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玉功勋卓著,是大明功臣,为何朱元璋宁愿背负骂名也要杀他?

一点儿历史事 2023-08-14 16:13:41

蓝玉功勋卓著,是大明功臣,为何朱元璋宁愿背负骂名也要杀他?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huan二声)“实名举报”蓝玉谋反。

早就对蓝玉心怀不满的朱元璋立即动手把蓝玉抓了起来,接着就把蓝玉“剥皮实草”(在没有任何口供的情况下)并传讯各地。

轰轰烈烈的蓝玉一案受到牵连的人多达1万六千余,其中有一些人甚至还是开国功臣。

为了安抚民心,也为了寻找借口,朱元璋陆陆续续地搜集了一些口供,并将它们编成了《逆臣录》,言明自己乃是“奉天命,诛逆臣”。

蓝玉本是继徐达、常遇春之后,大明朝最有能力的武将之一,也是洪武中后期功劳最大的人。

为何朱元璋却如此不讲情面,对蓝玉实施如此狠毒的刑罚呢?

1.朱元璋心中有个宏伟的帝王梦,不允许任何人破坏。

洪武后期,天下安定,朱元璋开始对之前的功臣们“大打出手”,许多开国功臣都遭遇了毒手。

也正因如此,后世许多专家认为朱元璋这是“卸磨杀驴”、“兔死狗烹”,很不厚道。

其实这对老朱也多少有点误会了。

老朱建国初期就曾经评价过李世民和刘邦的优劣,并得出结论:

刘邦“内多猜忌,诛夷宗族”;

李世民“能驾驭群臣,终定大业,卒皆保全”。

此时的朱元璋刚刚平定天下,正处于人生最巅峰的时刻,这一位人间帝王一门心思想要超越前人,成为真正的“千古一帝”。

为了树立自己“千古一帝”的形象,朱元璋进行了多方面的建设。

洪武三年徐达大败王保保,元顺帝也因为忧虑过度而死,朱元璋终于松了一口气,并由此开始了自己的“帝王梦”。

为了进一步展现自己的伟大,超过刘邦和李世民,朱元璋一口气分封了六个公爵和二十八个侯爵。

光有“名分”还不行 朱元璋还给予了他们非常高的规格待遇。

魏国公徐达食俸禄五千旦,韩国公李善长食俸禄四千旦等等。

有了社会地位和俸禄,田产自然也不能缺少。

毕竟在整个封建时代,土地才是人们最大的财富。

毕竟这些穷兄弟都是“身无寸土”的人,而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君临天下,靠的就是这些兄弟出生入死的战斗。

朱元璋想成为“千古一帝”,自然不能冷落了自己的这些兄弟。

PS:开国公爵、侯爵们大部分都是淮西人,甚至是朱元璋的老乡。

即便如此,朱元璋还觉得不够,他又给了兄弟们许多“免死铁券”,为他们保驾护航。

在“免死铁券”上,朱元璋写下了这么一段话“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这也是朱元璋给蓝玉定谋反罪名的主要原因)、“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对兄弟们,朱元璋一开始绝对是想掏心掏得的。

当然,作为“天下之主”,只对兄弟好,还不够,让天下百姓都受益才是真正的“天子”。

这位“乞丐天子”早年经历过食不果腹的苦日子,深知底层老百姓生存不易。

也正因如此,建国初期,朱元璋就破天荒地地发动了《大诰》,并明确规定:

百姓如果发现官员违法,有权力将官员五花大绑送到京城告状。

甚至不需要任何证据,就可以拿着《大诰》将违命的官员送往京城并不允许任何人阻拦。

这估计是朱元璋最理想的条例,也是朱元璋理想实现的前提。

只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朱元璋的那帮子兄弟们大多都是底层草根,别说读书了,甚至连书都么见过几次。

成为开国功臣后,他们的“小农意识”彻底爆发,不断利用手中地特权对国家法律进行破坏。

这些人到处兴风作浪,侵占田产甚至强抢民女,彻底让朱元璋的“千古一帝”梦化为了泡影。

朱元璋无奈之下只好采取重典,对一些目无王法的官员进行处理和管制。

可就算如此,朱元璋都不愿意对那些兄弟们下重手,而是希望给予他们一个机会。

毕竟这些人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那些道理意识,直接拿他们开刀也显得自己不厚道。

于是朱元璋想要从教育方面改变他们。

为此,朱元璋不仅开设“大字班”,要求这些大老粗们每月初一和十五必须前来学习,还亲自编纂了一本大字书——《资世通训》,给了官员们严格的行为规范。

做完这些之后,朱元璋还觉得不够。

他吸取了上次“免死铁券”的教训,为了防止功臣乱用,特地又加了许多限制。

洪武五年,朱元璋亲自撰写了《申诫公侯文》,并令人将其刻在了“免死铁券”之上,称之为“铁榜”。

“铁榜”中明确规定了九条内容,无论公侯们犯了哪一条,都会被处死。

“其六, 凡功臣之家屯田佃户,管庄干办。火者,奴仆,及其亲属人等,侍势凌民,侵夺田产财物者,并依势欺殴人民律,处斩;

“其七,凡公侯之家, 除赐定仪仗户、及佃田人户已有名额报籍在官, 敢有私托门下, 影蔽差摇者,斩”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朱元璋确实是一心为民,想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天下共主”。

但很快,朱元璋的“幻想”还是破灭了。

随着矛盾的升级,朱元璋斩杀了以胡惟庸为首的文官集团,甚至连开国功臣李善长也没有放过。

由此,也拉开了朱元璋“屠杀”的序幕。

2.作死的蓝玉

作为继徐达、常遇春之后的大明武将之首,蓝玉本来是大明王朝最重要的国之支柱。

洪武四年,朱元璋册封常遇春之女为皇太子妃,作为常遇春妻子弟弟的蓝玉也成了太子朱标的舅舅,步入了皇亲国戚的行列。

这也是朱元璋的有意安排,将蓝玉和朱标绑在一起,稳固老朱家的江山。

大明朝以武立国,朱元璋也很在乎自己手下的武将。

因此在立国初期,朱元璋大开杀戒的对象都是文官。

洪武三年,元顺帝去世,天下平定,但朱元璋并没有因此放松警惕,而是积极进攻,剿灭残敌,因此武将一直在大明朝地位很高。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一案爆发,朝野动荡,但朱元璋还是没有放弃对蒙古的进攻。

这一年,朱元璋一共发动了三次北伐,主要进攻对象就是蒙古。

但胡惟庸一案也宣告着武官的好日子到头了。

因为在胡惟庸一案中,朱元璋惊恐地发现竟然有大量武将和胡惟庸相互勾结。

军队是封建王朝的立国之本,因此朱元璋不敢有丝毫大意,在废除丞相的同时,趁机废掉了大明最高军事指挥——大总督府。

取而代之的是前、后、左、右、中五个军督府,以分散武将的权力。

3.要让其亡,先让其狂

洪武二十一年,是蓝玉临终前最后的疯狂。

三年前徐达逝世,蓝玉成为了大明军队中真正的军事寡头。

这一年,元顺帝的孙子继承大统,开始了和大明新一轮的较量。

由于徐达、常遇春已经去世,所以之前都是副将的蓝玉第一次挂帅出征。

率领十五万大军讨伐北元的蓝玉不负众望,率领大军深入敌后,一举击垮了北元剩余势力。

之后蓝玉一路高歌猛进,追击到了捕鱼儿海,活捉了北元统治者的次子和一百多号子妃嫔。

经历此战后,北元元气大伤,再也没有和大明正面较量的力量。

明朝的北方威胁基本解除,而蓝玉也正式成为了洪武后期第一功臣。

功高震主的蓝玉没有意识到危险,反而更加嚣张跋扈。

蓝玉大军作战结束,胜利班师回朝的时候,途径喜峰关,由于正处于深夜,所以守城军官不仅没有出门迎接,反而禁闭城门。

蓝玉仗着自己地位更高,功劳更大,竟然放任手下强行摧毁城门,严重违反了“王法”。

这是不是最过分的,回归途中,蓝玉竟然酒后玷污了北元王妃,导致对方悲愤自尽。

回到大明之后,蓝玉不仅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他私自提拔军官、侵吞物资,让朱元璋很是生气。

忍无可忍的朱元璋终于发出警告,将蓝玉的“梁国公”改为“凉国公”。

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地位相差却天差地别。

PS:国公虽然是明朝最高爵位,但相互之间也有划分,主要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强国命名,势力越强的地位越崇高。

蓝玉本就骄傲自满,看到自己的爵位竟然不如冯胜、傅友德(功劳比蓝玉低),更是不满,于是经常在别人面前说朱元璋的坏话。

即便如此,朱元璋还是没有想过彻底清算蓝玉,他还想给蓝羽一个机会。

4.压垮蓝玉的最后一根稻草

大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曾想过要用儿子制约开国功臣。

洪武三年,在那些开国功臣未受封之前,朱元璋就先把自己的儿子们封了王。

由于这些人最大的只有十六岁,最小的更是尚在襁褓,所以有大臣认为这不妥,再者建立藩国会导致中央无法有效集权。

但朱元璋不听,一心想让他们拱卫大明。

这些人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待。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的儿子们大多长大成人,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因此在朱元璋的授意下,燕王朱棣联合晋王朱棡北伐北元,大败元军,取得胜利,不仅生擒主帅乃儿不花,还俘获了无数牛羊和万名人口。

这件事情虽然让蓝玉的作用进一步缩小,但同时也暴露了朱棣权力过大的问题,因此蓝玉侥幸保住了小命。

为了进一步扶植朱标,朱元璋选择留下蓝玉,将他作为朱标最有力的武将支持。

只可惜,洪武二十五年,被朱元璋寄予厚望地朱标去世,年仅三十八岁。

朱标的死,让朱元璋深受打击,吐血昏倒,好在太医医术高明以及朱元璋意志力顽强,这才让他又挺了过来。

朱标的死,也暗示着蓝玉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为了稳固江山,朱元璋开始对武将集团的大肆屠杀。

毕竟此时大明已经外无强敌,内无忧患了,那些武将的存在只会威胁皇权。

随着蓝玉被杀,大明再一次来到了血雨腥风的时刻。

结语

虽然朱元璋确实是把开国功臣几乎杀了个遍,但这真的不是他嗜杀成性。

他一开始也曾想过要和开国功臣们建立良好关系,成为“千古一帝”。

可是造化弄人,加上太子朱标英年早逝,让朱元璋不得不大开杀戒。

朱标啊,你知不知道你的死害死了多少人呢?

欢迎大家在屏幕下方留下宝贵的意见,废青工作室与您下期不见不散,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搜集,侵删。 文:小昭 审核:梦愚编辑

文献参考:《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吕氏春秋》等。

本文为一点儿历史事作者手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2 阅读:240
评论列表
  • 2023-08-16 09:30

    让一个没有梦想的人做领导人民受罪,让一个梦想过头的人做领导人民也受罪,只有让一个有梦想并且敢做敢当敢改的人做领导人民才能稍幸福——比如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