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互联网行业中什么项目在独领风骚,无疑是共享单车这个行业了,摩拜、小黄车、BLUEGOGO小蓝,等等等等,真有着“忽如一夜春风来,大街小巷单车行”的情形。原先笔者认为像这样一个重资产投入的项目必定是极少数寡头才能玩的游戏,没想到“共享单车”大有星星之火燎原之势,先进入者努力巩固优势,而后续者又在不断涌入,短短时间内各大厂商已经到了,寸土必争,刺刀见红的地步了。
笔者有此所感,是因为一方面: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平台发布完成过亿的新一轮融资,例如:2016年11月入局的“小蓝--BLUEGOGO”已经完成B轮1.5亿的融资,一时间博得了众多的眼球。另外一方面:笔者发现一些行业先进入者已经开始玩起了不为外人道的“套路”。
图:“小蓝”被围城
细细想来我们每个人都敬爱的鲁迅老师曾经提到的“费厄泼赖”在现今中国这个商业社会里,还只能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吧。笔者以小人之心揣测,此种行为其动机与“有没有翔,先把坑位占着”是一个道理,其逻辑无非就是“多用我的一辆车,就少用你的一辆”不用关心用户的感受,当市场上只剩下自己的时候,用户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毕竟商业活动只要不违反法律,无所不用其极的做法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在笔者看来,这样的做法在手段上有失大家风范,从长远的角度考虑损害的应该是,用户的利益与整个行业的整体形象。
笔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都市骑士”,生活中接触过许多自行车爱好者,也入手了国内厂商的智能单车。从骑行的角度平心而论,各大“共享单车”在硬件上都有优缺点,相信网上的对比文章很多,笔者就不详细说明了,从车辆本身、到收费制度、再到APP端的使用,做为行业后进入者的“小蓝-BLUEGOGO”给笔者的综合体验上是略高于其他单车的,例如:只需要99元的押金价格比较平易近人;引入了信用制度应该算是符合今后的趋势;分时段的计费方式(30分钟/0.5元)比较人性化;更值得一提的是,导航引导取车,靠近车俩响铃定位,改善了用户在实际使用中的一个小痛点,应该算是一个小亮点。但是在这片“共享单车”的红海里,谁能生存下来,发展壮大,笔者以为拼杀到最后的应该是各个厂商的软实力,拼的是后期的服务--车俩的维护、快速的调度、能给用户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和展现出来的整体风貌与公众形象等等。
图二:“小蓝”维护工作人员,帮助友商整理车俩
用户利益,平台利益,社会公众利益,三者应该都能共赢才能促进行业的整体进步,个别平台运营中的“小动作“虽占有一时之利,但牺牲的是整个行业在用户心中的形象,通过“小动作”降低对手的用户体验,就能提升自家用户的使用快感?这个逻辑显然不通!!对手应该也是朋友,有序的竞争才能共同发展,毕竟一个行业没有了竞争,就无法自我蜕变,不断完善,最终损害的还是像笔者这样喜欢绿色出行的普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