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赵憙、牟融、第五伦等自然是名臣,但是权力斗争有一首经典的诗句: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包括后来的司马宣王,如果他死在曹爽前,那也是曹魏的大忠臣、大能臣。
刘炟虽然放权,但他深知权臣对皇权会带来多大的危害,他必须打造另一支可以抗衡三公的势力,除了外戚还能有谁!
不用兄弟,实在是因为这些都是更狠的角色,刘庄的兄弟有一半都谋反过,皇帝怎么敢用!
只有理解这点,咱们才可以看懂章帝一朝两大外戚家族(马、窦)的沉浮奥秘。
刘炟不是马太后亲生,他能登顶皇帝之位,自然清楚养母马后的能量和功劳。继位后,为报答马太后同时也为了拉拢马氏,马氏成员纷纷得到火箭式提拔。
马廖任命为卫尉,马防任命为中郎将,马光任命为越骑校尉(马防和马光在宫中干了好多年,一直只是黄门郎之类的打酱油角色)
权力架构组建后,刘炟开始面对十分严峻的国内形势:
建初元年,兖、豫、徐等州发生严重的旱灾,赤地千里,饥民遍野;
山阳、东平发生地震;
武陵澧中蛮叛变;
云南地区永昌哀牢夷叛变。
蛮族入侵、加上地震旱灾,这也是为啥第五伦不建议出兵西域的主要原因,国内财政压力巨大,刘炟能顶住压力出兵西域,也是冒了很大的风险。
西汉大儒董仲舒曾提出过一套天人感应理论。它是指人能感应天,天也能对人发生作用,预知灾难的发生。汉代的人们普遍认为地震是人间失德导致的,官员勾结、结党营私、欺压百姓,皇帝昏庸或后宫涉及前朝政事都是失德的范围。地震发生之后,朝廷必须反思、肃清失德行为,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渐渐地,地震沦为汉朝廷政治舞台上各方激斗的工具。
和帝时,地震波及十几个郡,当时窦太后权势滔天,大臣们就认为是因为太后乱政造成。
灵帝时,也发生了两次地震,正值曹节为首的宦官集团把持朝政,士大夫们抓住机会对宦官势力发动汹涌反扑。
现在太后没有专政,宦官也没有掌权,地震还是出现,那是谁的问题呢,自然就是章帝刘炟自己了。
皇帝宝座还没坐热的刘炟无奈下罪己诏自省。
朕以无德,奉承大业,夙夜栗栗,不敢荒宁。而灾异仍见,与政相应。朕既不明,涉道日寡;又选举乖实,俗吏伤人,官职耗乱,刑罚不中,可不忧与!昔仲弓季氏之家臣,子游武城之小宰,孔子犹诲以贤才,问以得人。明政无大小,以得人为本。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既非能显,而当授之政事,甚无谓也。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亩,不系阀阅。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
皇帝下罪己诏可是重量级新闻,对比下汉武帝发布罪己诏的背景,就能看出此时的刘炟是有多卑微。
朝廷征调永昌、越巂、益州三郡之兵讨伐哀牢,武陵郡发郡兵讨伐叛蛮,皆大破之,再加上西域拯救行动的成功,国内形势才渐渐安定下来。
刘炟有了新主意,他想给几个舅舅封爵,马后不许,但是有心人已经读懂了皇帝的心思。
第二年夏天,大旱成灾,有司认为是没有封外戚的缘故,纷纷申请给马家封侯。
马太后怒了,以诏令的形式阐明她的态度:
上来的第一句就戳穿他们的小算盘:所有议论事情的人都是想要献媚讨好我来求得好处而已(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
接着举了西汉外戚田蚡、窦婴还有王太后五弟同时封侯的例子,他们的结局都很惨,遭受倾败覆灭之祸(昔王氏五侯同日俱封,其时黄雾四塞,不闻澍雨之应。又田蚡、窦婴,宠贵横恣,倾覆之祸,为世所传)
本朝光武帝吸取教训,对外戚势力格外提防,规定凡后族都“不得封侯与政”,即便贵如阴氏,莫不如此,凭啥我马家要例外呢?(故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位。诸子之封,裁令半楚、淮阳诸国,常谓‘我子不当与先帝子等'。今有司奈何欲以马氏比阴氏乎!)
吾岂可上负先帝之旨,下亏先人之德,重袭西京败亡之祸哉!
刘庄对外戚的打压,令马后十分震恐,高处不胜寒啊。阴丽华的两位驸马爷为何都被他儿子干掉了?宫斗的王道是什么?
刘炟还以为养母谦虚,又打起了感情牌,说到:高祖建汉以来,舅舅封侯就像皇子被分封为王一样,这是亘传不变的定式;如果到我这,对舅舅就不分封了,那有违古训。他不想后悔、内疚一辈子(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诚存谦虚,奈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且卫尉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宜及吉时,不可稽留)
马太后见皇帝如此诚恳,倒也不好佛他好意,只能以马氏家族对国家没有功劳无军功,非刘氏不侯。为由挡了回去。
皇帝和太后在为封侯一事较劲,朝廷的三公是什么态度呢?赵憙、牟融没有记载,唯有第五伦明确提出反对:
梁家和窦家,都有人犯法,明帝即位之后,多加以诛杀,自此以后洛阳城中不再有手握大权的外戚,通过书信请托的事也都没有(后梁、窦之家,互有非法,明帝即位,竟多诛之。自是洛中无复权威,书记请托一皆断绝)
现在朝野的议论都集中在马家。卫尉马廖以三千匹布,城门校尉马防以三百万钱,私下送给三辅的士大夫,不论是否相识,无不赠送。
必须对他们严加看管,伦以后族过盛,欲令朝廷抑损其权。
在内外两方面的压力下,刘炟只得暂时取消封侯的举动。
对刘炟的用意,身为养母的马后是一清二楚,她已经看出皇帝想大力扶持外戚来抗衡外朝。但梁、窦两家的例子就在眼前,有了权力,谁不会飘?他这三位兄弟还比不上阴就,稍微显贵,就开始坐豪车、结交外臣。如果她在,自然不是大事,一旦她走了,谁能保证章帝不会对他们清算!
有鉴于此,马太后随诏告天下:马氏家族及其亲戚,如有因私事请托郡县官府,干预、扰乱地方行政的,应依法上报、处置,绝不姑息养奸(外亲有谦素义行者,辄假借温言,赏以财位。如有纤介,则先见严恪之色,然后加谴。其美军服不轨法度者,便绝属籍,遣归田里)
马氏兄弟在马后的严厉训斥下方才安分起来。
很快,凉州又发生惊变,马氏兄弟的命运再度发生改变。
烧当羌首领迷吾与封养羌首领布桥发动五万大军,侵掠汉朝的陇西郡与汉阳郡。金城太守郝崇前去征讨,被羌人击退。
派谁反击呢?两次西征的大功臣窦固尚在,但刘炟依然将他按在板凳上,他有自己的理想人选:马防。
太后不是说无功不封侯嘛,现在机会来了,马防很快被任命为车骑将军,担任西征的主帅,副帅的人选是咱们上篇的主人公,玉门关十三勇士之一的长水校尉耿恭。
为了确保马放旗开得胜,刘炟下了重注,中央军主力系数出动,北军的越骑、屯骑、步兵、长水、射声等五校兵以及各郡的弓弩射手合计三万人西征凉州。
三万精锐就为了马防一人封侯,章帝真的是大手笔啊。相比同期在西域浴血奋战的班超(三十六人)坚守疏勒城对抗数万匈奴的耿恭(数百人),即便之前最大牌的窦固出征也才带了一万多,人比人气死人,有没有背景真很重要啊!
马家和耿家又一次联手平叛,这次的结局又会如何?上次联手可以移步这篇:东汉初期,西平羌人、南征越南,北服鲜卑的两大军神是谁呢?
汉军开到冀县时,羌人正在围攻临洮。前往临洮的道路艰险,车马不能并排走,马防深知兵贵神速的道理,派几百名骑兵先行,嘱咐他们离临洮十多里处设下大军营,然后多树旗帜,扬言大军天亮进攻。
羌人发现后,顿时惊慌失措,第二天晨,数百汉军就击鼓吹号,羌人以为汉军主力要发动总攻,竟然不战自愧,已经追上的马防乘机撵着羌人打,斩首四千多,解除了临洮的包围。
马防随后以恩信誉人,羌人烧当部落集体投降,只有封养羌部的布桥还在负隅顽抗。建初三年春天,马防派司马夏骏、马彭、长史李调三路围攻布桥,汉军大获全胜,缴获牛羊十多万头,布桥屡战屡败,只得投降马防。
此时的耿恭在哪里呢?
马防吸取父亲马援的教训,将他安排去屯守枹罕,眼不见心不烦,对彼此都是好事嘛。
耿恭这一路虽然兵少,别忘了防守可是他的强项,接连击退羌人的数次攻城(恭屯枹罕,数与羌接战)
随着迷吾与布桥的投降,余羌也都无心作战。马防回朝后,耿恭留下来打扫战场,汉军开始大反攻,勒姐部落、烧何部落等十三个部落共数万羌人,全部向耿恭投降。
羌乱就此平息,按说事情可以告一段落。然而,骨子里就有闹事基因的耿家又出幺蛾子,耿恭事后向朝廷打了一个小报告,建议派大鸿胪窦固镇守凉州,车骑将军马防屯守汉阳,以防诸羌再生异心。
理由就是窦家在凉州威望很高,窦融在西州时就和羌胡处理得非常融洽,窦固是窦家的后人,又功冠三军,他坐镇凉州,诸羌定然会心悦诚服。
建议很合理,但是政治上很不正确!
马防现在是何等人物,他是皇太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堂堂车骑将军,位比三公,权高势重,你让他给窦固当小弟?马防不骂娘才怪!
本来让你耿家拿点战功已经是看得起你们,偏偏你们还要惹事!怒不可遏的马防暗中授意监军谒者弹劾耿恭不以国事为忧,接到出征诏书时有怨望之辞色(不忧军事,被诏怨望)
谁都知道孤守车师的耿恭是位怎样的大英雄,他怎么会对朝廷暗讽呢?
但耿恭仍然因此获罪,罢免官职,遣送原籍,最终老死家中。
想当初耿恭的叔叔耿舒和马援并肩南下讨伐蛮族,耿舒和梁松联手污蔑马援。现在耿恭又反过来被马防诬陷。
政治斗争的残酷性远远大于战争,谁让你耿恭不懂政治,皇帝要捧人,你还非要对着干,这不是找抽吗?就算耿恭英雄一世,耿家势力雄厚,仍然落得这般下场,权力斗争的惨烈可见一斑。耿家虽是东汉初期的顶级家族,但是一直没有轮到他们掌权,原因就在于此。
莫须有常有,会明哲保身,懂政治的名将还是太少了。
耿恭虽抑郁而亡,但军中永远会飘扬你的传说,后人将永远铭记你的事迹,精忠报国,长曜史册,万丈光芒。
建初四年,风调雨顺,边境太平无事。刘炟终于实现他的宏愿,马氏三兄弟一门三侯,马廖封为顺阳侯,马防封为颍阳侯,马光封为许侯。
最大的反对声音马太后呢?她已于同年病逝。
马家是否会如她所料,宠贵横恣,倾覆之祸,然后被皇帝清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