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之前,举荐蒋琬和费祎为刘禅的辅助者,但一人病重,一人被刺杀,蜀汉最后的军事和政事权力落入姜维之手。姜维承继诸葛亮的意志,一直以重振汉朝江山为自己的使命,屡次向北征战,可谓诸葛亮的接班人。但姜维在北方征战数年,用兵如神,致使蜀汉国力日渐衰弱,最终在263年灭亡。假如蜀汉之位由魏延接任,那么他会不会表现的更好一些,甚至超过姜维?是的。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蜀是如何灭亡的。第一个原因,就是姜维穷兵黩武。当年蜀国初定,刘备举国之力讨伐孙权,却在夷陵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失败,被陆逊一场烈焰焚城,蜀国几乎灭亡。诸葛亮经过几年的修养,总算让蜀国势稍有好转,便率大军北上,欲重振汉朝江山。可是,事实却是如此的残忍,尽管诸葛亮节节逼近,司马懿却固守不出,最终,诸葛亮因力竭而亡,北征失败。
要说才华,姜维绝对比不上诸葛亮,诸葛亮做不到的事,他也做不到。但是姜维却没有这个觉悟,他学着诸葛亮的样子,几次三番的向北进攻,都是以失败告终,甚至在失败的时候,还会吃大亏。所以,他的北方之行,与诸葛亮的北方之行,有着根本的不同。诸葛亮的北方征战是为了振兴汉朝,而蒋维则是为了用兵打仗。
第二,姜维对魏延坚守汉中的策略进行了修改。魏延被刘备钦点为汉中首任郡守,他有一套独特的防守战略,叫做重门之策,以保卫汉中。汉中乃是益州的关隘,地理位置极为重要,若想要进入益州,就需要攻占汉中,所以就需要控制住汉中。这也是汉中在后世被划归陕西的缘由。
魏延以汉中地形为依据,提出重门之策,即在汉中东门,南门,北门,以及其他关隘关口上,以重兵把守。一旦有一处受到攻击,就会有另外一处的兵马前来增援,而且各个兵马之间还会互相配合,互相救援。曹军大兵来袭,汉中守将以构筑坚固的城池抵御。
重门之计,并不是单纯的依托关隘,更多的是依靠汉中地势的优势,还有各个重要的关隘和地方 ,派出一支最强的军队,进行防守和反扑。
在曹魏实力不强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诱饵战术,等到魏军攻入汉中之后,再围剿,然后以固守之势截断魏军归路,然后一网打尽。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魏延固守汉中的战略绝不是被动防守,他是主动防守,哪怕面对再强的对手,他也能保持不败。但是最终,他放弃了魏延制定的重门之策,让汉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沦陷。
诸葛亮去世之后,若是魏延取代了姜维成为了蜀王,那么魏延绝不会放弃汉中的防守,到时候钟会和邓艾的军队想要攻下汉中,将会非常困难,更别说能够顺利渡过阴平城了。
诸葛亮去世10年(244),曹爽率兵十万,直捣汉中,魏延的继承人汉中郡守王平,率兵坚守前沿,等候成都、涪城增援,最终将魏军打得落花流水,取得了胜利。
王平作为魏延时期汉中防御战略的实际执行者,为重门之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若是魏延来主持大局,那就更好了,甚至还不如王平来主持大局。
结尾部分
魏延与姜维同为蜀汉中晚期名将,若不是魏延遭人暗算,其功绩绝不在姜维之下,甚至犹有过之。但这也足以说明,倘若魏延在世,取代了姜维,继承了诸葛亮之位,定能守住蜀中之地。各位,你怎么看?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