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之前我是谁》:心理咨询如何帮助来访者疗愈创伤

利兹的杂货铺 2023-03-14 20:23:04

生活从来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或是经历了一些重大的创伤以后,最想听到别人如何安慰我们?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听上去很熟悉的一句话对不对?我在新西兰读书的时候,国外的小伙伴也是这么安慰我的,他们会说:Everything will be fine.

虽然知道对方是在关心我们,但是内心还是不免产生怀疑:一切真的都会好起来吗?为什么我觉得这仅仅只是一句安慰?

很多人会对心理咨询感兴趣:那些曾经遭受创伤、陷入自我否定的人,为何在接受过心理咨询之后就会有所转变?心理咨询师究竟是如何“安慰”人的?为什么跟心理咨询师聊完以后,人们悲观、消极的负面情绪就能够得到缓解?

如果你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或者你想知道如何可以疗愈自己的创伤,这本《创伤之前我是谁:找回内心强大的自我》或许能够告诉你答案。

《创伤之前我是谁》的作者路易丝·雷德曼是德国著名神经科医生,同时也是心理治疗医学的专科医生与精神分析师。路易丝深入研究创伤和创伤后遗症30余年,擅长整合想象力疗法与资源取向,本书是她创伤疗愈的第一手经验。

“建立内心的稳定”,激活应对创伤的自愈力

关于“是否应当尽快直面创伤”,这个问题在心理治疗的各个流派中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

每个人都有可能会面临创伤,有一些人会主动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痛苦与不幸,只要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接纳,他们就能直面创伤获得疗愈。但也有一些人,他们需要经历很长的准备时间才能面对曾经的创伤,比如那些在童年期就常年遭受暴力的人,直接回忆痛苦的过往,往往可能会给他们造成二次创伤。

因此路易斯认为,针对后者,在直面伤痛与恐惧前,需要先帮助他们“建立内心的稳定”。因为他们只有先获得内心的平衡力量,才有可能发生转变和自我疗愈。

面对过往的创伤,其实每个人都有自我疗愈的能力:如果没有自愈能力,没有活下去的决心,怎么能在经历创伤后还能继续生活至今?

幻想一个美好的地方,“创造”对精神有帮助的生灵

路易斯在咨询过程中发现,即使是在那些遭受重大精神创伤的来访者身上,也能看到自愈的力量。比如,有一些来访者向她分享,为了对抗孤独跟获得安全感,他们会“假想”出陪伴者,如守护者或者小动物。

来访者的这些下意识做法,刚好与路易斯的想象力疗法不谋而合:幻想一个美好的地方,“创造”对精神有帮助的生灵。在《创伤之前我是谁》中,路易斯介绍了许多疗愈想象练习帮助来访者“建立内心的稳定”,其中就包括“内在安全之所”与“精神协助者”。

简单来说,内在安全之所就是让来访者想象一个能让他们感到安全与舒适的地方,精神协助者是让来访者想象自己在找到内在安全之所后,“邀请”可以陪伴他们的生灵。每当来访者感到不安或者孤独的时候,就可以想象自己回到安全之所与可以陪伴自己的精神协助者待在一起。

没有通往幸福的路,幸福本身就是一条路

路易丝认为,创伤经历是引起许多心理问题的原因或原因之一。

虽然每个人都渴望获得幸福,但创伤经历常常让来访者深陷痛苦无法自拔,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有人是真心爱自己的,一切都只会变得更差而不是更好,甚至陷入深深的自我否定中。总之,他们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处理不幸之上。

与快乐相比,人们更容易记住痛苦,但其实只要改变一下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发现,困难并不是时刻都存在的。

因此,路易斯建议心理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交谈时,除了富有同情心的了解来访者的创伤经历外,也要去关注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更多挖掘来访者的内在潜力与内在资源。

奥地利诗人Erich Fried说过:“能用来平衡不幸的只有一种..... 那就是幸福。”

每个人都有获得快乐和幸福的能力!心理咨询师所要做的就是做一个具有同情心的倾听者与陪伴者,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优势与成功经历。

创伤之前我是谁:找回内心强大的自己

一切都会好起来吗?

万物皆流,无物常驻,如果我们没有区分“过去之我”与“今日之我”,那么只会深陷痛苦中而无法自拔,一切都只会变得更糟。

在《创伤之前我是谁》中路易斯指出,面对创伤,过去的我们其实已经付出了很多努力与勇气去进行自我疗愈。更何况今非昔比,我们可以选择为当下和未来做新的决定,将更多地专注力放在如何获得幸福上。

咨询师所要做的,就是去帮助来访者重新找回被他们遗忘的内心强大的自我。

0 阅读:3

利兹的杂货铺

简介:利兹的杂货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