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盛世契机,全国企业博物馆蓬勃发展,红色主题博物馆方兴未艾。位于北京西单路口的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是一座刚开放不久的企业博物馆,作为长安街上首家保险企业博物馆,是该领域内“又红又专”的博物馆新代表。正如该馆在展览前言中宣示的“匠心铸重器、初心为人民”两句话,优良的展陈设计完美诠释了博物馆的鲜明主题。日前,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程旭与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党建群工部高级专家高星(该馆通史陈列负责人)展开对谈,以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陈列艺术和设计理念为主题,深度解读策展设计背后的故事,为企业博物馆的发展实践带来了全新的思考。
程旭和高星合影
Q=Question=程旭 中国博物馆协会陈列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A=Answer=高星 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党建群工部高级专家
Q:高星你好,今天有幸在现场,我们深入聊聊人民保险企业博物馆展览的一些事儿。聚焦当下中国企业博物馆与保险业博物馆的价值体现是怎样一个发展关系?近期发展阶段,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中国博物馆建设全面推进企业博物馆发展的局面,那么,刚开放的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又是怎么策划和思考的?
A:这是个专业性很强的问题,涉及面很大,我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放眼世界,企业博物馆的纷纷“爆炸”,是将“产品差异化”战略提升到“文化差异化”的体现。1992年,英国著名学者Victor J. Danilov在《corporate museum andExhibit halls》一书中,最早给出了企业博物馆的定义:“为了自身历史的保存与传达设立的展览场所,用此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意识并以身为其中一员而感到骄傲,提供客户了解展示企业生产的产品与服务等资讯的展示空间,同时兼具宣传企业的经营理念、产品特点、收藏或产品。为增加影响和舆论对企业技术和生产科技的了解,或为企业所在地的社区居民提供交流及获得文化、教育服务的场所,附带有一定游览功能的设施空间。”
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
Q:如今,中国企业兴办博物馆蔚然成风,而且很多中国品牌企业博物馆已然成为著名的打卡之地。著名的长安街与中轴线上已有近80家博物馆,在十字线上盘点一下,比如位于长安街建国门内的中国海关博物馆、位于正阳门的北京铁路博物馆等等,从城市博物馆观点出发,如上海的航海博物馆,深圳的中国招商局的历史博物馆、上海的宝钢和北京首钢博物馆、还有中国红旗位于长春的一汽博物馆,都是体现国之重器的国企博物馆代表。而温州的红蜻蜓集团鞋文化博物馆,青岛啤酒公司办的啤酒博物馆、烟台的张裕葡萄酒文化博物馆、宁波贝发集团办的文具博物馆最大的特征就是以产品为主线的企业博物馆。以上企业办馆多姿多彩,弥补了城市博物馆的专业类型,与所在城市文化形成不能丢失的城市记忆和精神遗产。
A:其实,国外企业博物馆的历史起步比我国早,如奔驰、波音、柯达、可口可乐等跨国企业都有自己的博物馆。博物馆已成为企业沟通消费者、激发消费者热情的平台。
企业博物馆的投资者和管理者是企业,博物馆为企业服务,藏品与企业密切相关,企业为博物馆提供基本建设、日常运作以及藏品更新换代的经费,拥有对博物馆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同时,企业要依据博物馆的工作规律和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来运作博物馆。作为企业,成立博物馆通常都是为了让参观者更加了解本企业,所以企业博物馆都会利用这个空间介绍本企业的历史、文化、人物及产品等。人们通过参观,可以对企业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从中感知企业的文化理念。
人保公司成立历程
面临历史转折,企业争建博物馆之风,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苏勇教授认为:“企业竞争最后靠文化,博物馆对内是教育,对外是形象。”相比一些炒作,博物馆之类的公益事业对企业而言是名利双收之举。这是因为,企业博物馆的建成吸引了社会各界人士来企业参观,起到了对企业的宣传作用,这种宣传效果比一般的电视、报纸等媒体广告来的更实在,更深入人心。同时,博物馆创造条件成为旅游景点,对广大市民开放。这些都为企业和品牌的宣传、推广带来良好的效应,增强企业和品牌的美誉度、知名度。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所以市场竞争升级似乎是企业博物馆“爆炸”的导火索。企业博物馆最终是要把文化转化为生产力,将“产品差异化”战略提升到“文化差异化”战略的高度,不但提升了公司品牌形象,更为公司产品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复旦大学企业管理系主任苏勇教授认为:“企业竞争最后靠文化,博物馆对内是教育,对外是形象。”在美国及日本,很多企业博物馆设施完备,装置精美,内容专业,还设有让参观者动手的互动设备,体验产品,尤其对青少年吸引力很大。试想,一批批青少年来这里参观,无形之中就是在接受“终身顾客”的熏陶。
Q:你让我想起了位于名古屋的产业技术纪念馆,几万平方米展线,陈列着历史上的汽车生产流水线,观众几个小时出不来,转型前百年纺织机械居然还可以使用,生产出的纺织品,观众可以作为纪念物带走,关键是这里与日本职业教育高校共建,恰逢学生现场直观培训教学,生动活泼,博物馆的工程师对整个机械数字化调试和生产都是公开的。博物馆文创商店开发的相关产品对于我这个设计师颇有启发,比如:气缸解剖原材料铣床加工精密缩小构件,汽车磁力刹车盘零件磁吸冰箱贴,未来机器人概念车模,特别是青少年爱不释手的丰田创始人《トヨ夕喜一郎》的自传体励志漫画书;英日版《产业技术纪念馆的通史陈列》就是一本移动的大纲。这个馆在2005年开放是作为不远处爱知世博会的补充,也是日本向全世界推广自己国家的丰田汽车和未来概念车。2010年,我在《世博与日本》一书中,就深刻剖析了日本企业博物馆的战略部署,最终贯彻实现日本自主的国家品牌。
A:美国的可口可乐博物馆投资9500万美元,馆内陈列了各种从可口可乐诞生到现在的图片、运货车以及不同时期的包装和图形,用以说明品牌的历史和成长点滴。其实人进入一个企业博物馆,无形中已经在企业品牌的控制和迷惑之下,这个时候尤其需要很好的进行互动和软营销。我参观过中国最讲究的“百年老店”,博物馆就是展现时间的意义。致美斋酱园始创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早在清代已是中国四大名酱园之一。致美斋博物馆就是用实物说话,这里摆着很久以前制作酱料的工具,那是我们小时候最熟悉的用来晒制锦豉和面羔的瓦缸、用于传统晒制酱油工艺的石冲(大瓦缸)、旧时用于造酱油的发璜工序和晒制豆豉、榄角等的窝篮。在馆内情景墙上贴着当年致美斋店铺的“铺规”,见证其经营者很早就有规范管理和安全生产的意识。
Q:我印象很深的是日本安田火灾保险大楼内的东乡青儿博物馆,把鼎盛时期拍卖购得的梵高《向日葵》作为镇馆之宝展示,我国保险类博物馆刚刚建了不少,关键是未来运营需要“活”起来,更要“火”起来,你就这点展开说明一下人保博物馆的构想。
A: 历史上,劳合社是世界保险经营的中心。1688 年,一个名叫 Edward Lloyd 的英国商人在泰晤士河畔塔街所开设的咖啡馆演变发展而来的。同时,劳合社博物馆也是世界最著名的保险博物馆。同样,英国皇家交易保险公司是英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保险公司之一,它也建有自己的博物馆。总部设在特里埃斯特的意大利忠利保险公司建于1831年,它的博物馆和档案馆是在一起的。
2017年,北美洲保险公司作为安达保险旗下历史最悠久的子公司迎来了它的225岁生日。作为一家诞生于美国费城的古老保险公司,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历史博物馆委员会也送上了一份生日贺礼:授予北美洲保险“宾州历史地标”的荣誉。你刚提到的东京海上日动火灾保险株式会社创建于1879年,是日本历史上第一家也是规模最大的财产保险公司,它的博物馆也很著名。80年代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由于收购了梵高的《向日葵》,还曾轰动一时。
中国金融业博物馆可以说起步相对较晚,尤其是作为中国金融中心的北京,金融保险行业博物馆屈指可数。就是在著名的北京金融街,目前还没有一家达到国家博物馆级的行业博物馆。国内一些银行、保险单位的历史展览还是属于企业内部的陈列室性质,比如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中国再保险等。而一些银行、保险单位的博物馆又属于一些专项的性质,比如人民银行的钱币博物馆、泰康公司的艺术收藏品陈列馆、平安公司的客户体验馆,或多或少都有点远离保险公司自身历史的陈列。
上海金融业历史悠久,也有着重视文化的传统。其位于外滩的交通银行博物馆、工商银行博物馆,可以说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银行博物馆。上海财大在校园内利用老图书馆及一次性从著名金融类收藏家林振荣手中收购的保险文物办起的保险博物馆,应该说是中国第一家保险类博物馆。随后,在宁波文化园区建成了一家保险博物馆,北京石景山开发区出现了银行保险博物馆,这些保险博物馆大多是自主经营,以商养文的形式。
2020年,阳光保险集团在通州保险学院建成了集世界、中国、阳光及保险教育四大板块的博物馆,可以说是保险企业第一家创办的博物馆。
Q:这里插一句,我有幸参与阳光保险博物馆筹建全过程,改造升级后不仅可以满足大数据经济大潮的保险业态,还要承担企业培训和教学任务,新馆先于人保博物馆开放,盛况空前。
A:保险学家王珏麟说:保险在中国是舶来品、保险有防灾救灾的作用,保险是社会“精巧的稳定器”,保险还有融通资金的功能,这些元素能否在这一建筑当中能否体现,它既能反映出中国传统建筑的语言,又能体现出保险精神的外化,那我认为保险博物馆作为建筑作品,它就真正活了。当然保险博物馆的实质还在于它的内容,它能通过保险票证、文物,全面地反映出中国保险业从1805年发展至今的历史。
保险博物馆应该成为观众探索、发现、体验和分享的平台,成为保险文化沉淀与发展的传播场所。通过营造更为丰富和多层次的公共空间形态,结合展陈的设计和公共活动的使用要求,使观众能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在传承历史的同时,开辟未来。
企业博物馆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宣传阵地,更是一个多平台集合体,它以博物馆为传播媒介,构建企业、人、城市的相互关系,以开阔的视野,钩沉企业历史文化,展示企业社会责任,塑造企业品牌形象,传播影响力。
面对保险企业在中国社会发展变迁中占有的独特地位,保险企业博物馆某种程度上也是时代的见证者之一,策展人需要以宏观的视角,更开阔的视野,认知和解读保险企业博物馆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对保险企业博物馆的参观,人们能对企业的全貌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整体的把握,可以从中感知企业的风风雨雨。身为博物馆,这就要求企业博物馆以通俗的大众的形式展现社会内涵深厚的商品文化,它以丰富的实物资料,给人们生动地展现代表该企业甚至该行业的文化,与行业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资产也因此留存下来。
保险博物馆是中国保险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与记忆枢纽,如今备受瞩目与关切,近些年来国内保险类博物馆陆续各地花开。这些博物馆各有特色,风格不一而足,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保险历史的绵延与弘扬。但热闹过后,一些保险博物馆如今变得门庭冷落,面临如何维持的尴尬地步。可见若想使保险博物馆发挥其效能和价值,绝非轻易之举。
Q:这段论述作为基本陈列和阵地展很合拍,刚看过展览,发现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在展陈文案中做足了“中”字头的品牌和策展构架,不仅有首都长安街上的地标意义,还贯穿了国家龙头保险企业的政治信仰——保险的价值在灾难之前。展览设计过程特别是背后的故事,比如攻克施工界面的难点不妨剧透一下。
A:首先展陈大纲的文案,还得突出政治站位和全局高度。
博物馆展陈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专业性强、涉及面广。为了突出馆藏品特色、行业特性和区域特点,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化,确保展览内容的科学性、艺术性以及展览设计制作工艺的严肃性、技术的可靠性、造价的合理性,必须做好展陈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撰写展陈大纲。
多年来,在中国人民保险历史表述中,形成了独有的固定表达格式:中国人民保险的历史与共产党血脉相连,与共和国同生共长,与人民相濡以沫。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共和国70余载的风雨兼程,成为了中国人民保险历史的宏大背景。
人保成立初期农业保险
中国人民保险一直以“与共和国同生共长”“与国同行”“共和国长子”为自豪。公司新近又提出:“为党工作,为国经营,为民保险,为人成就”的纲领,体现了忠诚、信赖、奋斗、担当的品质。这一切,在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的展陈大纲中都有体现。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于1949年,但该博物馆大胆创新将历史起始时间定在了1921年,将该公司红色血脉的历史纳入了公司成立之前的溯源,佐证了人民保险事业一直是在党旗指引下,一脉相承,强化了公司红色基因的根正苗红。
Q:这么说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的展陈大纲的章节设置契合党史、共和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时间脉络和思路,形成了轨迹重回的强烈记忆。我突然明白了在展览中按时间轴设置内容的核心意图:红色血脉(1921—1949)、创建历程(1949)、成立初始(1949-1958)、坚守时期(1958-1979)、复苏成长(1979-1992)、市场竞争(1992-1996)、分业经营(1996-1999)、承继品牌(1999-2003)、股改上市(2003-2007)、整体改制(2007-2017)、发展转型(2017-2020)、创新变革(2020-)共12部分,所有时间断代都和党史、共和国史的节点相吻合,在自己的保险专业上,与共和国同命运。
A:诚如中国人保集团董事长罗熹在博物馆开幕式上指出,新中国,一部保险史,半卷人保篇。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既全面反映了中国人保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社会地位,也反映了一个行业改革发展的生动缩影;既很好体现了中国人保作为国之重器,为国家、社会提供专业服务的极致匠心,也很好体现了“人民保险、服务人民”的不变初心,与“匠心铸重器、初心为人民”的博物馆主题高度契合。
第一展厅人保成立历程
Q:从“匠心”回归到“初心”,策展主线很明确,展览不仅仅是动线分析的合理,还清晰地梳理出空间叙述的设计路线,呈现全景的、立体的、多角度的保险专业知识构成。
A:博物馆展陈大纲的作者一般由专家学者担任,作为企业博物馆更是需要本企业内部的把关。因展陈大纲的作者对展陈内容非常熟悉,对文物信息的掌握颇为精通,但对室内装修和陈列艺术语言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应用较少。目前大型博物馆工程项目都由公开招标完成,设计工作由中标企业的专业设计师来实现,因此,很容易造成两方人员在展陈内容、设计语言和文物信息上的理解不能统一,造成文物信息和展陈设计语言的表达与服务对象的割裂。
第四展厅人保新兴板块成立部分
Q:我很认同你的观点,博物馆陈列的表现出色,很大原因是内容与形式之间有机结合出彩,看完展览,感觉到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不仅站位高,而且要做到保险业务宽广胸怀,在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多维角度的技术结合。那就请你就设计中的纵向的时间线性与横向的专题面性并行的十字坐标交叉结合谈谈方法论。
A:人保博物馆的叙述方法有5个结合突出的亮点:
贯穿时间线和专题亮点、线面形象的选择与塑造。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在运用时间线隐去叙述者、把握展览节奏、选择和塑造具体的表征形象方面,均做出了不少努力,超越了单一形式所带来的功能局限和隐含的陷阱,减少观者的误读和碎片化。比如在序厅《历史沿革》部分,分别陈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历任主要领导人、上级主管单位历史概况、组织架构及标识演变、机构及员工数量变化、站稳世界500强、文化理念传承、办公地址变迁等八个板块,使观者对中国人民保险历程有了一目了然,形象直观的认识。其后,展陈以时间的脉络延续展开,犹如参观路线,跌宕起伏,蜿蜒曲折,可以深刻把握历史的纵深感和发展的连续性。特殊章节,特别是实物展现,则部分采取了系列专题性展示,形成整体、突出的效果。如历年卫星保险、历年办公用品、历年宣传品、历年保险杂志、历年公司年报、社会责任报告等。
宏大历史进程与细微故事叙述的结合。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总的感觉有着大气魄、大手笔,前后贯通,一脉相承。公司曲折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遭际交合在一起,风雨同舟。公司的命运折射出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民族的共同记忆,形成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中可以看见魂系历史的大情怀和对公司深切的爱。整个文案并不刻意追求叙述的完整性,而是在谋篇布局上蕴含变化,在文体上把散文、诗歌的语言及因子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韵。使之丰富多彩,意境开阔,结构更舒缓有节奏。在章节中细小生动的细节描述,如“十三太保”“西交民巷108号”“跃进轮赔案”,形成情节生动的故事,更能抓住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963年跃进轮赔案
3、历史事件叙述与具体人物的结合。在历史博物馆的展陈中如何处理好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展现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意思的探索,特别是在讲述红色保险历史部分,如上海保险业地下党成立的历史事件与胡詠骐为代表的出资印刷《西行漫记》的燃灯者形象,红色银行印钞厂与秦道夫不满18岁入党的介绍,呈现出历史事件与人物交织穿插的效果,作为一种叙述方式,在客观表现历史事件评价中将事件的参与者、见证者的叙述融合在一起,既是在讲历史,也是在讲人,富有人情味。基于对“历史”与“人物”两个维度的叙述,从结构、形象、主题等方面深化了展陈主旨,使历史更加生动、丰满、真实,产生时空转换的效果,能够吸引观者,产生共鸣。
人保50年代总经理办公室及上海里弄火灾情景
公司历史与行业历史的结合。作为新中国保险业唯一品牌,“一部保险史,半卷人保篇”。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以开阔的胸怀,满满的自信,大的格局,在展陈内容上,并没有拘于自身的发展历史,自我的产品宣传,而是用自身历史带动行业的发展历史,用行业的背景呼应自身的成长历程,两者相互呼应,相互见证。举一例,重大承保与农业保险的结合。中国人民保险作为国之重器,承担的国家重大保险项目占比很高,同时,又肩负着广大的农业保险工程,这是国家赋予的责任担当,既有凯歌高奏,又要接地气,民以食为天,两者缺一不可。在博物馆展陈方面,农业保险自上世纪50年代的田间地头、到80年代的牧区保险、再到2000年的无人机查勘,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人保开办农业保险的心路历程及光荣传统,也用跃进轮、卫星保险、航空保险、三峡工程、火星登月等,展现了中国人保在中国高尖端保险项目上的主导地位。
人保80年代培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
主体人物与普通员工的结合。企业博物馆肯定是讲自身历史为主,就要讲政治,如何摆放领导人的图片,如何厚今薄古,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一个难点。这次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在这方面有所超越,从实事求是出发,从历史规律出发,在展陈中,尽量突出公司早期创业者的形象,以历史事件展现为重点,而不是因人而施,突出业务,突出一线员工,突出现场新闻性,减少领导照片,减少会议照片。在大量的历史照片中,说明词不仅只标注领导的姓名,也标注了普通员工的姓名。据说有的是经过多方寻找才找到了历史画面里的人物姓名,有的还注释了他们的现状,见证其成长。这一创新举措,也体现了人保公司开展的温暖工程,为人成就的新理念。
人保员工在2000年水灾查勘情景
Q:5个结合也区别了其他企业博物馆展览的同质化,解决了鲜明的职业个性企业精神。紧接着推广开来,请您结合这次国企保险博物馆的设计项目,谈谈我国企业博物馆设计理念和未来发展思路。由于保险博物馆只是企业博物馆之一,还涉及到金融类企业展示馆,这里更需要结合企业发展和对企业所发挥的作用,这个核心点上展开你的观点。
A: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展陈设计形式的丰富与创新的艺术效果有6个方面。
力求全景式史诗般展现中国人民保险波澜壮阔的历程最大程度实现展陈大纲的初衷,实现企业需求的价值最大化,给博物馆观众一个尽可能多方位、多角度的展示内容,成为企业博物馆追求的目标。博物馆的深化设计工作主要包括形式深化设计、版式深化设计、艺术品深化设计、多媒体深化设计、施工图深化等。博物馆设计专家常说,形式服务内容,内容成就展览。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工作相当于最后的“穿衣”过程。“衣服”穿的得体,展示效果会锦上添花。企业博物馆在内容策划、展陈设计、展示效果以及受众满意度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专业不足的问题。例如,展示内容过于局限自身产品的相关介绍,展陈手段相对单一、缺乏互动,展厅开放时间受限等,相对不重视观众的观展体验。为了突出企业宣传需求,传统习惯还是将企业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资产只是摆放在玻璃柜里参观,灌输广告形象。在博物馆的大语境下,如何将企业需求和博物馆策展专业理念有机融合,成为策展人当下实践的一个突破口。通过更多的体验营造让人们易于接近,甚至乐在其中。人们获得了有价值的体验外,企业更能藉此传达企业精神与形象。企业博物馆也转为积极角色,变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在展陈设计方面,力求实现博物馆作为连接企业与社会的桥梁,确认博物馆不仅仅是满足内部职工教育,自娱自乐的内卷化,它的展示还应是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作为一处彰显企业价值的文化空间存在。这样一处空间之于企业员工认识自我价值,社会公众了解企业建设、品牌发展,企业传播自身理念与文化等具有重要作用,它的社会责任还在于城市发展、长安街氛围产生的影响。
南北两条红色血脉
中国人民保险历史拥有着红色基因和红色血脉,博物馆的展陈就要呈现其在党旗指引下的奋斗历程和砥砺奋进的成长历史,让各个层级的观者了解人保的厚重历史、文化底蕴和市场地位,使得员工敬业、乐业,使得经营者拓宽思路,使得企业整体品味提升,让人留下中国人民保险不同一般的记忆。
合理确定展陈流线和空间布局根据对展陈大纲的理解与把握,将展陈内容进行空间分配、展项的基本定位以及展陈流线,是落实博物馆展陈的首要任务。本项目的特点也是难点表现在场地非常零散。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是利用了人保大厦二层U型回廊及其外侧大小不一的房间作为展览空间,进行规划设计的。这相比于在一个大空间中布置展览,难度要大很多。在这个项目中要充分地考虑不同展示区域和内容如何与不同大小的空间相结合,同时也要考虑到观众在不同空间依次参观时,展示形式的统一性和变化性。
人保90年代初期牧业保险及展柜
在零散多变的空间组合中,要保证参观流线的顺畅,展陈内容的相对完整,时间节点与章节的分割合理,不出现隔断感,设计上还是下了功夫。最终展览共分为五个单元,恰如其分地分别在5个展区。为了加大展览贯穿性,利用走廊空间,在展览区域设立了视频播放、历年广告画展示、系列文物展示柜及互动节目,起到了因势利导效果。
在参观流线上保持从左至右的行走方向,沿顺时针方向展开。根据展示情景变化及建筑空间限制,适当调整展陈流线方向,避免“回头路”和“交叉路线”并消防疏散路线合理通畅。
罕见和众多的文物成为博物馆的压舱石作为保险行业来说,保险文物相对其他行业存世不多,鲜明独特性不足,而且大多是票证文件类的纸质品。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值得称道的是藏品的丰富和多元,史料价值珍贵,许多是孤品,意义非凡,让人震撼。一个博物馆的魂魄是它的藏品,一个博物馆能卓尔不群也在于它藏品的珍贵、独家,凸显历史价值的深厚。当然博物馆真正引领人的、感召人的并不光是简单的实物,还要用实物说话,传递给现代人的思想,成为人们关切和认知的内核与精髓。只有以实物藏品为载体,达到以思想理念取胜。保险博物馆的建设思想源头都应该是以古鉴今,藏品的珍存是途径和方式。无论是保险单据票据,还是保险发展变革史料,其实都是在对今天经济社会的一种强劲的呼应。今天经济动态与变迁,都是来自于历史的脉络,都会对现实给与呼应。
Q:我看到在文物展陈手段上,设计者也下了一些功夫。对重要文物,用加框形式加以突出,利用专业灯光等手段烘托展品,表示敬重;对纸质品的单薄特点,大多采用有机玻璃的立体衬托,方法有效。
A:对相对同类的文物,规划展示,有的悬挂、有的龛柜陈列,有的是如歌谱架展开。
空间造型设计的灵活运用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是以时间为序讲述了公司发展历程,为了突出呈现与国同行的概念,设计者采用与形式相同的红色段首板作为每个段落的开始,使观者清晰明了把握时代的脉搏。设计形式上格式统一,规格统一,材质统一,字号字形统一,统一的红色,也寓意着“人民保险”的红色基因永远相传。而且,每个开篇布局都是两张照片,上面照片是当时的国家大事,下面的照片是公司大事,证明与共和国同步,特别是在第一章开篇,上面画面是党的一大在红船上开会,下图是保险业地下党在船上开展地下活动。两张画面非常和谐,寓意人民保险与党风雨同舟。在环境造型设计上,在展陈空间中所有的立体造型,外形和材质做到了符合展陈功能与文化风格的需要。直接展示的物件与展示其所表达的观念(如辅助照片、复制品、图片、图表)等。展示形式有展柜、展窗、悬挂展幕、电子设备、互动体验设施等手法。
颜色和照明设计精彩纷呈在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每个单元设计中,结合不同单元的展示内容,将展示墙面的底色做了不同的处理,以此求得展示基本形式的统一及变化,使得展览内容更为鲜活生动。在渲染展陈视觉氛围中色彩设计是重要的手段,色彩的情感倾向和文化象征性是博物馆的主要展现手段。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统合各颜色之间的对比协调关系,设计明确的色彩谱系色标,达到色彩鲜明的效果。在第一展厅由于主要内容为红色血脉和创建初期,因此主色调为红色;第二展厅主要内容为文革停办时期,主色调为灰白色;第三展厅主要内容为改革开放恢复业务,主色调为绿色;第四展厅主要内容为市场化经营改制重组,主色调为金黄色;第五展厅主要内容为创新变革,主色调为蔚蓝色。
与国同行,开国大典
2021年7月1日晚,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的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演出共分为:浴火前行、风雨无阻、激流勇进、锦绣前程四个篇章,以情景音诗画的形式呈现,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诗篇。可喜的是我们发现四场的主色调也分别是红色、黄色、绿色、蓝色,可见英雄所见略同。
Q:如此在灯光运用上,给参观者在感受历史的同时,同时采用灯光烘托气氛。灯光的设计十分讲究,因大量原始文献,按国际博物馆照度标准和年曝光限值去设计光源,对于局照和重点照明,对藏品类型设计色温、显色性和滤红、滤紫等有害成分,我估计你们是现场测光精密筛选光源类型,灯具角度和位置结合空间角度及展台展柜的布置情况具体设计。
A:你这是用专业的眼睛看的照明设计,LED照明对文献保护很重要。
科技手段的情景再现和互动节目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通过场景复原、互动屏、投影等全新展示方式,绘就一代代人保人坚守初心、砥砺奋进、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传奇史篇,成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生动教材。在不同的情景再现中,结合了场景、多媒体、绘画、雕塑、沙盘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得整体形式更为丰富,更富有视觉冲击力。有的人物采用蜡像、有的人物采用玻璃钢仿雕塑,有的采用微缩塑形。
人保在成立初期办公楼大门情景再现
Q:馆内现代时尚的视听参观效果令人耳目新奇。在科技电子化日新月异的时代,传播力变得突出重要,博物馆是历史凝聚定式的存在,但要想令博物馆变得动感、有趣、又有贴近人心的温度,必定要使历史走进现代的时光,要让“静”的历史“动”起来,这就需要在传播力上努力尝试新的符合时代的途径,引发观者的热情与兴趣,甚至是参与意识。
A:为了突出视听效果,馆内采用了很多多媒体加大型场景复原结合的展现手法,一些著名的保险案例则采用了生动的多媒体技术,进行了现场模拟。比如上海里弄火灾保险,火星探测,让观众直观感受置身于突发灾难中的紧张、恐惧感,让观众如身临其境,充分感知保险业启蒙、发展与进步的历史轨迹,感受保险对社会的价值和贡献。
Q:我特别注意到:西交民巷108号的沙盘和视频互动、50年代办公场所复原、80年代保险培训及牧区保险、2000年代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情景再现都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A:为了让博物馆散发魅力,减少传统博物馆那种严肃和紧张的气氛,加大参观互动的愉悦性,设立了不同时期换工服、即拍即打印不同时期的工作证节目,营造了文化氛围,让员工有了归属感。
博物馆在视频的播放形式有选择触摸、有旋转纽、有点击,最后的分割式的大屏播放,宣示中国人保卓越品牌战略,成为博物馆的高潮。
通过对中国人民保险博物馆案例的分析,加深了我们认同历史是人类的记忆之说。历史凝练了人与社会的相处规则,从历史中我们可以有逻辑有依据地推演出时代格局的大致发展,历史是人类的精神财富,对历史的收藏与珍视,最终受益的是我们未来的时代,未来的生活。
Q:多谢你的精彩解读,内容涉及了中国企业博物馆核心理念,办馆思路,设计语境和价值推广,特别是在北京政治坐标长安街上又打造出一个城市博物馆传奇,这样的全新的城市传播和信息传达效果都是未来展示的专业舞台,也是国企形象的巨大平台,期许中国企业博物馆发展鼎盛时代早日到来。
*本文章原载于“博物馆头条”,经作者及平台授权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