现大一统的国家才被是正是认可的王朝,而如果没有能够实现统一,那么顶多算是割据一方的诸侯。中国是一个不能容忍分裂的国家,这种观点不仅是执政者的认知,更是很多中国人的共同价值观。那么这种“大一统”的价值观究竟是从何而来,而老子提出的“小国寡民”为何没有得到实现?

从历史的进程中,中国的内战都是为了统一而打,这一点从周朝攻伐商朝就能了解。当然,最终秦始皇统一天下,真正实现“大一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功绩,秦始皇才有资格称之为千古一帝。

中国历史上反分裂战争有很多,具体在各个朝代都有。随着统治权的变更,但不变的是中国这个概念。为什么这么重视统一?这不得不提到中国人骨子里关于“家”的概念。家庭,是最早也是最古老的社会组织结构,人类本就是一种群居动物,而随着家庭的诞生,国家也就有了源头。

作为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本身非常重视家、国这种组织概念,因此才会进一步去肯定皇权。在儒家文化中,“齐家”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之一,这种影响到今天来说,就进一步体现在“春节”“中秋”这种节日过程中,人们在追求的团圆。“齐家”是为了“治国”,则“孝”在孔子心目中既是“齐家”的核心,亦是“治国”的基础,倡孝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施于有政”。

于是,有人会攻击儒家是一个倡导顺从的“教派”,它磨平了中国人的棱角。事实上,儒家虽然倡导礼、倡导孝,但事实上,这完全是对个人修养的一种好的建议,而不是一种禁锢。

相较于儒家所提倡的大一统观念,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则更加崇尚小国寡民的生活状态,他认为,在这种环境之下,才不会发生战争,人们才能充分的与自然合一,以求“道”之本源。

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建立在一种绝对没有外力干扰情况下的政治生态。比如,现如今社会中的中东地区,与世界大国相比,确实是小国寡民,然而,这里却是世界的火药桶。

目前,中国虽然还没有彻底实现大一统,但是,由于这种价值观、这种文化的存在,任何分裂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入侵。那么面对入侵,人们自发的就会选择抵抗。

没有人希望世界上发生战争,但当集体利益、价值观受到挑战时,国家机器也要服从于人民的意志,否则执政本身也会受到巨大的冲击。这一点,清朝的结局是最为明显的。面对鸦片战争的失败,甲午战争的巨额赔款。清朝政府选择妥协,选择屈服,当然,这种妥协和屈服是不可避免的,但无论如何,在更大多数的民意面前,这样的统治者只有下台这样的结局。

历史的结局从来不是孤证,在清朝灭亡不久后,以“自由”和“民主”而生的中华民国,在有美国作为支持者的前提下,溃败于农民,工人。这说明,哪怕是热武器时代战争,同样没能逃出“得人和者得天下”的宿命和结局。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