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秋莎到底多猛?特等功臣回忆:一轮齐射后,美军阵地几乎没活物

纵横话史 2024-11-09 22:38:59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喀秋莎”火箭炮来了,炮管齐整,一声令下,一轮齐射,弹雨扑向美军阵地。

这不是普通的炮轰,几轮火力倾泻后,阵地上静默无声,生机全无。

美军指挥官紧盯战况图,不敢相信眼前的惨状。他们以为遇上了“新式原子武器”。

“喀秋莎”究竟有何神秘的威力?

喀秋莎亮相

1951年冬季,上甘岭战役已持续数月。

双方激烈交火,数度反复争夺几个关键高地,美军调集大量炮兵、空军,封锁志愿军阵地,每寸山头都被炮火犁过无数次。

一批新型武器正在秘密运往前线。

志愿军指挥部指示,首次将“喀秋莎”火箭炮,投入抗美援朝战场。

这种被称为“炮兵之王”的多管火箭炮,以火力覆盖和强大,爆破力而闻名,1941年便曾震惊欧洲战场。

12月的一个深夜,志愿军士兵们在阵地上守夜。

黑暗中传来一阵金属摩擦声,炮车缓缓推进,低调行进在,志愿军前线阵地的掩护下。

这次行动保密性极高,火箭炮调动过程,只有少数指挥员知晓。

志愿军指挥员,紧张而又坚定,作为首次使用,“喀秋莎”的准确位置、攻击方式都必须一丝不苟。

志愿军指挥官,略带紧张地,观察美军阵地。

这座山头的争夺已持续近一周,数次进攻,都因美军炮火密集而受挫。

现在,轮到喀秋莎出手了。指挥官微微抬手,命令下达,炮兵迅速调试角度和发射角度。

短短几分钟内,“喀秋莎”已整齐就位,炮管高高举起,瞄准山谷对面的美军阵地。

指挥员一声令下,炮弹带着震耳的呼啸声飞出,火光划破夜空,几十枚火箭弹密集倾泻向目标。

“喀秋莎”的尾焰刺破黑暗,拖出灼热的长线,发出撕裂空气的爆裂声。

志愿军老兵回忆:“那时候一轮齐射下去,敌军阵地像是天崩地裂,整个地面都在颤。”

短暂的寂静后,美军阵地,传来急促的惊叫声,和杂乱的脚步声。

幸存的士兵带着满脸尘土,从被炸毁的战壕中挣扎而出。

喀秋莎的威力,第一次展现在美军士兵面前,被“炮火覆盖”的情形,让他们不敢置信。

山坡上,侥幸活下来的士兵,只能呆立在原地,脸上满是震惊和恐惧。

战壕早已被掀翻,泥土和石块四溅,美军官兵四散奔逃,谁也不知道,这突然袭来的炮火,来自何处,连指挥官,也难以相信眼前的场景。

火箭炮继续发射,每一轮火箭弹,带着猛烈的冲击力,击打在目标区域。

志愿军前线士兵,紧盯着对面火光冲天的阵地,兴奋地看着,这场从未见过的“奇迹”场面。

“这武器真猛啊!”战士们交头接耳,满脸不可思议。

美军指挥部一片慌乱,指挥官们,互相推测着这股“神秘火力”,究竟是何方“怪物”。

有人开始怀疑,这是否是一种新型“核武器”,甚至直接向上级,发报要求增援。

敌人对火箭炮的攻击,轨迹毫无防备,短短数轮齐射,喀秋莎已经成功,压制了美军的反击火力,为志愿军赢得了宝贵的进攻时机。

战斗中的喀秋莎

12月中旬,美军加紧兵力调动,企图重新控制高地。

志愿军炮兵部队,再次派出“喀秋莎”,这一次,志愿军下定决心,要一举瓦解美军防线。

凌晨四点,战士们握紧火炮控制器,等待指挥官下达开火的命令。

指挥所内,观察员悄悄瞄准美军阵地,确认了发射坐标。

就在美军士兵熟睡之时,第一波火箭弹飞速扑向敌军阵地。连续数轮火力覆盖让敌军阵地彻底陷入火海。

喀秋莎火箭炮,一次性打出三十余发,火光如龙,紧接着连天震耳的爆炸声,山谷内炮声滚滚。

敌方战壕里传出叫喊声,有士兵连滚带爬,试图避开火力覆盖,却被迎面飞来的弹片击倒。

指挥官眼睁睁看着,自己指挥的部队,被烈焰包围,焦急得几乎崩溃。

美军士兵抱头躲在战壕中,战壕内充斥着,一片片呛人的硝烟,他们再也无力反击。

炮火停歇后,志愿军随即冲锋而上,面对几乎被摧毁的美军阵地,战士们没有一丝犹豫,步步推进。

喀秋莎的火力压制,为步兵突袭赢得了,空前的战术机会。

谭秉云回忆,“只要看到喀秋莎出手,就知道这场战斗会赢。”他描述道,火光中他们像看到一种希望的光亮,这种感觉在一线战士心中是无可替代的。

喀秋莎的战略价值

美军阵地上的士兵,听闻“喀秋莎”火箭炮,将再次袭来,疲惫的他们,再也没有早期的抗战激情。

有士兵抱怨道,“喀秋莎一响,天都黑了。”这种恐惧并不夸张。

志愿军火箭炮部队瞄准敌军阵地,不动声色地等待命令。

夜幕降临,志愿军战士迅速布置火箭弹,精准调整发射角度,凌晨三点,指挥官一声令下,“齐射!”

几十枚火箭弹再度飞出,划破山谷的黑暗。

震耳的轰鸣声持续回荡,火光冲天。志愿军战士在山头注视着火光,坚定不移。“敌军又撤了!我们该上去了!”战士们低声交流,欢喜地互相击拳。

美军阵地上的士兵却心惊胆战,火焰滚滚的阵地瞬间安静下来,躲在战壕里的士兵不敢探头。

这轮火力压制效果极好,敌方指挥部一度失去联络,伤亡惨重。

上甘岭的战局,因“喀秋莎”的一次次齐射逐渐逆转。

美军前线指挥部,收到战况汇报,心头惴惴不安。

指挥官双手紧握报表,不安地看着上级下达的指令:“暂停推进,立即组织防御,增加掩体。”指挥部的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各阵地请求支援的信号不断传来。

美军士兵向上级报告:“他们的火力太强,无法抵御!”

上甘岭的志愿军指挥官们也深知,喀秋莎的作用不仅在火力,更在对敌人的威慑。

火箭炮不仅瓦解了,美军的火力支持,还让敌军士兵在心理上,备受打击。

战斗结束后,志愿军某部指挥员总结道:“喀秋莎不仅是武器,更是我们志愿军士气的象征。每一次开火,都在削弱敌军的战斗意志。”

美军士兵对此手足无措,每次志愿军开火,美军士兵便迅速撤回掩体,生怕遭遇毁灭性的打击。

“炮兵之王”的称号开始在美军中流传,士兵们谈论着这个神秘的火力,描述它的威力如同“地狱烈火”。

喀秋莎的战后影响

1953年初,志愿军指挥部,特别组织了一次会议,总结“喀秋莎”火箭炮,在战斗中的作用。

会上,指挥员们纷纷发言,回忆起这场“火力传奇”。

志愿军老兵对喀秋莎火箭炮的评价中,最多的一个词便是“生死之交”。

在战场上,战士们曾无数次被喀秋莎救下,火箭炮的火力覆盖,让他们在敌军反扑时保持阵地。

喀秋莎不仅是单纯的火力武器,更是一种信念,它在战争中的,每一次出场,都让士兵们斗志昂扬。

战后,喀秋莎成了部队中珍贵的“精神支柱”。

“喀秋莎”的名声,在美军士兵之间流传更甚,美军士兵退役后,回忆起那场战斗,描述“喀秋莎”的火力,让他们至今难以忘怀。

有士兵在回国后的采访中提到,“我们见识过不少武器,但从未见过这种威力的火箭炮。它比任何火炮都令人胆寒”。

有退伍士兵,向家人提起这段经历时,用“杀伤力恐怖的武器”形容,回忆起当时身处战壕中的恐惧。

在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苏联军方,对这套系统,进行了进一步改进,加速推进火箭炮技术,开启了,多管火箭炮的军备竞赛。

中国也在“喀秋莎”的基础上,迅速开展研究,试图研发出国产多管火箭炮。

几年内,中国火箭炮技术获得突破,为后续装备奠定了技术基础。

回顾整个战役,志愿军指挥员不禁感慨,喀秋莎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应用,不仅极大增强了部队的信心,更在中国军工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今天,喀秋莎火箭炮已不再是现役武器,但它的名字已深入军心。

对于无数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兵而言,“喀秋莎”就是他们战斗岁月的见证。

退役后的志愿军老兵提到,“当年我们,在喀秋莎火箭炮的掩护下冲锋,今天我们的子弟兵,在国产火箭炮的支持下前行。”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