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有名的地痞,强行将亡父葬在龙穴,三十年后他成了开国皇帝
长安城外的一处荒野,一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正在为亡父寻找安葬之地。这位不过二十出头的青年,曾因偷盗而闻名乡里,甚至还落得个"贼王八"的外号。此时的他,正不顾道士的劝阻,执意要将父亲葬在这块据说是"龙穴"的风水宝地。青年头也不回地说:"我父亲一生清贫,死后总该享些福。"谁能想到,这个被乡邻唾弃的"地痞",竟在三十年后成为一代开国皇帝,而这座看似普通的坟茔,也真的成了一处帝王陵寝的起源。这位年轻人到底是谁?他又是如何从一个被人唾弃的混混,摇身一变成为一代帝王的呢?
一、从地痞到囚徒
唐僖宗年间,在长安城南一条偏僻的小巷里,有一家不起眼的糕点铺子。店主王氏以制作精美的点心闻名,店里的生意倒也还算红火。这糕点铺的主人就是王建的父亲。
王建自小在糕点铺里帮工,沾了父亲的光,倒也学会了几手糕点手艺。十岁那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他平静的生活。他的母亲因病去世,这个原本喜欢笑的孩子沉默了。
"贼王八"这个外号的由来还要从一件小事说起。那是王建十六岁那年的春天,邻家老张家丢了一只母鸡。有人亲眼看见王建在鸡窝边鬼鬼祟祟,这事很快传遍了整条街。虽然最后证明不是王建偷的,但这个外号却在街坊邻里中叫开了。
父亲为了让王建改过自新,请来了当地有名的教书先生。可王建却对着先生做鬼脸,还把墨汁倒进了先生的茶杯里。这一闹,先生再也不肯来了。
没过多久,王建就和一个叫晋晖的混混混在了一起。两人白天睡大觉,晚上就在街上游荡。一开始是偷些瓜果蔬菜,后来胆子越来越大,连商铺都敢光顾。父亲得知后,当着街坊邻居的面痛打了王建一顿。
王建挨了打,却并不悔改。反而和晋晖商量着要去偷东市一户富商家的金银。结果被巡夜的衙役当场抓获,关进了大牢。这一关就是三个月。
王建出狱后,发现父亲已经病倒了。父亲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你要记住,做人要正直,莫要沦为市井地痞。"说完这句话,父亲就咽了气。
眼看着父亲的后事要办,王建却连一口像样的棺材都买不起。他拿着父亲留下的积蓄,在城南找了一个手艺粗糙的木匠,用最便宜的木料打了一口棺材。
就在准备安葬父亲的那天,一个意外发生了。王建找到的那块风水宝地,竟然是当地有名的"龙穴"。青衣道士前来阻拦,说这里不能埋葬平民百姓。王建不管不顾,执意要将父亲葬在此地。
道士看劝说无果,摇头叹息道:"此地有龙气,若葬于此,三十年后必有非凡之象。可惜,可惜..."说完便转身离去。王建听后不以为然,在几个帮工的协助下,将父亲的棺木埋进了这块风水宝地。
二、命运转折的监狱之缘
安葬完父亲的第三天,王建因偷盗未遂再次被关进大牢。这一次,他被关在了长安城北的监狱里。在这里,他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两个人。
监狱里有个叫张顺的囚犯,是因为替人顶罪而入狱。张顺曾是军中小校,为人正直。一日,王建和其他囚犯起了争执,张顺出面解围。从那以后,两人便开始说话。
张顺见王建年纪轻轻就误入歧途,便常常给他讲述军中的见闻。一次,张顺说起自己曾亲眼目睹朱温在军中如何从一个普通士兵,一步步爬到高位。王建听得入神,这是他第一次知道,原来一个人的命运是可以靠自己的能力改变的。
监狱里还有一位让王建印象深刻的人,就是每月来探视犯人的处洪大师。处洪是武当山的得道高僧,经常来监狱超度亡魂。一天,处洪给王建算了一卦,说他日后必有大贵。
王建当时嗤之以鼻,说道:"我这样的地痞,能有什么前程?"处洪不答,只是说:"天下大乱将至,英雄当崛起之时。你葬父之地,已显祥瑞之兆。"
就在王建入狱的第六个月,长安城传来惊人消息。黄巢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攻破了洛阳,正向长安进发。城中一片慌乱,狱卒也松懈了警惕。
张顺看准时机,趁乱带着王建越狱逃走。临别时,张顺对王建说:"乱世将至,你若想光宗耀祖,不如随我去投军。"
王建正踌躇间,处洪突然出现,对王建说:"长安已是险地,不如随我上武当山避难。待时机成熟,我自会为你引荐明主。"
这一夜,王建作出了选择。他决定先跟随处洪上武当山。在那里,他开始研习兵法,学习骑射。处洪见他勤勉,便将自己珍藏的《孙子兵法》赠予他研读。
三个月后,黄巢的军队果然攻陷长安。皇帝仓皇西逃,朝廷命令各地州府招募义军勤王。处洪觉得时机已到,便引荐王建投奔了当时的节度使李克用。
从此,这个曾经的地痞混混,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而那个在监狱里教他读书识字的张顺,后来也成了他帐下的得力干将。
岁月流转,每当有人问起王建的发迹经历,他总会说起狱中的这段机缘。若不是张顺的点拨和处洪的引导,他也许永远都只是个市井混混。而那个当年的预言,也在三十年后一一应验。
三、军旅生涯中的成长
投奔李克用后,王建被编入了骑兵队。初入军营的王建,因为曾在武当山习武,骑术精湛,很快便在军中崭露头角。他第一次参加的战斗,就缴获了敌军三面大旗,当场被提拔为队正。
在一次剿匪行动中,王建率领五十骑兵奇袭贼寨,不但救出了被劫持的百姓,还生擒了贼首。这一战,让他得到了李克用的赏识,破格提拔为校尉。
王建深知自己出身卑微,便格外勤勉。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操练士兵,晚上还要研读兵书。他常说:"打仗如同下棋,不但要懂得布阵,更要懂得用兵。"
转机出现在一次夜间巡营时。当晚,李克用微服私访,看到王建的营帐灯火通明。走近一看,王建正在沙盘上推演战术。这一幕让李克用十分感动,当即决定收王建为养子。
成为李克用的养子后,王建被委以重任,负责训练禁军。他一改往日军中贪腐之风,严格选拔将士,重赏轻罚。短短半年,便将这支军队打造成了一支精锐之师。
在一次平叛战役中,王建率军奇袭叛军大营。他让士兵每人带了一面小旗,在夜色掩护下,分散埋伏在叛军营地四周。天亮时分,数千面旗帜同时竖起,叛军以为遭遇大军包围,顿时军心大乱,不战而降。
这一战后,李克用对王建更加信任,将他提拔为大将军,统领三军。王建统军期间,屡建奇功。他创造性地使用了"车阵"战术,让骑兵与步兵配合作战,多次击退了数倍于己的敌军。
一次,敌军夜袭军营,王建临危不乱,命令士兵在营地四周点起篝火。敌军看到漫山遍野的火光,误以为援军已到,仓皇撤退。这一计谋,后来被编入兵书,称为"火攻奇策"。
王建不但善战,更善于体恤士卒。每逢军中缺粮,他总是先让士兵吃饱,自己才用餐。下雨天,他会亲自查看士兵的营房,确保不漏雨。这样的统帅作风,让士兵们都心悦诚服。
一次战役中,王建的坐骑被流矢击中,他却毫不慌张,翻身跃上另一匹战马,继续指挥战斗。这一幕被传为佳话,士兵们都说:"跟着这样的将军打仗,死也瞑目。"
就这样,曾经的市井混混,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一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统帅。而这,仅仅是他传奇人生的开始。
四、戎马倥偬显忠心
唐僖宗年间,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朝廷不得不西迁。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了王建施展才华的机会。当时朝廷命令各路诸侯勤王勤敌,王建奉命率军护送天子西行。
在这次护驾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令人动容的事。一日天气寒冷,僖宗在行军途中疲惫不堪,竟在马上睡着了。王建见状,立即翻身下马,将僖宗小心扶下,让其靠在自己腿上休息。从此,僖宗对王建更加信任。
一次夜行军中,前方探马来报,说黄巢的追兵就在十里之外。王建当机立断,命令将士们把所有的马匹都牵到后方,在前方山谷布下疑兵。追兵见山谷中火把闪烁,疑是大军埋伏,不敢轻举妄动。
这一计谋让皇帝安全脱险。僖宗龙颜大悦,当即赐予王建"护国将军"的称号,并将传国玉玺暂时交由他保管。王建接过玉玺时,立即单膝跪地,说道:"臣定当以死护卫社稷。"
到达成都后,王建并未因功高而骄纵。每日仍亲自率兵巡城,防备叛军偷袭。一次深夜,他发现城墙上的守军睡着了,便亲自值守到天明。第二天,他不但没有责罚那些士兵,反而调整了守城时间,让士兵能够得到充分休息。
王建在蜀地的威望日渐高涨。当地百姓都说:"自从王将军来了,我们晚上睡觉都不用关门了。"这话传到僖宗耳中,他便命王建担任剑南节度使,统领整个蜀地军政。
在任节度使期间,王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定局势。他下令减免赋税,开仓赈济灾民,修筑堤坝防洪。一次大旱,他带头捐出俸禄,救济百姓。这些举措,让他在蜀地获得了极高的威望。
有一次,附近藩镇派人来招降,许诺给他更高的官职。王建当场拒绝,并将那使者的信原封不动地送到了朝廷。僖宗看后大为感动,亲笔御书"忠臣"二字赐予王建。
随着时局变化,朱温夺取了长安的控制权,自立为帝,建立后梁。许多藩镇纷纷投靠,但王建却坚守蜀地,依然以唐朝官员自居。他对部下说:"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
就这样,王建在蜀地经营了十余年,将这片土地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的威望和实力与日俱增,为后来建立前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那个当年在长安城外为父寻龙穴的年轻人,也终于在岁月的磨砺中,成长为一代诸侯。
五、开创盛世的明君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天下群雄纷纷响应。王建却在蜀地按兵不动,对外宣称"吾受唐恩,岂可背之"。一个月后,他在成都召开军事会议,当场撕毁后梁诏书,宣布自立为帝,国号"大蜀",后人称之为"前蜀"。
立国之初,王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追封父亲为太上皇。他带领文武百官前往当年那处"龙穴"祭拜。站在父亲的坟前,他对群臣说起了当年青衣道士的预言。群臣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处普通的荒野,竟真的成了帝王陵寝。
在前蜀的建设上,王建独具匠心。他不但保留了唐朝的政治制度,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他设立了"农政司"专门负责农业生产,又设"水利司"管理灌溉。为了鼓励耕种,他下令,军队在农闲时要下地劳动,收获的粮食全部归士兵所有。
王建特别重视文教发展。他在成都设立了"崇文馆",招募天下文人。一次,他得知有位饱学之士因为家贫,整日只能靠卖字为生。王建立即派人将其请来,不但给予高官,还让他主持编撰《蜀学通考》。
在经济方面,王建采取了一系列开明措施。他下令在各州府设立"平价店",专门售卖日用品,以抑制商人哄抬物价。又在成都设立"互市",允许各地商人自由贸易。很快,蜀地就成为了天下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王建的为政之道也很有特色。每逢朝会,他都要求大臣直言进谐。一次,有大臣指出他早朝时打瞌睡,他不但没有动怒,反而重重赏赐了那位大臣,并从此改在午时上朝。
在军事上,王建仍保持着当年的英武作风。他亲自训练士兵,创立了"蜀军六法",使前蜀军队成为当时最精锐的军队之一。但他深知战争之苦,从不轻易发动战争,反而常常以和为贵,与邻国保持友好关系。
有一年,北方大旱,难民纷纷南逃。王建不但下令收留这些难民,还给他们分配土地,提供农具,让他们在蜀地安居乐业。这些举措,让前蜀成为了当时最安定的地区之一。
晚年时,王建经常来到父亲的坟前。每当看着那座已经郁郁葱葱的龙穴,他就会想起当年那个在长安街头游荡的少年,以及那个神秘的青衣道士。三十年的时光,将一个市井混混变成了一代明君,而那个看似荒唐的选择,竟成就了一段传奇。
就这样,在王建的治理下,前蜀成为了五代十国时期最为繁荣的政权之一。百姓安居乐业,文人墨客云集,商贾往来不绝,一派盛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