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淮海战役,发现一个问题,其实国军只要战前将徐州一带的兵力撤到蚌埠,沿着淮河布防,那基本上可以在短时期(东野南下之前)内立于不败之地,但是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我查阅了资料,其实辽沈战役接近尾声时,老蒋已经决定要将徐州一带兵力南撤了。
1948年10月30日,精锐中的精锐,廖耀湘的第九兵团,在辽西平原稀里糊涂的全军覆没,东北再无可战之力,至于沈阳城内,周福成的第8兵团,说白了,就是个战五渣,6纵一个纵队就能把他吃掉。后来,8兵团覆灭后,老蒋把这个番号给了刘汝明,将他的第四绥靖区改编成新的第8兵团,但是换汤不换药,依然是战五渣,还不如周福成的老8兵团。
老蒋于10月30号当天,坐飞机慌忙回到南京,制定了一个“徐蚌会战计划”,在功德林里,根据杜聿明的回忆,现将整个计划罗列出来。
该计划的主要作战方针就是:撤退—集结—防守—反击。将徐州地区的所有兵力撤退到淮河南岸,以蚌埠为水晶,收缩兵力,集结于蚌埠东西两侧,全军守高地。
具体计划如下:
1.以某兵团一部守卫徐州、贾汪地区,掩护主力撤退,具体是哪个兵团,杜聿明回忆中没有写清楚,我个人猜测,应该是邱清泉的2兵团,因为在1948年10月30日这个时间点,只有2兵团离徐州最近,就在徐州西侧,孙元良的16兵团还在蒙城,李弥的13兵团还在碾庄。
2.黄百韬的7兵团从新安镇出发,南下抵达五河县,然后转进临淮关,防守蚌埠东侧。
3.李弥的13兵团和冯治安的第三绥靖区,南下抵达褚兰镇,然后转进固镇,抵达蚌埠。
4.邱清泉的2兵团,由徐州以西的黄口、虞城一带启程南下,抵达涡阳,然后转进至怀远,防守蚌埠西侧。
5.孙元良16兵团及刘汝明第四绥靖区,从柳河、商丘一带南下,抵达蒙城,然后向海河街、风台间地区转进。(这两地方,我在地图上搜不到,盲猜应该还是在蚌埠以西)
6.徐州总部及直属部队,沿着津浦路,坐火车先抵达宿县,然后与宿县守备一起撤退到蚌埠。
备注:各部队抵达各自的目的地后,必须立刻修筑工事,做好长期防御准备。
此外,在行军途中,各部必须派出警戒搜索部队,掩护主力行动,遇到小股部队的袭击,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击破之。其实这一条,有点难为警戒部队,更大的概率是,警戒部队直接当场蒸发了,打不过的。
徐州、贾汪一带的殿后部队,在主力撤退期间,必须打起12万分精神,遇到攻击,要依托有利工事,坚决守住,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等到主力部队安全后,才能撤离。不过,要我说啊,除非你把整个第五军留下来殿后,不然,换了其他部队,遇到攻击,大概率要么被歼灭,要么直接投了。如果主力撤退期间,徐州和贾汪没有受到攻击,那殿后部队暂时还不能撤,必须留下来,确保徐蚌交通线的畅通,这一点,根据杜聿明的回忆,应该是要等李延年的第九绥靖区回来,一起撤退。
按理说,这个计划其实挺不错,但是时间不够了,11月6日,淮海战役正式打响,满打满算留给徐州的时间,只有5天,而且,这个计划还要不断的讨论,最终落实,基本上都得11月5日了,刚好是淮海战役发起的前一天。
后来,这个计划肯定是搁浅了,淮海战役中,徐州集团全军覆没。
退过长江,整个北方肯定没了,肯定被围歼在南京上海了,长江能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