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春末的影院里,《误杀 3》的口碑雪崩成为行业标志性事件,目前评分已经降到6.1分,马上就要跌破及格线了。作为一部主打悬疑的电影,《误杀3》被指存在多处逻辑硬伤,剧情强行贴合“误杀”这个IP。
这部曾经承载着国产悬疑片希望的系列电影,在第三部竟出现演员集体游离、叙事逻辑崩坏的奇观。肖央在审讯戏里重复着前作表情包式的演绎,佟丽娅与段奕宏的对手戏仿佛身处平行时空,画面出现分神感,很多观众吐槽实在看不下去。
这场荒诞的创作溃败,映照出国内续集类型片开发的系统性危机。有专业影评人士质疑,《误杀》系列前两部创造的 19.8 亿票房神话,使其从艺术创作异化为资本运作的提款机。制作方在第三部启动时已陷入路径依赖,沿用前作 "父亲救女" 的故事模板,却将核心悬疑点简化为机械反转,复制社会议题嫁接犯罪元素的成功公式,却丢失了现实关照的锐度。
这种创作惰性使得全片充斥着似曾相识的桥段,当观众发现每个情节转折都在复刻前作时,剧情的悬疑张力自然土崩瓦解。更糟糕的是段奕宏在审讯室的心不在焉,佟丽娅在情感戏里的眼神涣散,这些专业演员的失常表现实则暴露了更深层的制作危机。在剧组追求 "三个月拍完三部曲" 的疯狂节奏下,演员被迫在未吃透剧本的状态下赶工。
某个流出的拍摄花絮显示,重要对手戏的排练时间不足半小时,这种工业化生产模式彻底摧毁了表演创作的土壤。当演员沦为完成分镜的工具人,再精湛的演技也难以挽救角色灵魂的缺失。比如关键线索的呈现如同儿戏,重要物证竟通过角色梦呓般的回忆闪现,这种对观众智商的轻视,彻底摧毁了《误杀3》应有的智力博弈快感。
当悬疑片不再相信观众的洞察力,转用粗暴的叙事手段填鸭信息时,再强大的 IP 都可能瞬间崩塌。《误杀 3》的溃败不应止于观众的情绪宣泄,更应引发对影视工业化进程的冷思考 。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速食续集,而是能让创作者保持敬畏、让演员重拾信念的良性生态。毕竟,观众手中的电影票,从来不只是为情怀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