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子龙回忆贺子珍:37年我爱人去劝过她,59年是他们感情的转折点

芊芊之言 2023-08-30 20:31:00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毛主席处理各种事务基本上都驾轻就熟,从容不迫,但他并非事事顺意。1937年秋到第二年春天,在半年时间,延安发生了好多事都是他不愿意接受的,比如贺子珍离开延安。

自从在长征中负伤,贺子珍的身体状况就一直不好,再加上1936年底,娇娇出生后,由于延安的条件艰苦,贺子珍的身体难以恢复,脾气也越来越不好。

叶子龙在他的回忆录中描述,由于贺子珍的脾气不好,他经常听到毛主席屋里的吵架声,通常都是贺子珍在说话,毛主席却不怎么接茬。

往事如烟,虽然都已成过去,但叶子龙回忆的一些细节,却鲜为人知。

陪伴毛主席渡过最艰苦的岁月

毛主席和贺子珍相识于井冈山,1927年秋收起义后,青年毛泽东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和井冈山的绿林好汉袁文才谈判后,很快就扎根上山。

当时贺子珍已经和哥哥贺敏学上山很久,在袁文才的介绍下,毛泽东和贺子珍相识,当时贺子珍年仅18岁,可以说善良温柔,漂亮大方。

起初毛泽东以为这是袁文才的女儿,后来才知道,这个年轻的女子读过书,会打枪,是共产党女战士,所以他笑着对贺子珍说:“以后我们就是自己的同志了。”

袁文才看到毛泽东身边连个秘书都没有,便让贺子珍去临时照顾毛泽东的生活,一年后,毛泽东到永新县做调查,听不懂当地方言,便让贺子珍担任翻译。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人慢慢产生情愫,贺子珍喜欢毛泽东的坚毅和睿智,毛泽东喜欢贺子珍的才气和性格。

最后在袁文才的撮合下,他们在井冈山结婚,成为了人人羡慕的伉俪,或许,贺子珍也没有想到,她之后经历了千难万险。

自从红军队伍在井冈山越来越强大后,蒋介石多次发兵“围剿”,毛主席一方面要照顾家庭,一方面还要带着红军打仗,可以说身心俱疲,即便如此,他还是顶着压力,带着红军一次次击退敌人。

由于他早期带兵上井冈山违背了共产国际的指令,所以共产国际一直对这件事咬着不放,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毛主席在工作中的职位不定。

工作的压力,加上他当时又生了一场大病,可以说人生到了低谷,好在期间一直是贺子珍陪伴在身边,不离不弃。

即便如此,毛主席还是咬牙坚持过去,病情康复后,他又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带着红军打了好几个大仗,在党内树立了威信。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贺子珍怀着身孕跟着队伍出发,没有一句怨言。

但是在路上,毛主席常在前方指挥红军作战,和贺子珍聚少离多,贺子珍多数时间都是跟着休养连在后方。

一次贺子珍为了掩护伤员,自己不幸被敌机锁定,最后倒在了血泊中,身负重伤,等到毛主席赶来,贺子珍已经昏迷不醒。

当时情况紧急,敌人马上就追上来了,有人提议把贺子珍先留在老乡家,但毛主席下了严令,必须带走贺子珍,农村缺医少药,留下贺子珍无疑断了她的性命。

最后经过医生简单处理,就这样上路了,所以贺子珍的体内一直有弹片没有取出来,一直到陕北后,这些弹片还在。

虽然贺子珍和毛主席的婚姻只有十年,但他们携手走过的这段岁月,不管是对于毛主席来说,还是对于中国革命来说,都是意义非凡的。

1936年贺子珍生下娇娇后,感觉到身体越来越不好,所以她多次对毛主席提出,想去苏联治病,但毛主席一直不同意,他担心贺子珍的安全,希望等到环境好转后再说。

贺子珍的一个决定改变了一生

1937年的一天,毛主席开完洛川会议,回到延安窑洞,发现贺子珍已经离开。

随后毛主席马上派警卫员去劝说贺子珍,但是没有结果。

据说贺子珍先是到了西安,打算去上海,但是还没有出发就听说了上海沦陷的消息,她收到毛主席的劝说后,没有返回延安,而是跟着去苏联学习的同志们,准备登上去苏联的飞机。

叶子龙在回忆录中回忆:我爱人蒋英和贺子珍关系很好,我让她帮助去劝说贺子珍,但她说:“这事我已经决定了,不要说了,我非走不可。”

毛主席在日后见到曾志时,曾说过此事,毛主席回忆说,当时他派人去找贺子珍,希望他回到延安,等环境好了再出去。但贺子珍性格倔强,给毛主席捎回来一个手绢后,便义无反顾地走了。

或许贺子珍也永远没有想到,她这一走,改变了她的一生。

一年后,贺子珍在苏联生下一个男孩,取了个俄语名字,名叫“廖瓦”,这是她和毛主席的第六个孩子,但因为孩子身体不好,加上生了病,不久便夭折。

贺子珍在苏联孤苦伶仃,毛主席得知孩子夭折,决定把娇娇送到苏联陪伴贺子珍,当时娇娇才4岁,一直在延安的保育院读书。

一直到1947年,贺子珍在苏联经历了中年的大起大落,带着娇娇疲惫地回到了中国,落脚在哈尔滨,东北局的同志们曾亲自去迎接她。

贺子珍回国后,给毛主席写过信,大概意思就是感谢毛主席对贺怡等人的照顾,也想见见毛主席,但毛主席忙于战事,没有回复。

叶子龙在回忆录中写道:“贺子珍回到国内,写信要见毛主席。我把信给毛主席看了,他沉默良久,把信交给我,没有说一句话。”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此间的是是非非,酸甜苦辣,或许也只有毛主席和贺子珍自己知道了。”

叶子龙说:“毛主席其实是个十分重感情的人,但他的感情又从不外露,特别是和江青结婚后。”

1949年,贺子珍曾打算从天津出发,经过石家庄去北京,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去成,最后只能坐上去南方的火车。

就这样,她在南方生活了几十年,期间从来没有去过北京,不仅如此,在几十年间,她和毛主席只见过一面,还是在庐山会议时。

叶子龙回忆:“那是1959年夏,在庐山会议间,毛主席和贺子珍见了一面,虽然匆匆,但激起了两个人情感上的波澜。”

人生最后一面

22年没有见面,再相见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这是水静同志在他们二人庐山重逢后,问毛主席的一句话。

1959年6月底,毛主席借去庐山开会前的时间,专门回了一趟韶山,看望了多年不见的乡亲们,还去给父母扫了墓,完成了多年的夙愿。

随后,他又去了长沙,专门见了一下李淑一,李淑一早就提出想和毛主席见面,所以在长沙短暂停留期间,毛主席派人把李淑一接到榕园见了一面。

毛主席对华国锋等同志介绍说:“这位就是我经常提起的李淑一,开慧的好朋友。”当时李淑一因为毛主席的《蝶恋花》已经声名大噪。

1959年7月初,毛主席在庐山意外见到了曾志,曾志神神秘秘地对毛主席说,在南昌见到了一位故人,其实就是贺子珍。

得知贺子珍在南昌,毛主席的反应很强烈,他惊讶地说:“她现在怎么样?”随后又感叹地说:“哎,我们是十年的夫妻啊。”

和曾志聊了很久,最后他终于说出了一句:我很想见见她。

随后,工作人员把贺子珍秘密接到了庐山,7月9日,二人在毛主席的住所相见。

因为贺子珍在上山前,从来没有想到会和毛主席见面,所以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一时间缓不过神,见到毛主席后眼泪控制不住地流。

毛主席安慰她:“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光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

贺子珍擦了擦泪,和毛主席聊了一个多小时。

至于他们到底谈了什么,无人知晓。

多年后贺子珍对女儿有如下回忆:

毛泽东问我,当初为什么要走呢,我说,当年因为我不懂事,都是我的错。他说,也罢了,这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庐山重逢后,贺子珍对庐山这个地方情有独钟,隔多久就要上山看看,其实大家都知道,她想再和毛主席见见面。

庐山是自古以来的名山,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也算是避暑山庄。

比如有一次,贺子珍听说林彪在庐山养病,便借着去看望林彪的机会,问他:“毛主席在不在?”她叫林彪叫小林,林彪还是一如往常称呼她大姐,十分尊敬。

后来,贺子珍便回到了上海,加上身体也不好,一直居住在陈毅给她找的房子里,湖南路262号。

时光如梭,贺子珍的晚年其实还算幸福,李敏自1959年结婚以来,生有一儿一女,大多时间都是贺子珍在照顾,尤其是孔东梅出生后,一直和外婆生活在一起。

最后的心愿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贺子珍听闻噩耗,悲痛交加,她不吃饭,不喝水,就看着新闻,一声不吭。

李敏担心贺子珍的身体,自从毛主席逝世后,她和家人一直陪伴着贺子珍。

3年后,贺子珍向女儿提出最后心愿,想去北京看看,因为30多年来,她还没有去过。

1979年9月18日,贺子珍在女儿和女婿的陪伴下,来到了天安门,见到了宏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她还去了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了毛主席遗容。

李敏回忆,在离开天安门时,贺子珍舍不得上车,她透过车窗,目光久久注视着毛主席纪念堂,她张着嘴不说话,泪水流的满脸都是。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病逝,享年75岁。

后经邓小平同志批示,贺子珍骨灰被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室。

后记

贺子珍是伟大的女战士,想想当年在革命的关键时期,她把一切都奉献出来。

她在大革命的疾风骤雨中成长,在井冈山的枪林弹雨中成熟,她和毛主席一起走过的艰苦十年,会永远被历史铭记。

贺子珍逝世后,有媒体评价她,她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

读史以明志,贺子珍的伟大形象,以及她对党的无限忠诚,还有她激励人心的奋斗故事,都足以激励一代代人,大步向前。

29 阅读:5697
评论列表
  • 2023-09-16 07:20

    庐山背靠滕王阁的说法不准确,滕王阁早已不存在,只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才重建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