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引发天宝战争,却立碑鸣冤,风月案是冲冠为红颜还是美人计?

醉薇谈历史 2023-03-08 00:51:00

南诏国靠大唐的支持统一了 “六诏”,成为洱海地区唯一的王。当然,南诏也不白拿老李家的工资,它的忠诚解除了吐蕃对大唐帝国西南边陲的威胁。

蜜月总是那么短暂,才过了10年,天宝九载(750年),一则惊人的消息传到长安,几乎将唐玄宗震落在地:南诏国主“蒙阁罗凤”杀了云南太守张虔陀,反了!

让人气愤的是,事件的起因竟然是一场风月事件。

☞一场风月案引发的战争

南诏国是云南边陲的一个小政权,以白蛮和乌蛮人为主,自汉朝以来,历朝历代都对他们以羁縻政策进行管理。

所谓“羁縻”就是“以夷制夷”,大唐在那里派驻官员,和当地豪酋共同管理地方的一种政策。

按照规定,朝廷派驻的云南太守是最高长官,南诏国主阁罗凤要听从太守的派遣,平时还要带着家人来给太守行礼。

阁罗凤怎么也没想到,就这么一个常规的拜见礼,居然擦出了火花,他发现自己的老婆被张虔陀那啥了。

哪个男人能受得了这份羞辱?于是新仇旧恨都涌上了心头。

想当初,阁罗凤他爹去世时,就是这个张虔陀,试图支持阁罗凤的弟弟接班。阁罗凤即位后,张虔陀又老是变着法子伸手索要财宝,搞得他不厌其烦。

地主家也没余粮,要钱没有!阁罗凤变得很硬气,口袋捂得紧紧的。

张虔陀要不到钱很恼火,常常打上门指着阁罗凤的鼻子就开骂,各种侮辱、讥讽劈头盖脸就往阁罗凤身上招呼。

以前阁罗凤傻乎乎的没听懂,现在才知道那些侮辱和讥讽所包含的信息量居然这么大,于是他恶从胆边生。

张虔陀满不在乎,你阁罗凤充其量就是个暴发户,什么你家的仓库?什么你家的女人?都是我老张说了算。不听话是吧?走着瞧,于是他一封接一封奏疏发往朝廷:阁罗凤行为不轨、阁罗凤心生异端、阁罗凤要谋反……

是可忍,钱不可忍,老婆更不可忍,阁罗凤终于决定不再忍受。

在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阁罗凤率领卫队攻占了太守府,并一刀斩断他与张虔陀之间的所有恩怨。

攻占太守府,杀害朝廷官员,阁罗凤此举已经属于谋反了,他的意气用事摧毁了唐诏友谊。于是朝廷命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军前往南诏平叛,天宝战争爆发了。

这场战争一共打了三次,既鲜于仲通之后,又在天宝十一载(752年)、天宝十三载(754年),分别由杨国忠和李宓率军两次远征。

这三场战争,唐军累计损失了十几万人,而南诏也遭遇了沉重打击,双方是两败俱伤。

但损失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唐朝,因为南诏被迫投靠了吐蕃。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失去了对这块土地的控制权。

于是后人对张虔陀口诛笔伐,甚至夸赞阁罗凤是“冲冠一怒为红颜”,并且肆意夸大唐军在天宝之战中的损失。

真相果真是这样吗?一场语焉不详的风月案哪来这么大的破坏力?

☞ “冲冠一怒为红颜”还是“美人计”?

我们就先回到大家最关注的风月案,来揭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谎言。

后人把张虔陀与阁罗凤之妻的关系,说成是侮辱、强迫,按这个说法,阁罗凤冲冠一怒确实说得过去。但可惜,史书用的是“私之”,意思是私通,二人你情我愿,不存在强迫。

稍有差异的是,《旧唐书》说二人经常“接头”,惯犯,而《新唐书》则说是某一次,第一次伸手就被抓了现行。

不管哪一个是真的,总归来说阁罗凤的妻子也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既然如此,阁罗凤凭啥“为红颜”?

阁罗凤也不傻,他应该很清楚,一个出轨的女人,与南诏国的前途相比,哪一个更重要?他会采取这么极端的方式吗?

一个引发战争,改变了大唐国土安全的重大事件,朝廷为何不发表任何处置意见?

作为事主之一的阁罗凤夫人,对她的记载怎么不见一个字?这符合逻辑吗?

总之,在这场风月事件中,阁罗凤、阁罗凤的夫人、朝廷,三方的行为都不符合逻辑,因此我高度怀疑这个事件的真实性,即便有,它也一定是被断章取义,被曲解了的结果。

结合那些年发生的一些事,我个人认为,这场所谓的风月事件,其实是由阁罗凤亲自导演的“美人计”。

首先所谓的“阁罗凤之妻”,应该是阁罗凤的某个妾,甚至就是个没名分的女人。

那一年阁罗凤年近四旬,他的妻子年龄也应该接近这个年龄。张虔陀会冒这么大的风险,跟一个青春不在的女人私通吗?因此,她大概率就是阁罗凤刻意用来引诱张虔陀的美女蛇。

其次,只有“美人计”才能解释得通各方不合逻辑的行为。

比如阁罗凤为何去跟大唐翻脸?这就是他的目的,风月事件只是他挑起事端的理由。

神秘女子为何没了下文?她已经完成使命了,阁罗凤也不想被人抓住把柄,所以她就被消失了。

朝廷为何不说明真相呢?没脸说,中了人家桃色陷阱,好意思吗?再说了这已经不重要,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应对阁罗凤的下一步行动。

我把这件事定义为阁罗凤导演的“美人计”是有理由,因为阁罗凤早就跟大唐貌合神离了,他需要一个与大唐“离婚”的借口。

☞唐诏之间看不见的硝烟

开头我就讲过,历朝历代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治理一般采取“羁縻政策”,充分利用地方各大豪族之间的矛盾,是羁縻政策的核心思想。

比如唐初对洱海地区,一开始就是“六诏”之间相互争斗,朝廷做裁判,谁也无法做大。可是后来另外五诏老是背叛大唐,逼得唐玄宗不得不扶植南诏,吞并了其它五诏。

这个结果有点饮鸩止渴,一家独大的结果就是南诏开始装大尾巴狼,开始跟大唐叫板了。

统一洱海地区后,阁罗凤野心膨胀,将触角伸向了滇池地区“爨氏”的势力范围。爨(cuàn)氏是中原移民的后代,相传先祖是两汉的班氏。爨氏在滇池流域生活了五百年,实力非常强大,也曾经跟大唐扳过手腕。

天宝五载,阁罗凤不顾朝廷警告,擅自出兵灭了东、西二爨,拓地千里。后来他又不断向南扩张,甚至与朝廷的安南都护府争夺起地盘来。

这是要变异啊!朝廷当然不能无视这种局面,但又不好撕破脸皮,于是便开始不断敲打、不停地“削萝卜”。

天宝四载,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特地去南诏,与阁罗凤会了一次面,双方“语不相得”,谈得很不投机。很显然,章仇兼琼一定是给阁罗凤敲木鱼去了,下警告通知书去了。

天宝八年,左武卫大将军何履光率军攻入南诏,“取安宁城及井,复立马援铜柱乃还”。

安宁城是南诏非常重要的一座经济城市,城内有五口盐井,是南诏的一棵摇钱树。何履光直接用武力夺了这座城,还在城内立了一座“马援铜柱”。

所谓“马援铜柱”,是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平定安南征氏叛乱后,立铜柱为界碑的典故。何履光这个举动就等于给阁罗凤划了一道线:你的势力范围不许超过安宁城。

这说明唐朝已经忍无可忍,翻脸了,用上了武力。只是那时候阁罗凤还没准备好,还缺少一个理由,所以对安宁城被占只好认怂。

说到这里,您大概也清楚了,张虔陀不断跟阁罗凤伸手要什么了,肯定不是索贿,而是代表朝廷逼他吐血、捆他的手脚。

阁罗凤早已经是“云南王”了,怎么会甘心受制于人,他公开宣称“云南之地,非唐所有也”。非唐所有,那该归谁所有呢?当然是他这个云南王了。

我阁罗凤要跟你李隆基平起平坐,我南诏不再是你大唐的小跟班。

分析到这里,你还认为张虔陀仅仅是卷入了风月案吗?阁罗凤还是一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好汉吗?

☞一块碑文暴露阁罗凤的心机

阁罗凤有野心,也更有心机。南诏境内有一块《南诏德化碑》,将阁罗凤的心机揭示得淋漓尽致。

这块被称为“云南第一碑”的《南诏德化碑》,高3.97米,宽2.27米,厚0.58米,正文有3800字,现仅存256字。碑文残存的内容,控诉了张虔陀对阁罗凤的六大罪行:

一,灭我:张虔陀勾结吐蕃,企图消灭我;二,间我:张虔陀谋立诚节(阁罗凤的弟弟);三,仇我:张虔陀勾结爨氏,挑唆爨氏与我结仇;四,下我:张虔陀提拔跟我有仇的人,打压我;五,袭我:张虔陀筑城练兵,阴谋偷袭我;六,敝我:张虔陀加重税负、徭役,让我凋敝。

最后阁罗凤又声泪俱下地说:朝廷奸臣当道,圣听闭塞,都把反叛的屎盆子扣到我的头上了,俺比窦娥还要冤呐!

我很怀疑,努尔哈赤的“七大恨”是不是偷师了阁罗凤。不过,他这些极具煽动性的文字,一看就是捕风捉影,颠倒黑白。问题是,反就反了嘛,聒噪个啥?

理由很简单,心虚。

阁罗凤不是不知道南诏与大唐的实力差距有多大,他想摆脱大唐的控制,可也不想遭到雷霆打击,这道碑文就是给自己预留的回头路。

万一失败了,他可以说:陛下,您看,我老蒙一直对您忠心耿耿,都是张虔陀那个混蛋逼的呀,不信您去看一看,碑文代表我的心。

阁罗凤,你够狡猾!但你好像漏了最重要的一条呀,绿我。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