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三国中只有最强的曹魏是内部篡位?曹魏的内部结构是否不稳定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吖 2024-11-25 22:53:03

蜀汉和东吴政权都是亡于外敌,只有曹魏政权是从内部被篡位的,主要原因是:政权结构的特殊性。

曹丕建魏代汉,吸取了东汉灭亡的经验教训,认为东汉亡于外戚和宦官,因此曹魏政权极力排斥外戚与宦官干政。

《三国志 文帝纪》: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策著今,藏之石室。

曹丕废除了由宦官担任的中常侍和小黄门,设立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以代替,中常侍是皇帝的近臣,掌管皇帝下达的文书和诏令,权力极大,小黄门负责一些跑腿和引导性事务,属于打杂的,曹丕把这两个宦官职务给取消了,杜绝了宦官干政的可能。

曹丕称帝

曹丕又下令太监担任官职的人数不得超过众署令级别,并把这个诏令刻在金册上,收藏在石室之中,禁止宦官干政已经成为曹魏的法律。

《三国志 文帝纪》:九月甲午,诏曰:“夫妇人与政,乱之本也。自今以后,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以此诏传后世,若有背违,天下共诛之。”

曹丕又下了一条关于禁止太后和外戚参政的诏书,内容是:

妇人参议政事,是动乱的本源。从现在开始,群臣有事不得向太后上奏,外戚不能在朝中担任重将权臣,也不能无功而被封王封侯;把这条法令传给后世,如果有人违背了,天下都能诛杀他。

这明显就是吸取了东汉灭亡的教训,西汉灭亡于外戚,东汉外戚干政极为严重,就连小皇帝都有被外戚毒杀的情况,外戚干政的来源就是太后,太后临朝称制只有依赖娘家的亲戚才能干政,曹丕直接把太后干政给禁止,从源头杜绝了外戚参政。

宦官和外戚都被禁止参政,那么宗室能参政吗?

同样也被禁止参政,看看曹植的经历就明白了。

曹魏禁止宦官、外戚、宗室干政

曹植最初是平原侯(今山东平原),曹丕称帝后,曹丕被改封为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同年七月又改封为鄄城侯(今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次年又被封为鄄城王,又过了一年,曹植又被改封为雍丘王(今河南杞县)。

曹丕去世后,曹叡将曹植迁封东阿,最后又改封到陈郡,封曹植为陈王,公元232年,曹植去世。

曹植一生被迁移和改封多次,一辈子被人迁来迁去,曹丕曹叡父子为什么一直把曹植迁来迁去?根本原因就是防范曹植,不让他参与政权,曹植多次上书请求给予政治上的任用,但曹丕曹叡父子就是不同意。

曹彰同样如此,他只在曹操时代担任过将领,率军出战后,曹丕称帝后,曹彰也被封为任城王,虽然他没有像曹植那样被迁来迁去,但是也没有朝廷担任过将领,实际上剥夺了他参政的机会。

至于曹操的其他直系儿子,基本上没有参政,这些曹氏宗亲只有爵位,享受富贵,无法参政议政。

曹植被严厉防范

曹丕重用的是远房宗室亲戚,比如曹真、曹休,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曹休是曹操的族子,这些远房亲戚是没有继承权的,再加上他们确实有能力,所以得到重用。

曹丕留给曹叡的四大辅臣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两个宗室代表,两个士族代表,这个意思很明显,让远房宗室制衡士族,而且远房宗室的权势大于士族。

现在回过头来看曹魏政权的结构,外戚、宦官、直系皇族均不能参政议政,只有远房宗室和士族能够参政议政,当没有其它势力来制约远房宗室和士族的时候,政权结构就显得脆弱。

曹丕之所以这样,就是想把皇权集中于皇帝一身,他设置了中书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相当于汉朝的尚书省,而中书省的官员则由士族担任。

当皇帝英明神武时,这一套结构没有问题,皇帝能够独掌大权,当皇帝昏庸或者不能处理政务时(未成年的小皇帝),皇权就会旁落。

幼帝曹芳

曹叡去世后,让司马懿和曹爽掌权,就是让士族和远房宗室相互制约,由于皇帝年幼,皇权就落到曹爽和司马懿的手中,曹爽是首辅,排斥司马懿,他自然首先掌权,最终曹魏的政权不是在曹爽这样的远房宗室手中,就是在司马懿这样的士族手中。

曹爽能力不足,在高平陵政变中败给了司马懿,曹魏政权尽归司马氏,司马懿父子三代人花了16年时间,就将曹魏政权取代。

曹魏的政权结构非常容易导致权臣篡位,其稳定性甚至不如东汉,东汉尽管经常出小皇帝,但小皇帝身边有个宦官势力,哪怕外戚势力掌权,皇帝也能联合宦官打倒外戚,夺回权力,曹魏皇帝可没有任何势力可以依靠,一旦失了政权,就永远夺不回来了。

相对于曹魏和东吴来说,蜀汉政权是最稳定的,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蜀汉是外地人打压本地人建立的政权。

二是刘禅活得很长。

三是诸葛亮的政治遗产。

蜀汉是外地人管理本地人

蜀汉统治阶层是来自北方的刘备父子,包括关羽、张飞等与刘备情同手足的北方人,还包括糜竺、简雍、孙乾等人,蜀汉的政权中层主要是荆州人,以及和荆州有关系的,包括蜀汉四相(诸葛亮、董允、蒋琬、费祎)、杨仪、魏延、马良、马谡、向朗、向宠、廖化等人。

蜀汉必须维持外地人执政的局面,才能稳定政权,外地人在本地没有势力,即使偶尔有几个权臣掌控政权,也无法在本地发展势力,也就篡不了位。

蜀汉的派系虽然很复杂,但统治阶层以北方人和荆州人为主,从东州南下的流民则是第三股势力,属于统治阶层拉拢的势力,而益州本地人则是被统治阶层。

这样的政权结构很特殊,很难形成专权,外地人执政,必须团结其他的外地人,打压本地人,这就决定了无法一家独大,这是一种特殊的制衡。

诸葛亮治理蜀汉时,以法治国,以公平公正的手段执政,形成一种政治清明的局面,他选择的接班人也为蜀汉续命数十年,直到费祎去世,诸葛亮的政治遗产才彻底结束,十年后,蜀汉灭亡。

再加上刘禅活得比较长,他虽然很温和,但诸葛亮早就为他设计好了政治制度,刘禅只需要继续当他的皇帝,不作死就不会出问题,刘禅最大的失误就是用了一个宦官,导致宦官黄皓干政,这是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

东吴的政权与蜀汉有些类似,但又有所不同,东吴是初是也是借助外地人建立的政权,孙策渡江平定了江东打下了政权,孙策的集团主要是孙坚旧部和他招募的北方流民及当时寒族与士族。

孙权继位后,东吴政权把吴郡四大家族吸收进政权,这些世家大族是本地人,又在朝廷中担任官职,又有私兵和部曲,是一股不容小视势力。

孙权

东吴的政权也并不稳定,经常发生权臣与皇帝的争权夺利,东吴的第二位皇帝孙亮被权臣孙綝所废,东吴的第三位皇帝孙休联合张布、丁奉等人铲除权臣孙綝,孙休临死前托孤丞相濮阳兴,结果孙休尸骨未寒,大臣就联手废除了孙休指定的继承人,别立孙皓为帝。

东吴不像曹魏,宗室有一定的权力,孙綝也是宗室,也算是远房宗室,孙綝如果不被杀,貌似也会篡位的,皇帝利用权臣之间的斗争,让权臣相互制衡,东吴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但皇帝始终有机会联合其他大臣铲除权臣,这说明皇帝有一定的权力,而且东吴没有未成年皇帝。

东吴如果不被西晋灭亡,也有可能被权臣篡位,像孙皓这样的残暴皇帝,迟早会被大臣杀死的,只是他运气好,被西晋灭亡而善待。

综合比较之下,三国三大政权,除了蜀汉之外,东吴和曹魏都有可能被篡位,只是司马懿的家族能力更强,不仅篡了曹魏,还统一了三国。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