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为何惨败,断送了蜀汉国运?其军事水平真有那么菜?

品史学家江樵 2024-07-21 09:18:36

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重大失败。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为报吴夺荆州、关羽被杀之仇,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求和不成,任命陆逊率军应战。陆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在夷陵一带火烧八百里连营,蜀汉军战死投降数万人,大败而归。

有人据此质疑刘备,认为其军事指挥水平过低。

但如果细读史料便会发现,刘备的指挥并无太大疏漏,只是过于平稳保守。

比如陆逊曾给孙权上书说,现在战事焦灼,最担心刘备水陆并进并分兵渡江偷袭江陵后方。但刘备只是在夷陵安营扎寨下来,并未采取其他行动,让陆逊大松了一口气。

汉中之战时,刘备分兵绕后攻击定军山,一举斩杀夏侯渊。而夷陵之战在蜀吴两军在夷陵对峙时,刘备也并没有试图如法炮制、奇招制胜。

但这些只能证明刘备一时难以获胜,并不是其败因。

而对手陆逊,也并没有什么堪称经典的奇谋,只是诱敌深入,然后据险而守以待时机。

既然双方打法都乏善可陈,那为何陆逊一把火就让刘备输得如此之惨呢?刘备究竟输在了什么地方?

火烧连营

通过复盘,我们可以发现:当时局势对刘备并不算有利。

兵力对比:蜀军四万多人,加上约一万五溪蛮夷;吴军约五万多人。

想必刘备觉得自己的兵力并不占优势,便派侍中马良联系五溪蛮胡王沙摩柯出兵。这蛮夷军队虽然名义上有一万人左右,但战斗力是否能匹敌正规军还得打个问号,且在指挥上要统一行动的难度也不小。

兵种实力对比:蜀军以步兵和骑兵为主,在陆战上占据一定优势;吴军的水军实力强大。

这也能解释为何到了战役后期,刘备会将军队都转移到陆地上。

地形和水文条件:夷陵处于西陵峡东口,即鄂西山地峡谷与江汉平原的交接地段。这里河床狭窄、激流奔腾、间布险滩,江中行船充满风险,岸上同样崎岖难行。

从周边地形来看,夷陵所在的蜀、吴宜都郡位处鄂西山地的东段,其西、北、南三面环山。

这让夷陵成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重镇。

虽有锐师百万,启行不过千夫。轴舻千里,前驱不过百舰。  

所以在陆逊指挥下,吴军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带,重兵据守夷陵,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

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刘备却依旧稳步有序推进,充分显示出其卓越的指挥水平。

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约三万人(后期有沙摩柯等五溪蛮加入,总兵力应达到五万)为先头部队,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在巫地(今湖北巴东)击破吴军李异、刘阿部,占领秭归。

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

占据峡口,打开通道,侧翼设防避免袭击,此外争取蛮夷两面夹击。

刘备久经沙场,打法极其老道,滴水不漏。

此时吴军几乎抓不到蜀军什么破绽,于是就只是在夷陵按兵不动。蜀吴两军就这样陷入对峙。

接下来,刘备在破敌方面共有五个选择。

陆逊迎战

第一个选择,分兵偷袭江陵

陆逊在给孙权的上书中说道,现在战事焦灼,最担心的就是刘备水陆并进并分兵渡江偷袭江陵后方。

这样一来,蜀军就能像诸葛亮北伐一样,在东吴后方打一场运动战,可谓防不胜防。

但就如前面所说,蜀汉水军处于相对弱势,难以与东吴水军相抗衡。在兵力不占优势甚至略处劣势的情况下,刘备不可能冒这个险。

所以这个可能性并没有成为现实。

第二个选择,围点打援

围住一城,围而不攻,然后暗中设下埋伏,等吴军前来救援时,将其一举击破,从而耗尽吴军有生力量。

刘备选择围一个“点”:夷道城。刘备遣前部督张南率部分兵力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孙桓是孙权的侄儿,所以吴军诸将纷纷要求出兵救援。

这就让陆逊陷入为难:宗室大臣不去救援,万一有什么闪失,他陆逊承担得起吗?

但陆逊深知孙桓素得士众之心,夷道城坚粮足,坚决拒绝了分兵援助夷道的建议。

刘备的围点打援就这样泡汤了。

第三个选择,激将法

从正月到六月,两军仍然相持不决。刘备为了迅速同吴军进行决战,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先遣吴班带领数千人于平地立营,到阵前辱骂挑战。可陆逊均沉住气不予理睬。

第四个选择,诱敌法

刘备估摸着陆逊在夷陵呆了小半年了,也不见有什么战功捷报,时间拖久了,也不好向孙权汇报啊。于是刘备就打算给陆逊一点“诱饵”,让陆逊主动上钩。

刘备派遣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外又在山谷中埋伏了八千人马,企图引诱吴军出战,伺机加以聚歼。

面对送上门的“肥肉”,陆逊坚决不吃。

这一番折腾之后,蜀军将士们就有点心力交瘁了。这怎么弄吴军都不上当啊。

那能不能试试最后一个选择,像汉中之战决胜时那样,派兵绕后偷袭呢?

夷陵之战形势图

如果谁认为刘备指挥能力乏善可陈,可以看看他是如何取得汉中之战胜利的。

奠定汉中之战胜局的有两场大战:定军山之战和汉水之战。

公元219年,刘备从阳平关,南渡沔水,于定军山扎营,夏侯渊率军来抢定军山。

刘备派军趁夜火烧夏侯渊军队的外围鹿角。夏侯渊派张郃守东围鹿角,自己率兵守南围鹿角。等夏侯渊一分兵,刘备调一万多兵马分为十部,猛攻张郃。

夏侯渊不得不再度分兵去救援张郃,兵力又一次被削弱。此时刘备便突然派黄忠率一支军队绕后攻打南围鹿角。此时夏侯渊以为刘备进攻重点在东边,所以亲自率领400曹军正修复南围鹿角,黄忠乘着地势高,鼓噪大喊,一战就将夏侯渊斩杀。黄忠又趁机攻向十五里之外的夏侯渊军营,夏侯渊军队因为丧失了主帅而迅速溃败。

定军山之战后,曹操亲率大军来争汉中,将数千万囊粮草搬运到北山囤积,这便引发了汉水之战。

黄忠见曹操运送了这么多粮草,建议赵云可以去劫取。但曹操的囤粮重地,应该有重兵把守。

出于谨慎的想法,赵云与黄忠约定期限,先让黄忠领兵去劫粮,赵云率领轻骑前往接应。

黄忠劫粮果然遇到麻烦,逾期未归。赵云便前去打探虚实,突然就与曹军主力相遇,曹军紧追不舍,直到赵云营前。赵云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军怀疑赵云设有伏兵,引军退走,赵云趁机反击,曹军惊骇,自相践踏,死伤极多。

两场大战之所以能够获胜,和刘备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分不开:定军山之战他下令分兵出击,打了夏侯渊一个措手不及;汉水之战,他让赵云和黄忠强强联手,打造了强有力的突击队,重创了曹军。

集中优势兵力,分兵偷袭,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极为巧妙。

夷陵之战时,刘备能不能复刻汉中之战的成功经验呢?

定军山

实际上,夷陵之战要想复制汉中之战的成功是极其困难的。

除了刘备的出色的指挥能力外,将士超强的战斗力也不可或缺。

无论是赵云还是黄忠,都展现出了爆表的战斗力、出色的应变能力,以及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

这些能力都是在战场上一刀一枪积累出来的。

可到了夷陵之战时,将领的素质却大不如前。

此时的五虎将,关羽、张飞被杀,黄忠已死,马超病重奄奄一息,唯独剩下赵云,却极力反对刘备伐吴。

刘备的重要谋士庞统、法正都已死,诸葛亮镇守成都负责后勤补给。

参加夷陵之战的武将,除了张苞关兴能力较为突出外,刘备手下的其他战将,如冯习、张南、傅肜等,都属于二三流的水准。

而反观东吴,陆逊率领下,有朱然、潘璋、徐盛、韩当、步骘等人,都是一流的名将。

这样一对比,便可知刘备要分兵偷袭陆逊后方,难度是何等之大?!

而在最后东吴发起的突袭中,蜀军将士战斗力下滑之严重,更是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

陆逊在进行大规模反攻的前夕,先派遣小部队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这次进攻虽未能奏效,但却使陆逊从中寻找到了破敌之法——火攻蜀军连营的作战方法。因为当时正是炎夏季节,气候闷热,而蜀军的营寨都是由木栅所筑成,其周围又全是树林、茅草,一旦起火,就会烧成一片。

但凡有些经验的将领,在扎营过程中都会极其重视防火等防御工作。这一个问题,陆逊能够看出来,但蜀军将领们却浑然不知,足可见双方在经验常识上的差距。

安营扎寨属于基础工作,这当中出现了漏洞,总不能指望年已六旬的刘备去巡查和发现吧?

接下来的战斗则更为离谱:

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如果此时蜀军是远道而来,将士疲惫不堪,被打得如此之惨勉强还能理解。

但蜀军已安营扎寨多时,不存在体力上的消耗。

前面汉中之战时,赵云遇到魏军偷袭营寨,临危不惧,还能玩点空城计迷惑魏军,然后将其反杀。

可夷陵之战中,陆逊一次突袭,竟然连杀三员蜀将,破四十余个兵营。并且导致两个蜀将被吓破了胆,直接临阵投降。

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拿夷陵之战与汉中之战比较,蜀军将领的素质的差距,犹如云泥之别。

而对面东吴将领则依旧勇猛。

......

不可避免的失败

夷陵之战,刘备并没有犯下严重的指挥失误。

那些说刘备军事水平低下的论调可以休矣。

国运之战的背后,却反映出蜀汉日益严重的人才危机。

一直到北伐时,诸葛亮还在痛心疾首地指出: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一场战役的胜败,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但是人才上的青黄不接,却成了影响深远、卡住蜀汉脖子的根本难题。

0 阅读:42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