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只剩一个,没有“被害论”,只有胡同学的无助和绝望

余欢的小萝卜 2023-02-01 21:34:39

此前,笔者分析,个人的问题、家庭的问题、学校的问题、舆论的问题,是胡同学离世的四大可能因素。

具体来说就是:主动失踪后自缢、被动失踪后被害、事件发酵后自缢、事件发酵后被害四种可能。

时至今日,当各大媒体披露出越来越多的细节,排除了此前的种种疑点后,仅存的疑点,几乎已经无法支撑起“被害论”。

“凶手”四存一,再无法接受,也必须勇敢面对,那就是:胡同学在自行离校后,以自缢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

图片源于网络

此文,我想以正向推论和反向辩证的方式,回答很多网友的疑惑。也试着去触碰胡同学绝望的内心。

同时,也欢迎还有疑惑,坚持“被害论”的网友,留下你的观点:

尸体会说话,被害的可能性极低

在司法鉴定领域,“尸体会说话”是常识。也就是通过遗体的解剖、鉴定,可以查清死亡原因、死亡时间等众多信息。

虽然尸检结果还没有出来,但目前警方并没有通报采取了刑事立案的措施,也就是截止目前未发现“被害”的痕迹线索。

——关于死亡时间

从胡同学被发现时的状态看,遗体已经高度腐坏,几乎只剩“骸骨”。这个状态,符合106天的表现,也指向其离世的时间更靠近失联的时间。

一般来说,人体死亡后,一周左右就会开始大面积的腐坏,这时候就很难在不破坏的情况下,人为移动了。这个过程会持续一两个月以上,然后进入白骨化。越往后,就越难完整的运送。

图片源于网络

也就是说,不可能是近期转移过去的。并且,“缢吊”在那里的时间,至少超过1个月了。

——关于死亡地点

发现遗体的地点,是位于金鸡山密林中的粮仓的偏僻树林中。具有几个特点:管理严格、外紧内松、有人居住、没有监控、存在盲区。

其实就有点像是一个私人的大庄园,或是放假后的学校。适合短暂躲藏,不适合长期隐居;适合个人潜入,不适合集体转运;适合隐蔽作案,不适合毁尸灭迹。

储粮仓库

如果是内部人员参与所为,那绝不可能把他留在粮库里面,并且还大张旗鼓的“缢吊”起来。

如果是外部被害,伪造的第二现场,首先很容易被法医识破,其次伪造的过程又会非常麻烦、容易暴露,再次也很难隐藏行动轨迹。

耗时耗力、冒这么大风险,有必要吗?难道是为了嫁祸给粮仓或搞臭粮仓吗?

——关于死亡方式

胡同学的状态是“缢吊”,也就是说,可能是“自缢”,也可能是被害后,被吊挂在那里。

从最简单的逻辑出发,如果有凶手,就是伪装的“自缢”。这种情况,只可能是因为无法转移、无法掩埋,又想骗过法医,才会费劲的把人挂起来。不然,就地遗弃就完了。

有一个关键性的物品,就是录音笔,放置在遗体旁的“墙洞”内。如果是“自缢”,肯定就是留下了遗言,怕它被淋坏。如果是“被害”,为何不放在身上、地上,让它自然淋雨、损坏呢?

图片源于网络

而凶手把它留下,是笃定里面没有证据?还是知道删除信息后不能恢复?留下这么一个“定时炸弹”,凶手就那么自信?就算一开始没发现,事件曝光后,也得去拿走吧?

有人说掉包了!购买记录不会暴露自己吗?弄这么复杂,是伪装吗?能不能骗过法医才是关键,有没有录音笔重要吗?

——关于死亡发现

根据官方通报,粮库的管理员在找鸡时发现了遗体。

根据胡爸爸的说法:“此前搜救人员曾进入过粮库搜寻,但未到达遗体发现点。”

这种发现方式,恰恰反过来回答了很多人的疑惑——搜索为何没有发现?尸臭为何没有闻到?

图片源于网络

反向推理来看,不可能是近期转移的,如果搬运进去,早就散架了。如果臭味真的能够飘散出去,无论是家属搜索时,还是粮库的工作人员都会闻到,早就报案了。

而这种发现方式,恰恰就证明了,因为露天、通风等原因,臭味确实没有传开。又因为树林区域荒废,搜救时未覆盖,粮库的人不常去,最终导致搜寻人员、家属、粮库人员都忽略了这个“灯下黑”。

结合以上推定,笔者认为,胡同学被害的可能性极低。

征兆很明显,最后的结果很悲痛

当笔者试着去触碰胡同学离世时的心理过程时,我感受到了无尽的绝望。

任何事件,都有起因、经过、结果,当一条年轻的生命逝去时,整个过程会是多么令人悲痛和触动:

——看起因,性格大变有征兆

在胡舅舅接受采访时,曾明确提到:在进入高中10多天后,胡同学给人的感觉表现就大不一样,性格转变很大。

胡舅舅接受采访视频截图

胡同学是签署协议后,以第二批次进入致远中学。他在初中的成绩很不错,但中考发挥不太理想。进入这所高中后,其排名也在中下游,学费支出也不少。

从尖子生,变成普通人,又是一个陌生的环境,大部分人都会有心理落差。也就是说他正处于:适应期、失落期、叛逆期。是心理最脆弱的时候。

——看过程,彷徨挣扎有征兆

9月中下旬,孩子出现性格大变后,曾向母亲打过40多分钟电话,“哭诉不想读书、想回家”。可以看出他对母亲是比较依赖的。

国庆期间,胡妈妈和哥哥专程赶到学校,看望和安慰胡鑫宇。家人并没有把他带回家,并且大概率是开导他,并让他好好学习。他的诉求,没有被接受。

胡妈妈与胡鑫宇

而从哥哥给他买录音笔的初衷来看,也是因为上课跟不上,所以要记录下老师讲课的内容,以便复习用。

国庆开学后,胡同学在地理测试中,成绩垫底。而此时,他进入学校也就不到一个月,同学不熟悉,老师也关注不够,他的压力进一步增大。

一个孩子,在向家长求助无果,又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成绩排名又很不理想,心理落差巨大的情况下,是多么的彷徨无助。

——看结果,无路可退有征兆

10月14日,胡同学在晚自习前,两次走上5楼阳台,两次走向无监控的睢园方向,内心可以说是很挣扎的。

图片源于网络

笔者始终认为,胡同学在离校时,更像是一时冲动的结果,他可能并没有轻生的想法。更多的是想出去散散心、解解压、逃离一下。

如果他早已下定决心,那么在5楼阳台就可以解决,又或是出去以后在任何一棵树都可以。但他,却进入了一处相对隐蔽、封闭的仓库内。

当胡同学进入粮库后,也失去了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悄悄返回学校的后路。有的围墙,进去容易,出来难!

图片源于网络

此时,他身处一个两难的境地。要不就求助,选择回校或回家,需要面对父母的责骂、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议论,这要很大的勇气。要不就越想越绝望,选择轻生,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而结果是,胡同学选择了后者。我在想,那个夜晚,当他取下鞋带,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时,内心是多么的孤独、冰冷和绝望。

其实他不是没有退路和选择,只是他自己无法给予自己希望。家庭的门关上了,学校的门关上了,他最终又把自己的门关上了……

真相很残酷,不得不思考的警醒

时至今日,很多人都倾向于“自缢”,也有很多人觉得是“被害”。

我相信,关注胡同学失踪事件的网友,大部分都是有同情心的。大家只是期待一个真相,只有少数人,是在不断渲染“阴谋论”。但有质疑,不代表有“阴谋”。

为什么很多人更倾向于“被害论”。笔者有一种思考,就是如果是“被害”,责任主要是学校管理和凶手身上,他们都是“外人”,承担责任、接受刑罚,大家不会同情,更能拍手称快。

如果是“自缢”,那么责任主要是在家长、学校,以及胡同学自身。这种情况下,大部分是“内人”,这如同是在伤口上撒盐,家属如何能接受?善良的网友,如何能忍心呀?

但真相,有时候就是残忍的、无情的、沉痛的,类似的悲剧,也在一次又一次上演。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真的需要重视起来。

无论是轻生“自缢”,又或是意外“被害”,胡同学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真实存在的。很多类似的孩子,都会承受着来着家长期盼、学习成绩、师生关系、陌生环境、成长落差等方方面面的压力。

胡鑫宇

试问一下,我们很多成年人,就因为失恋、吵架、欠债等原因,就会想不通。孩子们,在各种压力下,我们怎么就能笃定,他们能承受得住,不会走极端呢?

所以,对于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出现的反常,甚至是突然的求助,一定要重视再重视。它可能已经是一种心理疾病了。绝不是简单的开导几句就没事了的。

笔者有好几年都是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对于这样的轻生案例,见得不少,也有用鞋带把自己挂在晾衣场的景象。一旦心理出问题,人的想法就会和常人有巨大的差异,很容易想不通、走极端的。

我的经验告诉我:当一个正常人站在十字路口,他看到的是东南西北都可以走。而在心理有问题的人看来,则是每个路口都不行,都有重重阻碍,最后是自己把所以选择都堵死,无路可走……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太沉重了,很多人不愿触及,但这就是现实,必须面对,必须重视,必须改变!

如今的教育形势如此“内卷”,在心理健康与学习成绩之间,我们应该想多一点、深一点了!

0 阅读:6

余欢的小萝卜

简介:遇事不决 可问春风 春风不语 既随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