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砚的出现可追溯到宋、元时期,瓷砚这一文人们便于携带又不可或缺的产品开始在文人墨客圈层广泛流行。
“鸡油黄”是瓷器釉色名的一种,是古董界对清代瓷器一种黄色釉的称呼,始于明初,明清两代只有皇家才能使用。黄釉历来都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金黄是至尊之色,“黄”与“皇”同音,明清两代黄釉只有皇家才能使用。
此方鸡油黄瓷砚,长:9厘米 宽13.5厘米 高:6厘米 砚台圆心直径10厘米。全釉自然开有细小裂片,诗意精美、寓意美好、成型工艺复杂,底款“大清嘉庆年制”六字款。充分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人文、审美、工艺等历史文化信息,非常值得收藏与研究。
砚台一端题写“加官进爵”四字,字体飘逸精练,观其字,仿佛看见一位铮铮铁骨的白发文人正在奋笔挥毫。
加官进爵指的是官职提升,简单来说就是升官,爵位是古代封建社会中君主国家封贵族的等级,寓意相同的词语还有晋爵加官、飞黄腾达等,这一词语出自明代史籍《西湖二集·巧书生金銮失对》,原文内容是征聘吴与弼进京,加官进爵,将隆以伊傅之礼。
砚台一侧题有唐代诗人杜甫写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是我国唐代最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写下了很多为国为民的传世诗篇。在此期间,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希望得到他的提拔。韦济虽然很赏识杜甫的诗才,却没能给以实际的帮助,因此杜甫又写了这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这首诗中,杜甫将自己此时的艰难处境,和悲愤失落,甚至于对世事的绝望,都写得令人心酸不已。杜甫纵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纵然“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纵然“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又能如何?还不是被现实中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给打败了?
杜甫的“读书破万券,下笔如有神”,历来都是夸赞别人博学多才的最经典句子,其实这句诗的背后,隐藏着杜甫人生中最坎坷的一段经历,隐藏着杜甫最绝望的一段过往,也揭露了当时朝廷不公,没有识人之明的现状。不学无识的纨绔子弟,一个个过着脑满肠肥的奢靡生活,“读书破万券,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却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砚台另一端题词朱熹的诗《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意是问这沟渠之水怎么会如此澄澈明丽?原来有一股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诗人借水之清澈,指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环顾中国历史,中国封建王朝帝王中,嘉庆皇帝是不幸的,但也是有幸的,虽然经历了25年的磨难,最终还是成为了太子,继承了乾隆皇帝的皇位,但这也是大清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这件大清嘉庆年制的鸡油黄砚台上,通过仔细对比题词研究,其实不就是反映了当时嘉庆皇帝的欲抒无力,郁郁不得志,却又在苦难中坚持的、充满对自己国家强盛、加官晋爵一种美好生活愿望的情怀吗。
特约记者 颜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