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王朝时期,元上都是如何消失的。

南城老街 2021-08-30 15:15:42

今天我们来说说,曾经那个让世界闻风丧胆的大元朝和元上都。

元代,元上都的主要功能是为元朝皇帝提供暑假。每年春分的元皇帝从大都到上都,秋分回大都。另外。新招募的蒙古军队也有因为炎热而暂时驻扎在上都的记录。由于上都被草原和牧区包围,其粮食和物资完全依赖内陆供应,没有水路,交通不便,一直制约着上都的发展。

元代初期,忽必烈鼓励人民和商人通过免税和减少商业税的方式迁往上都,但由于食品供应不便,最终在元代1293年将一些工匠迁回了大都。

(1358年)十二月,红巾军在破头潘、沙刘二统率下攻入上国都,焚毁宫阙。到1368年7月28日,明军逼近大都,元顺帝带领皇妃,刘大臣和其他北方人,8月15日抵达上都。次年6月17日,明军攻克上都,逃往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日诺尔西南古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 ,改上都路为开平府。洪武四年(1371年),开平卫成立,隶北平都司。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成立开平卫生指挥师,有五千户人家,驻扎在荒地上。明成祖朱棣屡次统率明军出塞,常到开平屯驻。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将开平卫撤退到独石口(今独石口南固原县) ,上都城至此被遗弃。

元上都遗址在哪里

元上渡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它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王朝的首都,建于公元1256年;它是中国大元王朝和蒙古元文化的发源地,忽必烈在这里建立了元朝。

元代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临龙岗山,四周环绕着广阔的金连川草原,还有游牧民族传统蒙古包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了草原都城的雄伟气势,是农牧文明融合的产物,是中原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融合的杰出典范。

1988年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宣布,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元上都的历史发展情况

据史料记载,最早进入滦河上游的是山戎和胡人。

公元三世纪,东胡人分为鲜卑人和乌桓人,元上都所在的位置是乌桓人的祖籍(发源地)。

公元4世纪以后,鲜卑人崛起,北魏建立。元上都位于北魏塞外牧区。

公元10世纪,辽金时期,这里是狩猎观光的好地方。

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金世宗完颜雍将此命名为金莲川,为“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

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蒙古骑兵以成吉思汗的速度南下征伐金,占领了滦河上游的周桓。金莲川演变成成吉思汗避暑胜地。

南宋嘉定八年(1215年),成吉思汗以环州梁府为“颐和园”。成吉思汗分封众将时,元上都地域是木华黎家族的世袭领地。

宋嘉定四十九年-宝祐五年(1256~1258年),忽必烈命近臣僧子聪(刘秉忠)于桓州城东、滦水北岸的龙冈相地建城,命名为开平。忽必烈准备登上皇位,开平府不断得到增修扩建。

1263年,升为都,名上都。

元代至元八年(1271年) ,忽必烈定国为“元” ,上都城与大都城交替使用,历经11位皇帝,共108年。直到元朝末年,上都城一直是元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明初,明朝朝廷设立开平卫,宣德时南迁独石,城内被遗弃,长期无人居住后将成为废墟。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