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人对绍兴的偏爱,源于“名士如鲫”“故郡先贤”的人文史志。
而名人之多,其中不乏美食家。从魏晋至明清,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他们或以诗文载录美食,或以轶事传扬佳肴,甚至亲自参与饮食创新,将饮食之趣与风土之情交融,成就了一段段活色生香的文化传奇,展现着绍兴“食不厌精”的文化基因。

书圣王羲之既是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也是位老饕。他会吃,善吃,这与他一生的功名成就大有关系。少年王羲之吃牛心炙,使其成为知名人士;后因东术坦腹吃胡饼之事,王羲之得千金小姐郗睿为妻,传“东床娇婿”美名。而王羲之的书法之大成,与他性爱鹅及吃鹅颇有渊源。他常常观察鹅的行走姿态,把学习书法与观察鹅的习性结合起来,书法水平日趋成熟。

任伯年 羲之爱鹅图轴丨中国美术馆藏
《晋书.王羲之传》记有这样两件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没有看到那只善鸣的鹅,叹惜了好一阵子。但吃过了姥亲手烹饪的鹅王羲之就更爱鹅了。
还有一件事:“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王羲之的书法,其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与他观察鹅有关。他的隶书、史书称“为古今之冠”。《晋书》作者房玄龄等对他的书法作过如下评论:“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翫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王羲之爱鹅及吃鹅之事,传至宋代时,沈括《梦溪笑谈》还记江南一带有称鹅为“右军”的。原因是王羲之曾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人称他为王右军。现在我们所用的成语“以书换鹅”,其故事亦源于他。

羲之一品老鹅汤丨兰亭记·绍兴菜
除了爱鹅,他也爱香榧。王羲之定居会稽山阴时,常与朋友聚会喝酒。喝酒要有下酒料。王羲之喝酒,必须有香榧;只要有香榧,便置其他山珍海味于不顾。于是,留下了“无榧不醉酒”的佳话。

香榧丨嵊州市文旅集团

贺知章嗜酒,人称“酒仙”,其“饮游生涯”有一则“金龟换酒”的故事。贺知章邀李白对酒共饮,但不巧,身上没带酒钱,于是便毫不犹豫地解下佩戴的金龟(当时官员的佩饰物)换酒。两人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遂成莫逆之交。这里的“酒”便是绍兴黄酒。
贺知章去世之后,李白到绍兴凭吊故人。在山阴道上、镜湖水边、道士庄旁,黄酒醇香依旧,但把酒言欢已少一人,触景生情,留下“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的名句。

黄酒丨绍兴文旅发布
除了黄酒,绍兴醉鸡与贺知章也颇有渊源。有一次贺知章请李白喝酒吃白斩鸡。两人醉酒后,不小心将一盘白斩鸡打翻在酒坛中。李白将酒坛子带回住处,翌日舀酒,李白忽然发现,酒中竟然还有白斩鸡,赶紧拿出来品尝,不料想,鸡肉不但依旧鲜嫩,还因为充分融入了酒香,让人食欲大开,吃一口,更是风味独特。李白高兴至极,马上将这件事告诉贺知章,从此,绍兴就多了这道名菜——绍兴醉鸡。

醉鸡丨咸亨酒店

陆游出生在绍兴,他堪称宋代甚至整个中国历史上最高产的长寿诗人。但你不知道的是,他不仅是一位大诗人,更是一位美食家。
其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现今存九千余首,而在这些诗中,与饮食相关的多达三千余首,差不多占到三分之一。其中直接以饮食(菜点、酒茶)为主题的有近四百首。
无论是“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还是“淡云出岫发何日,野味争如乡味醇”,家乡江浙的鱼米风情,始终在陆游的笔下流淌着。

“满贮醇醪渍黄甲,密封小瓮饷红丁。”吃着醉蟹,喝着暖酒,陆游诗意大发,写下了一首精彩的《偶得海错侑酒戏作》,把蟹子形容得甚是诱人。

醉蟹丨寻宝记绍兴菜
“松桂软炊玉粒饭,醯酱自调银色茄。”白米饭和酱拌茄子,素食相配,也让诗翁乐在其中。
“候火地炉暖,加糁沙钵香。” 一道荠菜砂锅粥又暖心又暖胃,让陆游念念不忘。他专门写下《食荠十韵》,分享吃荠菜的方法,颇有点要把心目中的美味介绍给全天下知晓的迫不及待。

荠菜粥丨诗画曹娥江
“东门买彘骨,醯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蟹。” 这首诗虽在成都所作,但是诗中美味,在绍兴,也能寻觅到身影。诗中提到的特色菜肴,一道是用橙子和薤头调成酸酱烹制的猪排骨,一个则是绍兴名菜“清汤越鸡”。

橙薤仔排 丨绍兴文旅发布

清汤越鸡丨绍兴文旅发布
“十年流落忆南烹,初见鲈鱼眼自明。”莼菜和鲈鱼,出自晋代著名文学家张翰“莼鲈之思”游子思乡的典故,也是陆游饮食相关诗词中出现最多的。除了此诗,他还在《稽山行》《长歌行》《春游至樊江戏示坐客》《雨中排闷》《戏咏山阴风物》《对食戏作》等诗中多有提及……

莼菜鲈鱼羹丨绍兴文旅发布

徐渭,字文长,明代晚期山阴狂士,生于绍兴,长于绍兴,最终逝于绍兴,留下许多与绍兴有关的脍炙人口的奇闻轶事,“徐文长故事”也因此成了绍兴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广为流传。
徐渭不但是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同样也是一位美食大家,对绍兴菜、酒、茶等有独到感悟,他笔下的诗篇、画作里呈现出的果蔬、鱼蟹、美食等往往妙趣横生,民间亦流传着徐渭饮食生活的趣闻轶事。

徐渭《煎茶七类》(局部)丨上虞文化馆
干菜焖肉是绍兴的传统名菜,在民间叫干菜毗猪肉或干菜肉,是家家会做、人人爱吃的餐桌常备之荤腥,在老绍兴中演绎成为一种情怀、一种乡愁,深深融入绍兴人的生活,成为令人难忘的家乡味。相传,此菜系徐文长所创。徐文长虽诗、文、书、画无一不精,却不善营生,晚年潦倒不堪。其时,山阴城内大乘弄口新开一肉铺,请徐文长书写招牌,书就后,店主便以一方五花肉相酬。文长正数月不知肉味,十分高兴,急忙回家烧煮,可惜身无分文,无法买盐购酱,想起床头底下甏内尚存一些干菜,便用干菜一起蒸煮,不料其味甚佳,从此在民间流传开来。

干菜焖肉丨越城文旅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这是徐渭自题的《黑葡萄》诗,可谓是其一生的写照。徐渭一生命运坎坷,晚年生活在贫困之中,常“忍饥月下独徘徊”,靠卖字画度日,故有“活蟹换纸墨蟹”的故事。这源于徐渭吃蟹的爱好。人们知道徐渭爱吃蟹,常常送蟹给徐渭求其画。一次,有人拿了十只大螃蟹向徐渭求画,没过多久,徐渭便画了一只螃蟹送给来客。于是,便有“十只大活蟹换一只纸墨蟹”的轶事。

鲁迅对故乡绍兴有着深厚感情,写起越地特色美食更是得心应手。据统计,鲁迅曾在文章中提到家乡的醉虾7次、鱼248次、干菜21次、酱鸭7次……

醉虾丨咸亨酒店
作为霉干菜的头号粉丝,鲁迅先生在北京的绍兴会馆宴请胡适时,特地点了一份干菜扣肉,俩人吃得宾主尽欢。在鲁迅先生的日记里,干菜更是屡屡出现,江苏人汪曾祺历数各地咸菜,说了一句,“鲁迅《风波》里写的蒸得乌黑的干菜很诱人”。

乌干菜丨绍兴菜博物馆
鲁迅先生也爱吃酱货。上海鲁迅纪念馆现存的由许广平亲自记录的《鲁迅家用食谱》,记载了1927年11月到1928年6月间鲁迅与许广平在上海同居时的用餐菜单,仅1927年11月这一月中,他们就吃了四次酱肉(腊肉)。

酱货丨绍兴文旅发布
住在上海的日子里,鲁迅也经常收到来自家乡的酱货,酱鸭是最受欢迎的,其日记中就有“午后钦文来,并赠兰花三株,酱鸭一只”的记录。当然,母亲寄来的酱鸭,更是他割舍不下的味道。在1935年初从上海写给母亲的家书中,鲁迅这样写道:“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日前寄上海婴照片一张,已收到。小包一个,今天收到了。酱鸭、酱肉,昨起白花,蒸过之后,味仍不坏……”。

酱鸭丨绍兴文旅发布
家乡的饮食往往寄托了旅人最浓的乡愁,正如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所写,“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鉴湖越台名士乡”,绍兴正是通过历代文人的舌尖记忆,将饮食淬炼为文化风物志。
当我们品味干菜焖肉的咸鲜、醉鸡的酒香、臭豆腐的浓烈,咀嚼的不仅是食物本身,更是这些名士的传奇风流、绍兴人的物候智慧。
这些穿越时空的味觉密码,让绍兴的饮食文化如同陈年黄酒,历久弥香。
参考文献:央视国家地理·饮食文化《王羲之以吃成名》、中国国家地理无尽之藏《写了三千首“美食”作品的爱国诗人:陆游的吃货一面》、浙江宣传《且共一碗绍式三鲜》、绍兴日报《徐渭的饮食趣闻轶事》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感谢所有摄影作者
来源:绍兴古城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