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 邵家辉
整理 / 南都·创享湾区记者 郑雨楠
香港素有“不夜城”之称,但近年香港市民与旅客的生活及消费模式都有转变,导致晚间上街人流下降,消费活动减少。去年7月我曾在香港倡议推动“夜市经济”,希望多推活动和优惠,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晚上外出休闲以提振市道。建议提出后,获香港特区政府和不同业界积极回应。特区政府迅速联动众多机构和商界,在同年9月中启动“香港夜缤纷”活动,一系列夜间活动项目从去年中秋节前开始先后在多区举行,延续至今年年初。而后,特区政府接连推出“18区日夜都缤纷”“盛事经济”等包括夜间活动在内的大型计划,持续推动夜经济发展。
一系列的夜间活动,促进了一些商场和地区的人流增长。如在“香港夜缤纷”开展的首个月,三个海滨场地的夜市活动共吸引约27万人次,有档主表示生意是过往市集的数倍;去年国庆烟花汇演亦吸引超过43万人在维港两岸观赏,远多于以往的平均20多万人。这说明有多样创新消费场景,可吸引市民和旅客慕名而至,从而释放出消费潜力,起到畅通经济循环和扩大内需作用。诚然,香港夜经济发展仍有不少待改进的地方,还需要识变、应变、求变,通过积极改革实现更好发展。当中尤其可借鉴内地不少城市的成功举措,南沙正是其中之一。据报南沙今年以来举办了近百场夜间经济主题活动,做到“夜夜有活动,月月有主题”,越“夜”越精彩!今年初广州公布首批15个都会级羊城夜市先行区名单,南沙区蕉门河内湾核心商圈位列其中。可以说,南沙发展夜经济的宝贵经验,对香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两地可多作交流分享和合作。
回顾香港发展夜经济的这一年,一个地方要“添财气”,先要“聚人气”,故吸引人流为重要的第一步。要同时吸引外来旅客和本地居民,当局除可多办区域性盛事,如邀请著名歌手举行演唱会等,也可针对两者不同需求安排,如前者多喜欢具本地特色的活动,后者则要在传统上加入一些新意。不管怎样,活动要办出特色和新意,宜分不同时间举行,如同时间有太多性质类似的市集,就可能达不到“聚人气”效果。
近期还有一个重大利好就是,广深港高铁、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启用,让人们出行更便利,如南沙等地居民只需一小时左右便可直达香港。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的形成,支持了“湾区夜经济”的拓展。香港与南沙等城市有条件加强联动,合作推动文旅消费,促进人流双向奔赴,发挥协同作用,共同使“人气”变“财气”,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