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邱会作进京,张震带茅台酒请他吃饭,说:我和老同学叙叙旧

曦言说人间 2025-02-12 02:31:48

1992年的一个初秋,多年未曾踏足京城的邱会作,带着些许复杂的心情走下火车。

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次到来,不仅迎来了旧日战友的热情相待,甚至连总后勤部部长张震都特意设宴款待。

更让他感慨的是,张震还带来了珍藏的茅台,并笑着说:“我是请我的老同学吃饭。”

那么,张震作为老同学的款待为何会让邱会作感慨?他又经历了些什么?

烽火岁月

1929年冬天,江西兴国的大地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覆盖,而这一年,年仅16岁的邱会作,揣着一颗火热的心,踏上了加入红军的征途。

兴国,是中央苏区的一部分,这里曾涌现出无数投身革命的年轻人。

邱会作从小聪慧,尤其在数字和计算方面展现出过人的天赋,最初,他被安排在工农红军学校学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

后来,中央军委注意到了他的才能,特意将他调入总供给部,让他负责军需后勤。

这一安排,让邱会作在革命战争年代,找到了自己独特的价值。

长征时期,红军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粮食短缺、药品匮乏、冬天缺少棉衣,这些问题几乎成为压倒红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但每当物资断绝时,邱会作总能想办法筹集到必需的给养,甚至连毛主席都曾笑着称他是“娃娃科长”,说他虽年轻,却办事老成可靠。

但革命不是一条坦途,它总是充满了未知的危险,1934年,长征开始前夕,邱会作接到了一项绝密任务——销毁苏区的军需物资,以防止落入敌手。

他带领一队人手,悄悄炸毁了几处兵工厂,甚至亲自点燃仓库,将无法带走的药品与装备化为灰烬。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由于掌握了大量机密,他很快被怀疑有“变节”的嫌疑,甚至被关押审查,险些被秘密处决。

就在枪口即将落下的一刻,周总理、邓发与时任红军总供给部部长叶季壮正好路过,发现了这个异样的场面。

叶季壮一眼认出邱会作,连忙上前询问,周总理略作思索后,沉声说道:“他还是个孩子,让叶季壮带回去吧。”

就这样,邱会作捡回了一条命。

1947年,东北战场硝烟四起,邱会作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担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八纵刚组建不久,士兵大多是新兵,战斗力较弱,而指挥军事的人正是赫赫有名的黄永胜。

黄永胜是个典型的战将,勇猛果断,但在政治动员方面并不是强项,因此,邱会作的到来,正好补上了这块短板。

为了让这支部队迅速成长,邱会作带着政治部的干部们,深入连队,挨个做思想工作。

新兵们刚入伍,心里没底,他就一遍遍给大家讲解革命的意义,讲述敌人的残酷,讲述胜利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打胜仗,先强心”的口号,每次战斗前,都要让士兵们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战,不能盲目冲锋。

辽沈战役爆发后,八纵奉命南下北宁线,切断国民党军义县与锦州的联系。

在一次战斗中,邱会作的部队负责攻打锦州外围的一座制高点——小紫荆山。

八纵的战士们拼死攻下阵地,可没想到,敌人很快组织反扑,在飞机和大炮的掩护下,将阵地重新夺回。

消息传到指挥部,邱会作立刻带着参谋们赶往前线,他没有责怪战士,而是让大家冷静分析原因。

当得知是由于指挥官决策失误,导致防御力量不足时,他当即召开军法会议,果断处置了相关责任人。

后来,这场战斗成为八纵的一次重要转折,战士们认识到,战争不仅仅是拼刺刀,还要讲究战术,讲究配合。

而邱会作的雷厉风行,也让整个八纵迅速成长,成为东野的重要力量。

战场上的友谊

战争时期,生死存亡也不过一瞬间,而经历过生死的战友,那份情谊比任何东西都要珍贵。

八纵的指挥部里,邱会作和段苏权经常在作战地图前讨论战局,虽然职务不同,但彼此尊重,相互补充。

段苏权是个稳重的人,邱会作则更加果敢,两人搭档之下,八纵在辽沈战役中屡立战功。

有一次,邱会作在战场上险些被炮火波及,他从战壕中爬出来时,发现身上的衣服已被弹片划破,而段苏权冲上来,狠狠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老邱,差点回不来了。”

邱会作喘着气,笑了笑:“死过一次的人,没那么容易再死第二次。”

两人对视一眼,哈哈大笑,仿佛刚才的惊险只是一场普通的插曲,但他们心里都清楚,这样的日子并不会太久远,战争终究会结束,而他们也终究会迎来不同的命运。

“九一三”事件后,邱会作作为林彪的手下,党籍被开除,职务被免除,并被判处有期徒刑16年。

到1987年,他的刑期结束,之后便一直在干休所,但这种种经历并未影响到他和老战友的友谊。

故人相见

1992年初秋,北京的空气中带着一丝微凉,邱会作拎着一只深色旅行包,缓缓走出火车站。

望着熟悉又陌生的京城,他心头涌上一股难以言喻的情绪,离开多年,他终于再次踏上了这片曾与自己命运交织的土地。

他并未刻意张扬自己的归来,甚至没有通知太多人,可没想到,消息还是悄悄传开了。

几天后,老战友段苏权主动找上门来:“老伙计,你这次可不能低调了,我得请你喝顿酒。”

邱会作爽朗一笑:“你这家伙,还记得我喜欢喝酒?”

之后,邱会作陆续见了几位老友,每次聚会都让他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战友们的热情让他倍感温暖,但让他最意外的,是一封来自张震的邀请——总后勤部部长张震特地设宴相请,还强调:“无论如何,你都要来。”

邱会作起初有些犹豫。他知道张震在军中地位颇高,如今身居要职,事务繁忙,怎么会特意请他吃饭?

最终,他还是应约前往,他想知道,这顿饭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情谊。

宴席设在国防大学的一间雅静包间里,张震早早地等在那里,见到邱会作进来,立刻迎上去,热情地握住他的手:“来了就好,今天这顿饭,可是我专门为你准备的。”

邱会作也笑了笑:“你张部长请吃饭,我怎敢不来?”

张震哈哈一笑,从身旁拿出一瓶珍藏多年的茅台,亲自为两人倒上酒:“今天,我们不谈别的,只谈兄弟情。”

酒过三巡,话题渐渐打开,张震回忆起两人当年的点点滴滴。

“你还记得抗大的日子吗?”张震笑着问道。

邱会作愣了一下,随即恍然大悟,笑道:“你是说,我们曾经在一个队,一个支部的事?”

张震点头:“是啊,咋们可是老同学,几十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当年一起摸爬滚打的日子,那时候,我们都还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哪像现在,一转眼都成了满头白发的老兵。”

“还记得新四军第四师的时候吗?”邱会作也忽然问道。

张震笑着点头:“当然记得,我当时是参谋长,你负责供给保障,我们搭档得还不错。”

两人相视一笑,往日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在新四军的岁月里,他们共同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也在战争的锤炼下,建立了无法割舍的情谊。

宴席接近尾声,张震忽然神色郑重地说道:“老邱,你这次回北京,我们这些老兄弟都很高兴,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咱们的战友情永远不会变。”

邱会作沉默了一下,端起酒杯,一口饮尽,低声道:“谢谢你们。”

张震也举起酒杯,与他轻轻碰了一下:“敬我们的兄弟情,敬那些已经离开的老战友。”

窗外,夜色渐浓,城市的灯火璀璨如星。邱会作望着窗外的光影,心中涌起一阵温暖。

战火中的兄弟情谊,并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淡去,而他,也终于明白,这场回京之行,不只是一次简单的相聚,而是一场迟来的救赎。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