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张学良之妻于凤至确诊乳腺癌。彼时,距西安事变已四年,张学良亦被蒋介石囚禁四年之久。
在此期间,于凤至始终陪伴丈夫,但鉴于国内医疗技术无法治愈她的病,出于健康考虑,她不得不决定独自前往美国寻求治疗。
赵四小姐在香港获得了陪伴张学良的机会。自此,张学良与妻子于凤至分隔两地,永无再见之日。
1990年,于凤至临终前屡嘱女儿代其回国探视张学良。这份深情令人动容,却未触动张学良。
他们夫妻爱情悲剧的缘由是何?于凤至临终前的心愿能否达成?
【父母之命,婚姻不幸】
1897年,于凤至诞生于东北商人世家。其父擅长经营粮食,家境殷实,为她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在那个落后时代,她较许多姑娘幸运,得以入学堂,受教育,并开阔视野。
于凤至父亲因其天资聪颖而格外看重她,自小便传授诸多经商技巧。
少女时代的于凤至异于传统中国女性,她头脑聪慧,具备大格局与大气魄。
因此,她受到当时权势显赫的东北虎张作霖的赏识。
张学良是张作霖最欣赏的孩子及选定接班人。张作霖在张学良15岁时,擅自决定了他与于凤至的婚事。
少年张学良意气风发,不愿受人摆布。但个人力量难与父亲抗衡,最终只能无奈顺从。
1915年,于凤至嫁入张家,彼时她纯真无邪,对婚姻满怀美好憧憬。她坚信,尽到妻子本分,定能收获幸福婚姻。
婚姻生活开始后,她意识到,先前的美好憧憬不过是一场空想。
张学良多情,外有诸多情人。家中妻子乃父亲所荐,他颇为不满。
况且,于凤至比张学良年长三岁,在张学良心中,她更像姐姐,而非新婚妻子。
他持续在外放纵享乐,无意为婚姻与家庭承担责任。
于凤至常因这些问题落泪,她苦思冥想,却找不到挽回丈夫之心的良策。
此时,公公张作霖为她指点迷津。
张作霖对于凤至言:“稳固张家太太之位,便是你的成就。世事如何变迁,你的地位,皆无人能撼。”
听后,于凤至顿悟现实。她曾怀揣少女憧憬的婚姻,仅是双方家长的一场交易。她需守护的,非个人爱情,而是张家太太的身份。
她因被隐瞒而怀有虚幻梦想。张学良则更为豁达,婚后依然保持自我,不为婚姻所限。
为留张学良身边并居张家,她主动妥协,与对方立下三条规矩。
她能接受张学良在外有外遇,且不计较其他女人,但张学良绝不能将其他女人带回张家,面对她。
张学良痛快应允此条件,二人生活重归表面上的平静与安稳。
赵四小姐的出现,打破了原本看似美满的景象。
1927年,张学良邂逅赵四小姐,两人迅速陷入热恋。
赵四小姐明知张学良有家室及家族不成文规定,仍毅然投入这段感情,无悔无怨。
不应以现代道德观评判民国人物,故对这段感情难全批判。但于凤至身陷其中所承受的痛苦,我们不难想象。
见赵四小姐后,她深感自己对张学良的爱意有多深,这份爱意便让她体会到同等深度的痛苦。
张学良因赵四小姐,违背了原有约定,毅然将她带回东北。
为尊重于凤至,他未行更过分之举,仅在张家宅旁新建花园洋房一处,作为赵四小姐居所。
张学良与另一人在于凤至眼前形影不离,行为亲密。此举对发妻造成了极大伤害,显露出张学良的冷酷无情。
那段时间,于凤至常泪流满面,每晚长时间失眠。闭眼即浮现诸多不堪画面,难以入眠。
1930年,赵四小姐为张学良诞下一子。此时,若仍让赵四小姐独居外头,张家恐将遭人非议。
于风至为家族颜面考量,勉强展现大度,接纳赵四小姐归家。随后,三人表面上和睦共处,共同生活。
外人谈及张学良,常感惊奇,赞其善于平衡身边人际关系。然而,这份和谐实则得益于于凤至的巨大牺牲,众人往往未曾料到。
归根结底,她在这事中受伤最深,但即便如此,她也从未考虑抽身而退,更未曾萌生离开的念头。
她对张学良的感情始终如一,即便他身陷困境,她仍默默相伴,悉心照料,不辞辛劳,倾尽所有。
【美国治疗,遗憾离婚】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发生,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促蒋联共抗日,共同将其扣留于西安。
此事功在千秋,因他们行动,迫使蒋介石同意与共产党合作。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后得以正式确立。
西安事变后,二人遭蒋介石疯狂报复,张学良被软禁,人身自由尽失。
蒋介石明确告知,自己所受无奈将千倍百倍报复于他。
张学良人生低谷时,身边唯有于凤至相伴。
赵四小姐本意欲相伴,二人情感亦深。但蒋介石规定仅一人可留张学良身边,按情理,此人应为张学良原配妻子。
尽管心疼丈夫失去自由,于凤至仍心怀感激与怀念,坦言这段时光对她而言意义重大。
两人独处,无第三人介入,生活如同普通夫妻般相濡以沫。这样的日子,正是于凤至长久以来的期盼。
尽管环境艰苦,她仍能忍受,甚至在其中找到乐趣。
于凤至自幼未历生活艰辛,无论是为闺中少女还是张家太太,皆享衣食无忧,仆从环绕。如今,却事事需亲历亲为。
她开始学习从未接触过的家务,细致入微地照料丈夫,并尝试扮演红袖添香的角色。
接下来四年,她弥补了过往所有遗憾。这段珍贵岁月,在她回忆中熠熠生辉。但1940年,她不得不离开。
身体机能变化及环境影响导致她确诊乳腺癌。鉴于国内医疗条件无法治愈,出于健康考虑,她决定前往美国寻求治疗。
张学良已失自由,无法同行。且他身边需有人照料。
绝境之中,她致信在香港避难的赵四小姐,恳请其前来照料张学良,因她自身无法兼顾,需赵四小姐携子相助。
阅信后,赵四小姐欣喜万分。她一直渴望伴张学良左右,此前因名分身份所限未能如愿。今得此良机,她定不会推辞。
她利用人脉将儿子送往国外后,独自前来找寻张学良与于凤至。
赴美前夕,于凤至专程对赵四小姐叮嘱道,希望她能妥善安排一切。
她表示,后续事务或许需我协助。她将在美国全力治疗,争取尽快康复,以减少我的负担。
这话虽委婉,实则是于凤至的声明。她担忧赵四小姐威胁其地位,故离开前,必须将所有事务安排妥当。
作为张太太的地位,她必须维护。完成必要事务后,她即刻启程前往美国接受治疗。
她病情严重,治疗过程极为痛苦。药物与射线对身体摧残巨大,手术时她已做好最坏打算,即可能无法生还。
她历经无数艰辛与磨难,但终获上天垂怜,赐予她重新启程的机会。
经过长时间的治疗,她逐渐恢复了健康。
她满怀期望,计划待局势平稳,即返国与张学良重聚。
1964年,她收到了一个使自己绝望的消息。
张学良寄来离婚协议书,要求她签字,为二人婚姻画上句点。
张学良向她阐明,赵四小姐陪伴多年,他需给予正式身份。唯有离婚,方能名正言顺迎娶赵四小姐进门。
此举唯独会伤害于凤至,但他并未虑及此点。
【用尽一生,始终怀念】
于凤至深爱张学良,愿为其牺牲自我。即便自身承受极大痛苦,她仍选择成全张学良的感情。
那天,她含泪签署离婚协议。不久后,得知张学良再婚。命运对她极为残忍。
1964年,两人婚姻结束。然而,于凤至的人生并未因此终结。
情场虽失意,事业却得意。于凤至在后续独自奋斗中,接连创造了诸多辉煌成就。
她决定投身商界,首选股票领域,因其能快速获利。在国内的张学良,资金最为紧缺,亟需收入。
即便离婚,她在做选择时,首要考虑的仍是张学良。
于凤至或许天生擅长投资,在股市中频繁获胜,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
那段时间,华尔街金融大亨皆闻于凤至之名。这位东方传奇女子,令所有大亨甘拜下风。
在股市频繁交易后,于凤至认为应适时退出。但她不甘闲置,计划为留在国内的张学良创造更优渥的生活条件。
尽管已年过七十,她仍精力充沛,着手涉足房地产市场,展现出不减当年的商业魄力。
年轻时随父习得的经商经验现皆得运用。她凭完整成熟的经商逻辑,事业有成,令周围人刮目相看。
她不仅是张学良传统婚姻中的妻子,更是名副其实的事业型女性,展现出强大的职业能力。
无论事业多么成功,生活多么独立,她始终无法释怀对张学良的情感。
1990年,于凤至预感自己生命即将走到尽头。
她唤来唯一存活的女儿,叮嘱道:“我离世后,你须常回探望汉卿,即张学良,勿让他感到孤独。”
去世后,女儿将她安葬于美国一合葬墓中,此乃于凤至预先备下,计划与张学良共眠之墓。
张学良决定与赵四小姐合葬,致使于凤至一生最大的心愿未能实现,成为她无法弥补的遗憾。
结语:总结而言,本文的核心观点已阐述清晰,旨在传达的信息明确无误。希望通过此番论述,读者能对所述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张学良对于凤至心怀感恩与愧疚,却鲜有爱意。晚年访其墓,见墓碑上自己姓氏依旧,不禁感慨。
那一刻,他被愧疚感彻底包围。然而,愧疚并不等同于爱情,于凤至一生因此遗憾重重。她渴望之物,自始至终都未能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