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年,在台湾的一个宁静小镇上,一个可爱的小生命呱呱坠地,她就是荣怡平。
然而,在荣怡平的成长过程中,父亲就像是一个遥远的梦,从未真正出现过。
每当学校组织亲子活动,看到同学们和父亲亲密互动,她只能默默躲在角落,眼中满是羡慕与失落。
家长会,别的孩子都是父母一同出席,而她,只有母亲孤独的身影。“为什么我没有爸爸?” 这个问题,如同无数次在她脑海中回响的魔咒,让她困惑又难过 。
小时候,荣怡平总是问妈妈:“爸爸去哪儿了?” 母亲曹效灵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总是眼神闪躲,默默流泪,从不正面回答。
家中没有任何关于父亲的照片、物件,仿佛父亲从未在这个世界存在过。渐渐地,荣怡平不再问了,但心中对父亲的好奇与渴望却愈发强烈 。
上学后,荣怡平因为没有父亲,没少受到同学们的嘲笑。
“你是没爸爸的孩子!”“你爸爸是不是不要你了?” 这些刺耳的话语,像一把把尖锐的刀,刺痛着她幼小的心灵。
每到这时,荣怡平总是倔强地仰起头,不让眼泪掉下来。回到家,她也从不向母亲提起这些委屈,只是在夜晚,躲在被子里默默哭泣。
在这样孤独的成长环境中,荣怡平变得敏感又坚强。
她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希望用优异的成绩填补内心缺失的父爱。然而,无论她怎么努力,心中那个关于父亲的空洞,始终无法填满。
直到有一天,荣怡平在姨姥姥家玩耍时,偶然发现了一本旧相册。
相册里,一张泛黄的照片引起了她的注意。
照片上,母亲年轻美丽,笑容灿烂,身旁站着一个陌生的男人,英俊挺拔。荣怡平的心跳陡然加快,一种直觉告诉她,这个男人就是自己的父亲。

她拿着照片,手微微颤抖,跑去问姨姥姥:“这是谁?” 姨姥姥叹了口气,缓缓说出了真相:“这是你的父亲,荣郅隆。”
这一刻,荣怡平的世界仿佛被一道光照亮,又仿佛被卷入了更大的谜团之中。
她终于知道了父亲的名字,可父亲为什么离开?他现在在哪里?这些问题,如同汹涌的潮水,将她淹没 。

姨姥姥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荣怡平心中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 。
她终于知道,父亲名叫荣郅隆,祖籍江苏无锡,曾经是一名军人,后来到台湾当了医生 。
荣怡平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照片中父亲的模样,英俊、挺拔,眼神中透着温和与坚毅 。
她渴望了解更多关于父亲的事情,他为什么离开?在大陆的生活是怎样的?他是否还记得在台湾的妻女?
荣怡平紧紧握着那张照片,仿佛握住了与父亲之间唯一的联系。
她回到家,小心翼翼地将照片藏在自己的枕头底下,每晚睡觉前,都会拿出来看一看,想象着父亲就在自己身边 。
从那一天起,寻找父亲,就成了荣怡平心中最坚定的信念 。
她开始四处打听关于父亲的消息,询问母亲、姨姥姥、外婆,甚至家里的每一个亲戚。
然而,除了那张照片和姨姥姥的一番话,她再也没有得到更多有用的信息 。
母亲依然对父亲的事情绝口不提,每当荣怡平试图询问,母亲就会默默流泪,然后转身离开 。
荣怡平明白,母亲心中的伤痛太深了。
这么多年,母亲独自抚养她长大,其中的艰辛和委屈,只有母亲自己知道。
她不再逼迫母亲,而是决定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找父亲 。
荣怡平开始查阅各种资料,寻找关于荣郅隆的线索。
她利用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里,查阅历史书籍、报纸杂志,希望能找到父亲的踪迹 ,然而,台湾与大陆隔着茫茫海峡,当时的信息交流又十分有限,荣怡平的寻找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未知 。

尽管困难重重,但荣怡平从未想过放弃。
她坚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找到父亲 。
随着年龄的增长,荣怡平对父亲的思念愈发强烈 ,这种思念,像一团燃烧的火焰,在她心中越烧越旺 。她渴望见到父亲,听他亲口讲述当年离开的原因,渴望得到父亲的拥抱和关爱 。
终于,在荣怡平 25 岁那年,她迎来了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
一位朋友告诉她,大陆正在改革开放,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也许她可以去大陆寻找父亲的消息 。
听到这个消息,荣怡平的心中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她毫不犹豫地决定,踏上前往大陆的寻亲之旅。

1995 年,25 岁的荣怡平怀着忐忑与期待,第一次踏上了大陆的土地。
荣怡平知道,父亲祖籍江苏无锡,于是,她首先来到了无锡。
在无锡,她四处打听荣郅隆的消息,询问每一个可能知情的人 。她穿梭在古老的弄堂里,看着那些与台湾风格迥异的建筑,心中的思念愈发浓烈 。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打击,她找遍了无锡的每一个角落,问遍了无数人,却没有一个人认识荣郅隆 ,每一次的询问,得到的都是摇头和否定的回答,这让荣怡平的心情越来越沉重 。
在无锡一无所获后,荣怡平又来到了上海。

上海是大陆的经济中心,也是她寻亲的最后希望 。
她住在狭小的旅馆里,每天早早出门,四处打听父亲的下落 ,她去了父亲曾经可能工作过的医院,询问了医院的老员工,可得到的依然是失望 。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荣怡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无助 ,她的寻亲之路,仿佛是在黑暗中摸索,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 。
就在荣怡平几乎要放弃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得知上海图书馆可能有荣氏家族的族谱 。这个消息,就像一道光照进了黑暗的世界,让荣怡平重新燃起了希望 。
她迫不及待地来到上海图书馆,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开始查阅荣氏家族的族谱 。图书馆里,弥漫着陈旧纸张的气息,荣怡平坐在桌前,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本族谱 。
每一页,她都看得格外仔细,眼睛紧紧盯着上面的名字,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线索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荣怡平的心跳越来越快 ,突然,她在一本族谱上看到了 “荣郅隆” 三个字 ,那一刻,她的手颤抖了起来,眼泪夺眶而出 。
她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名字,证明了父亲的存在 。然而,族谱上除了父亲的名字,并没有更多的信息 ,这让荣怡平的心情又陷入了低谷 。
她不知道父亲在哪里,也不知道该如何继续寻找下去 。但她心中的信念却更加坚定了,她告诉自己,一定要找到父亲 。

时光荏苒,转眼间,20 年过去了,荣怡平也从一个青涩的少女,变成了一位成熟的母亲 。
这些年,她结婚生子,组建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看似幸福美满 ,然而,在她内心深处,对父亲的思念却从未停止过 。那张泛黄的照片,一直被她珍藏在最珍贵的地方,时常拿出来看一看 。
荣怡平的母亲曹效灵,这些年也一直独自生活。
她的心中,对丈夫的怨恨和思念交织在一起 。
这么多年,她独自承受着生活的压力和痛苦,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她也会想起曾经与丈夫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
但一想到丈夫的不辞而别,她的心中就充满了怨恨 ,她不明白,丈夫为什么要抛弃她们母女,这么多年音信全无 。
随着年龄的增长,曹效灵的身体越来越差 。她的心中,对丈夫的怨恨也渐渐淡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思念 。
她开始后悔,当初为什么那么倔强,不肯告诉女儿关于父亲的事情 。
她知道,女儿这些年一直在寻找父亲,她不想再让女儿失望了,终于,在荣怡平 45 岁那年,曹效灵主动提出,要和女儿一起去大陆寻找丈夫 。
听到母亲的决定,荣怡平既惊讶又感动 ,她知道,母亲这是放下了心中的怨恨,想要弥补这些年对自己的亏欠 。
2015 年,荣怡平带着母亲,再次踏上了寻亲之路 。

在飞机上,荣怡平紧紧握着母亲的手,仿佛这样就能给母亲力量 ,她看着母亲沧桑的面容,心中满是心疼 。
这么多年,母亲一个人承受了太多的痛苦,她希望这一次寻亲之旅,能让母亲得到一丝慰藉 。
而曹效灵,也感受到了女儿的温暖和力量,她知道,无论结果如何,女儿都会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下了飞机,荣怡平带着母亲来到了上海,她们首先来到了上海图书馆,再次查阅了荣氏家族的族谱。
这一次,她们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父亲的信息,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们找到了一本更详细的族谱 。
然而,除了父亲的名字和一些基本信息外,她们并没有找到更多有用的线索 。
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荣怡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助和迷茫。
就在这个时候,她听说央视有一档节目《等着我》,可以帮忙寻亲,于是,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希望能借助媒体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帮助她寻找父亲。

节目组被荣怡平的故事深深打动,他们发动了全国的志愿者网络,开始了大规模的寻人行动,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在江苏无锡找到了一些线索 。
听到这个消息,荣怡平既期待又紧张,她不知道这一次能否找到父亲,也不知道见到父亲后该说些什么 。
而曹效灵,心中则充满了忐忑和不安 。她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丈夫是否还记得她,是否还愿意与她们母女相认 。
然而,母女俩最终等来的并不是那个心心念念的男人,而是一个噩耗——荣郅隆早在 1979 年就已经去世了。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让荣怡平和母亲一时难以接受,她们的心中充满了悲痛和遗憾,没想到,多年的寻找,换来的却是这样一个残酷的结局 。

为了弄清楚当年的真相,节目组专门请来了荣郅隆大哥的女儿,也就是荣怡平的堂姐。
原来,荣郅隆当年回大陆,是因为母亲病重,他想回来见母亲最后一面 。
然而,当他回到大陆时,母亲已经去世 ,这让荣郅隆悲痛欲绝,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痛苦之中,荣郅隆想回到台湾,回到妻女身边,可由于当时两岸关系紧张,再加上一些其他原因,他始终没能如愿 。
他曾多次尝试联系曹效灵和女儿,可都没有成功 ,在孤独和思念中,荣郅隆的身体越来越差,最终在 1979 年,他带着对妻女的思念,离开了人世 。

荣怡平听着堂姐的讲述,泪水不停地流 ,她终于明白,父亲并不是抛弃她们母女,他也有自己的无奈和痛苦 。
她想起自己小时候对父亲的怨恨,心中充满了愧疚 ,母亲曹效灵也泪流满面,她的心中,对丈夫的怨恨早已烟消云散,只剩下无尽的思念和遗憾 ,“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早一点找到他 ?” 曹效灵喃喃自语,声音中充满了痛苦 。
后来,在荣郅隆的墓前,荣怡平和母亲曹效灵待了很久 ,她们献上了鲜花,倾诉着多年来的思念和牵挂 ,虽然父亲已经离开人世,但荣怡平觉得,她和父亲之间的联系,从未如此紧密 。
这一刻,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根,找到了那份缺失已久的亲情 。
跨越海峡的亲情祭拜结束后,荣怡平与母亲回到了父亲的老家,与堂姐围坐在一起,回忆着父亲的点点滴滴 。
堂姐拿出了父亲生前的一些遗物,一本泛黄的日记、一支破旧的钢笔,还有一张荣氏家族的合影。
荣怡平小心翼翼地拿起这些遗物,想象着父亲在大陆的日子,心中满是感慨 。
在交谈中,荣怡平了解到,荣氏家族在大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
荣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当时,荣宗敬和荣德生兄弟,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和非凡的胆识,在那个动荡的年代里,白手起家,创办了一系列的企业,涉及面粉、纺织、机械等多个行业 。
他们的企业,不仅为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让荣氏家族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
在面粉行业,荣氏兄弟创办了茂新面粉厂和福新面粉厂,他们生产的面粉质量上乘,畅销全国。
在巅峰时期,荣氏面粉的产量占到了全国面粉总产量的三分之一,被誉为 “面粉大王” 。
在纺织业,他们创办了申新纱厂,同样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申新纱厂的棉纱产量,曾一度占全国民族资本棉纱产量的五分之一 ,荣氏兄弟也因此获得了 “棉纱大王” 的称号 。
除了商业上的成功,荣氏家族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他们捐资办学,修建桥梁和道路,为当地的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
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荣氏家族也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积极支持抗日运动,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荣郅隆,作为荣氏家族的一员,虽然在家族的商业版图中没有像荣宗敬和荣德生那样耀眼的成就,但他也在自己的领域里,为家族争得了荣誉。
他早年投身军旅,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医 ,1949年,他随国民党来到台湾,在一家医院担任外科医生,用自己的医术,为很多患者带来了希望。
荣氏家族的家训和传统,一直影响着家族的每一代人 ,这些故事,让荣怡平对自己的家族有了更深的认识和自豪感 。她决定,以后要常来大陆,了解家族的历史,传承家族的精神 。

荣怡平与堂姐约定,以后会常来大陆相聚,弥补这失散多年的亲情,虽然父亲已经不在了,但她在大陆找到了自己的根,找到了一群血脉相连的亲人 ,这份亲情,跨越了海峡,跨越了时间,将永远延续下去 。
回到台湾后,荣怡平的生活似乎又恢复了平静 。
但她的心中,却多了一份温暖和力量,她会经常给堂姐打电话,分享自己的生活,她也会把在大陆的经历,讲给丈夫和孩子听,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家族 。
荣怡平知道,虽然她与父亲阴阳两隔,但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永远不会消失 。
她的寻亲之旅,虽然充满了遗憾,但也让她收获了珍贵的亲情和对家族的归属感 ,她相信,父亲在天之灵,也会为她感到欣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