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竹,正在破圈。
拓竹全新一代旗舰3D打印机——H2D终于来了。作为一款被寄予“重新定义个人智造”厚望的新品,H2D的发布标志着沉寂一年多的拓竹,将以全新姿态改写行业规则。
这一次,与三年前截然不同。它不再是那个初登舞台的“新人”,而是已然站上山巅、俯瞰全局的引领者。
就像当年小米发布新机那样,H2D同样需要“拼手速”才能抢到。目前各版本套餐的发货周期不一,短则几周,长的可能需要等待两个月。目前正式出售的价格为:基础版(单机)售价11999元;多色打印套装13999元;激光全能套装则分为两个版本——10W版售价17999元,40W高功率版则达到了22999元的最高价位。
什么是“重新定义”?这其实已经是第二次了
过去,桌面级3D打印常被视为小众的“玩具”或“工具”——速度慢、操作复杂、性能受限,更多面向的是热衷动手的DIY爱好者,或有特定需求的工程师。而拓竹在X1上的一系列突破,彻底打破了这种固有认知。
紧随其后的P1系列与A1系列,则以极高的性价比,将高速打印、稳定质量、多色输出这些原本属于高端设备的特性,硬生生推成了消费级的行业标配。我们将这一阶段称为FDM消费级3D打印机的2.0版本:性能飞跃、体验革新、用户门槛大幅降低。
而这一次,拓竹喊出的新口号是:重新定义个人智造。
我仿佛听到了拓竹正在呐喊:“我的使命,是让人人都拥有制造的能力;而H2D,就是可以做正事的生产工具。”
让3D打印机真正走向大众,很少公司能做到
“让3D打印走进寻常百姓家”,这是所有消费级3D打印公司的最初梦想。然而现实是,哪怕已经走过十年,真正为家庭用户从头开始设计的产品,依然凤毛麟角。大多数公司只是围绕于现有的忠实用户,为他们做产品迭代。事实上,这种“挤牙膏”式的创新不足以打造出一款真正让“人人都能轻松上手”的产品。
拓竹,带着大疆的技术基因踏入3D打印行业。它选择了一条闭源的产品化路线——就像苹果那样,注重体验、强调完整生态。而行业中的大多数玩家,依然坚持在开源的道路上探索。
这其中没有对错,只是各自的定位不同,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路。
很多传统3D打印品牌,就像是在制造一辆功能强大的越野车——配置丰富、性能硬核,但需要经验和技巧才能驾驭。而拓竹,则像是在打造一辆特斯拉 Model 3:从上车到出发,一切都被打磨得足够简单、智能、顺滑。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事实:与十年前那些从0起步的3D打印初创公司相比,拓竹更像是“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孩子。资本的加持让它成长得比任何其他一家“草根”公司都要快。
H2D定位于个人市场,这只是起点,不是边界
重新定义个人智造——这是拓竹给H2D的定位。但它的杀伤力,远不止于消费级市场。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拓竹,正在真正意义上“破圈”。H2D 的推出,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它不仅是一台3D打印机,甚至还能完成雕刻、切割、绘图等多种任务。换句话说,H2D不只是颠覆了传统的桌面3D打印机,它的影响力也正在延伸到桌面雕刻机、写字机器人等多个细分领域。
总体而言,这对整个行业而言,无疑是件好事。
对外,它能够吸引更多人关注、了解,甚至尝试使用3D打印机;对内,我们或许将看到更多类似H2D这样的多功能复合型设备陆续出现。即便没有走向“多合一”,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单一3D打印设备的技术迭代上,也有了新的参考标准。
虽然H2D的定位是消费级市场,但它的真正威力,远不止于此。它的存在,注定会对企业级设备乃至轻工业级都带来不小的冲击。
也就是说,受到影响的,可能不只是创想三维、纵维立方、爱乐酷、闪铸科技等消费级玩家,也可能让UltiMaker、复志科技、远铸智能,甚至 Stratasys等企业感受到压力。
别只盯着熟悉的赛道,试着把路走宽一点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硬抗拓竹,试图做出类似的机器与其正面交锋,恐怕已经不太现实。哪怕做得再好,也难免被视为模仿者;更何况,想在技术、体验和成本之间做到平衡,利润空间也会被极度压缩。
与其一味防守,不如主动出击。
我认为,更可取的方式,是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尝试更多元的产品线,探索更多细分市场,而不是一味守着现有的产品和业务边界不放。
在这方面,创想三维无疑是非常机智的,其公司愿景是“全球消费级3D打印生态领创者”。
在拓竹出现之前,它稳居消费级3D打印机的头部位置,长期霸占着行业“第一把交椅”。而当拓竹异军突起,打破既有格局时,创想三维并没有选择正面硬刚,而是选择了更聪明的方式——主动拓展自己的生态版图。
从激光雕刻机、3D扫描仪,到工业级3D打印设备,创想三维不断向外延伸产品线,构建了多条“护城河”。简单来说,它没有固守单一市场,而是在不断为自己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写在最后:H2D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种方向
H2D的出现,已经超越了人们对传统桌面级3D打印机的固有认知。它更像是一次对未来制造形态的预言:制造,正悄然走向个人化、分布式、去中心化。而这种趋势背后,是个人制造力的崛起。
为了呼应标题,我们就大胆 @一下快造科技(Snapmaker) 吧。毕竟,拓竹的这款新品,无论是在定位与功能形态上,与Snapmaker 2.0都有着明显的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