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平凡变成酷的当代艺术大师
如果你喜欢电影里的美式荒凉,钟情复古字体,又对日常事物有种“这东西其实挺艺术”的感觉,那么恭喜你,埃德·拉斯查(Ed Ruscha)可能会成为你的新偶像。
作为当代艺术的超级巨星,拉斯查让平凡的日常,化身成为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符号。他不仅是波普艺术的先锋,也是西海岸文化的化身。打开他的作品集,你会发现:加州的公路、破旧的霓虹灯、加油站甚至一滴泪,都可以成为“艺术语言”。
埃德·拉斯查《Burning Gas Station》,布面油画,51.1×99.1cm,1966-1969年
埃德·拉斯查《OOF》,布面油画,181.5×170.2cm,1962年(于1963年重制)
埃德·拉斯查《Hurting the Word Radio #2》,布面油画,150×140.3cm,1964年
《Do You Think She "Has It"?》,蛋黄、云纹,91.1×101.6cm,1974年
为什么大家都爱埃德·拉斯查?
他让“平凡”变得高级
在拉斯查眼里,生活就是艺术。他从不追求复杂的构图或深奥的隐喻,而是直接取材于街边的标志牌、书籍的封面、路上的石油斑痕……这些平时你可能会忽略的场景,在他的画布上焕发出一种极简而深刻的美感。他擅长用干净的构图和鲜明的字体,捕捉美式文化的精髓。
他的“幽默感”不做作
艺术界总是喜欢严肃探讨“意义”,但拉斯查用独特的幽默感打破这种高冷。他曾创作过一系列“荒谬”的单词画,比如在一片蓝天背景下画出巨大的“OOF”字样。简单直白,却耐人寻味。他也不怕玩反差,用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配上戏剧性的背景,戳中人们的会心一笑。
他是流行文化的宠儿
从大卫·霍克尼到昆汀·塔伦蒂诺,再到《广告狂人》里的主角,都对拉斯查痴迷。他的作品既有波普艺术的冲劲,又有现代设计的酷感,无论是挂在画廊还是作为灵感来源,都会让人觉得“这太酷了!”
他是“印刷品”的热爱者
拉斯查对书籍和印刷品有着狂热的兴趣。他早期自制的摄影书《二十六座加油站》(Twentysix Gasoline Stations)至今被认为是艺术出版界的传奇。而他的书籍设计,更像是一场视觉冒险,每一页都让人耳目一新。
埃德·拉斯查《Annie》,油彩、石墨于画布,181×169.5cm,1962年
埃德·拉斯查《Smash》,布面油画,182.2×170.2cm,1963年
《Hollywood Study #6》,丝网印刷、不透明水彩、纸面,44.6×113.2cm,1968年
埃德·拉斯查《The Future》,布面油画,55.8×203.2cm,1981年
《Large Trademark with Eight Spotlights》,油彩、油漆、墨水、石墨铅笔、画布,170×338.1cm,1962年
埃德·拉斯查《The Final End》,布面丙烯,178×350×4cm,1992年
埃德·拉斯查《Untitled》,平板印刷,11.7×19.7cm,1992年
埃德·拉斯查《Made in California》,丝网印刷,50.8×71.3cm,1971年
《Pay Nothing Until April》,布面丙烯,152.7×152.7×4cm,2003年《Daily Planet》,布面丙烯,152.9×152.9×4cm,200
如何用拉斯查的视角看世界?
- 试着观察那些“被忽略的美”:街角的霓虹灯、墙上的裂缝,甚至加油站的标志牌,都可能是创作的灵感。
- 玩转字体和文字:选择一个单词,用你的方式表现出来,探索它的视觉可能性。
- 保持幽默感:艺术并不是一定要“严肃”的东西,它可以轻松、幽默、甚至有点无厘头。
谁说艺术需要门槛?
埃德·拉斯查的作品告诉我们,艺术不一定要高高在上,它可以来自日常生活的每一处角落。正因为他“接地气”的创作方式,让他的艺术变得极具吸引力。
不如从今天开始,用拉斯查的眼睛去重新认识你周围的世界吧!也许你会发现——一个普通的路牌,甚至能成为你的艺术之旅的起点。
埃德·拉斯查
Ed Ruscha
美国波普主义艺术家埃德·拉斯查(Ed Ruscha)是公认的当今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颜色艳丽,有着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当你心情不好时,就来博物馆看一看他的作品,便可以从荒谬和充满喜剧性的展览中重新振作。他的艺术涉及油画、版画、摄影、电影等多个领域,他把带有文字的绘画与波普运动相关联,将本土语言与都市风景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特别的都市经验。
埃德·拉斯查《Pay Nothing Until April》,2003年
John Baldessari 对话 Ed Ruscha
埃德·拉斯查, 1937年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的奥马哈,20岁之前曾在一家印刷与装订公司工作,后就读于芝加哥艺术学院。就读期间,他接触到了杜尚、罗伯特· 劳申贝格、加斯泊·约翰等艺术大师的作品,对绘画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偏好——他对色彩浓烈的作品有着深切的热爱,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浓艳的深蓝色、黄色、红色和紫色等饱和度很高的颜色。
埃德·拉斯查《Anchovy》,1969年
上世纪70年代,拉斯查开始将短语或小诗绘于画面上,文字的植入发展成为波普艺术的一种典型风格,这段时期的很多作品也成为他的代表作。70年代中期,其作品中的颜色从浓烈艳丽逐渐变得柔和。
Oof, 1963
1986年开始,拉斯查作品上的文字消失了,转而用喷枪将化学颜料喷在画布上。在这段时间的作品中,我们很难看到人为作画的痕迹,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于工业成品的风格。
Daily Planet,2003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埃德·拉斯查重新运用起文字,而此时山脉成为了他的“新宠”。他常常将小诗或词组,描绘在以山脉为背景的图画之上。虽然山脉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出现频率很高,但拉斯查却解释道:“背景没有任何的特指,它们的存在只是作品作为一种支持的力量”。
Pity, 1972 - 1973
Made in California,1971
此外,埃德·拉斯查的作品也经常取材于生活中的场景,他的很多摄影作品素材都是美国的街道、城镇。尽管他否认自己的创作风格受到洛杉矶和南加州的文化影响,但这些城市中的艺术、书籍,甚至城市景观都在拉斯查的作品中留下了影子。洛杉矶的巨幅广告的呈现方式,略带喜剧色彩的喷绘涂鸦手法,都对拉斯查的作品有着深深的影响。
Filthy McNasty's,1976
Ed Ruscha with six of his books on his head, 1970.
埃德·拉斯查的创作记录了半个世纪以来美国生活中不断变化的标志。他对好莱坞标志、程式化加油站景观毫无表情的表现,将流行文化的意象提炼成一种电影和排印代码的语言,这些代码既深奥又易于理解。毫无疑问,他的图像来源于密切观察的美国本土现实,他优雅简洁的艺术讲述了有关世界的外貌、感觉和功能,以及我们在其中脆弱和短暂的位置等更为复杂和广泛的问题。
Standard
That Was Then This Is Now 2014
翻看有关埃德·拉斯查的讨论,几乎所有的文章里都会用“难以归类”和“多元”来形容这位艺术家的作品。的确,埃德·拉斯查生活在一个艺术不断变革的年代里,他目睹了艺术的概念被时代冲击和重新定义,见证并亲身参与了艺术创作的几次巨大转折和变革。这位如今年逾古稀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从未被任何一种风格和形式束缚,他的一生都在不断追求和探索艺术的种种可能性,从未止步。
埃德·拉斯查《City》
埃德·拉斯查《OOO》,1970年
1962年,年仅25岁的拉斯查参加了一个名为“日常用品的重新创作” (New Painting of Common Objects)的展览。这个展览囊括了罗伊·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和安迪·沃霍尔等波普艺术大师的作品。这个开创性的展览被认为是波普艺术在美国美术馆中的首次集中展览,对于当时的普罗大众来说,与其说这是一个高雅的艺术展览,倒不如说是一个美国艺术界的盛大派对。除了参展,埃德·拉斯查还为这个展览设计了宣传海报,凸显了他在商业艺术上的才能。与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家相比,拉斯查一直活得颇为“入世”,他作品中的图案屡屡给服装设计师带来设计灵感;他参加电视节目,与服装设计师Stella McCartney讨论艺术和时尚的关系;他甚至曾亲自为服装品牌Band of Outsiders担当模特,并被该品牌誉为:加州生活方式的代表。以波普艺术起家的埃德·拉斯查,也许从来都将他的都市生活经验当做创作的灵感源泉,那些常见的、时髦的,甚至浮夸的事物,才是他作品意象的起源。
埃德·拉斯查《Hollywood》
埃德·拉斯查《The End》,1991年
2012年10月,距离那个划时代的展览整整50年后,Gucci携手洛杉矶艺术博物馆(LACMA,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s)举行第二届艺术与电影盛典(Art+Film Gala),借此向埃德·拉斯查和电影制作人斯坦利·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致敬。盛典由知名男影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主持,包括汤姆·汉克斯(Tom Hanks)、卡梅隆·迪亚兹(Cameron Diaz)在内的众多好莱坞一线明星,以及最近风光无限的“鸟叔”纷纷到场助兴。一个奢侈品牌选择向这两位艺术大师致敬,也许正是看到他们的一生成功地打破了某种界限和定律,获得了商业上和艺术上的卓越成就。
埃德·拉斯查《Thanks I,To Myself》,2017年
温钦画廊私洽代理国际顶流艺术家的原作(如果客户有其他特定艺术家作品的需求,我们会用海外艺术资源为您寻找):
巴勃罗·毕加索 Pablo Picasso,安迪.沃霍尔, 文森特.梵高Vincent Gogh,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 弗里达·卡罗 F.KAHLO, 格哈德·里希特 G.Richter, 威廉·阿道夫·布格罗 W A Bouguereau, 马克·夏加尔M. Chagall, 克劳德·莫奈 C.Monet,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 Rembrandt, 圭尔奇诺 Guercino, 马蒂亚·普雷蒂 Preti, 翁贝特·波丘尼 U. Boccioni, 鲁西奥·芳塔纳 L.Fontana, 弗朗西斯·培根 F. Bacon, 让-米歇尔.巴斯奎特J.M.Basquiat, 拉斐尔·桑西 Raffaello, 卡纳列托 A. Canaletto, 保罗·委罗内塞 Veronese,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P.A. Renoir, 保罗.塞尚P.Cezanne, 雷尼·马格利特 R.Magritte, 萨尔瓦多.达利 S. Dali, 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A.Modigliani, 希罗尼穆斯·博斯 H.Bosch, 弗朗西斯科.戈雅 F.Goya, 彼得.保罗.鲁本斯 P.P. Rubens, 丁托列托 Tintoretto, 弗朗索瓦·布歇 F. Boucher, 安东尼·凡·克 A.Van Dyck, 弗朗西斯柯·德·苏巴朗 F. Zurbaran, 草间弥生, Kaws, 奈良美智, 赵无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