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驻美大使崔天凯在博鳌亚洲论坛抛出重磅研判:美国两党虽激烈内斗,却在遏制中国战略上达成空前共识。随着特朗普政府显露出“联俄制华”倾向,中美俄三角关系正经历冷战结束以来最剧烈震荡。中国如何在防止美俄合流与避免卷入大国对抗之间走稳钢丝,成为牵动全球格局的关键命题。
特朗普上任后迅速调整全球布局,其首份《国家安全战略》将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五角大楼2023年《中国军力报告》更将台海冲突列为美军首要预案。数据显示,美国对台军售额从2020年的55亿美元激增至2023年的135亿美元,同时在菲律宾新增4个军事基地部署中程导弹。
拜登时期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在特朗普任内被升级为《关键技术封锁令》,对华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从18纳米收紧至28纳米。美国商会统计,2023年中美技术贸易额同比下降42%,创1992年以来最大跌幅。
2024年2月,美国批准对俄北极液化天然气项目解除制裁,埃克森美孚与俄气签署价值270亿美元的长期供应协议。此举使美国对欧天然气出口量下降23%,却让俄罗斯对亚洲能源出口占比提升至62%。
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开质疑:“当美国将能源命脉交予普京,欧洲防务自主已迫在眉睫。”波兰紧急启动“东部盾牌”计划,斥资100亿欧元沿白俄边境修建防御工事,折射出东欧国家对美俄走近的深度焦虑。
面对复杂局势,中国在俄乌问题上保持谨慎平衡。2023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400亿美元,其中机电产品占比从35%提升至48%,能源进口占比则从72%降至55%。这种结构性转变,既兑现了“不设上限”的合作承诺,又规避了西方二级制裁风险。
中国应对美俄潜在合流打出组合拳:推动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增资500亿美元,构建去美元化结算体系;东部战区列装YJ-21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关岛美军基地;促成沙特伊朗和解,牵制美国中东战略资源。
美国传统基金会报告承认,中国在半导体领域已突破7纳米制程,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算力霸权。这些实质性进展,使得任何试图孤立中国的战略都难以为继。
当美俄关系在能源利益与地缘博弈中摇摆,中国正以“非对称优势”重塑大国竞争规则。正如崔天凯所言:“21世纪的国际政治,不再是零和游戏的棋盘,而是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这场牵动世界命运的大国博弈,考验的不仅是实力,更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