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人只知道带有“门户”的成语。除了成语之外,与“门户”有关的农村俗语也很值得关注。
俗语中常提到的“门要常开,户要常闭”又是什么意思?
而“户要常闭”中的“户”指的是什么?有何讲究?
一、什么是“门”和“户”?“门户”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就是是一户人家的“大门”,这个“大门”主要用于日常出入。
但在古代,“门户”其实有更深层的涵义。
“门”可以指古人住的四合院的“大门”,是院子与外界的主要连接通道。
古代的“门”,在富贵人家一般以“对开式设计”为主,以此彰显大气、高端有派头。
进门之后,就会看到与“大门”连接的院落,院落里种满了花花草草、铺设着青石板路,还有随处可见的奴仆在打扫院落。
进了院落,再去看各个房间的入口,这就是古代人口中的“户”,也就是古代常见的“单扇门”
这种“门”与“户”的建筑风格设计,既符合了古代人对家居生活的精致追求,又满足富贵人家追求的“聚气生财”。
而且古代的门,也不是单纯用木板、石块堆砌而成,每家每户的门都会依据当地的装饰风格,为其增添不同的图案装饰。
比如有些地方喜欢在门上雕刻“双龙戏珠、麒麟送子”,有的地方则喜欢以“牡丹、莲花”等图案为主。
如果是做生意的店铺,门上的图案就与住宅完全不同,一般以“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为主。
另外门上基本都挂着红红的灯笼,寓意着天天都能“红运连连”。
一些有钱人家门口还会摆放两座威风凛凛的小狮子,既有守护门楣之意,又能体现主人家的地位和身份。
而“门户”中的“户”,除了代表古代房间的单扇门,最早表示的是一块带有转轴的门板。
这些“单扇门”一般用作侧门或后门,在建筑作用上以节省空间、便于使用为主。
因为古代经常需要在家宴请或举行重要仪式,宾客从正门入,主人或仆人就从侧门、后门进出。
古代的“户”有自己独特的注解,发展到现代“户”含义又会有所不同。
现代的“户”一般指的是“一户、两户”人家,并不单纯代指一扇门、一个入口。
当“户”的涵义逐渐延申,意味着社会也在不断更新进步,以及对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的愈发重视。
再往深层次理解的话,“户”还有户口、户籍的意思,是现代人的身份象征。
同时一个账户、一个户头又在金融领域里承载着不同的意义与作用,也代表了社会生活的丰富与复杂。
二、“门要常开,户要常闭”有何讲究?门户是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忽视的存在,无论外出、交友、生活都无法避免与“门户”打交道。
所以古代早早流传一句俗语:门要常开,户要紧闭,只是很多人不清楚它是什么意思。
“门要常开”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要求每户人家经常要把“门”打开。
只有打开大门,才能给人一种“敞开怀抱”的感觉,与外界的人、事、物形成一个更包容、更开放的关系。
但若是天天把大门关得紧紧的,外人一看就觉得这户人家不喜欢跟人打交道,社交圈肯定很狭小,家里人的性格一定也比较孤僻、封闭。
“门要常开”,不单纯指家门敞开,商铺更要开得大大的,顾客才会主动上门来。
所以经验老道的商户,一年365天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则一定不会让商铺关门。
古代传统家族里,更要求族人把“门要常开”执行到底,这才是展示家族文化、价值、地位的最佳方式。
甚至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家族的特色,古人还要在“门楣”刻上“祖训”或“家训”。
与“门要常开”相反的是“户要常闭”,主要从安全角度考虑,不让小偷、坏人从这些“房间门里”进入,给自己造成金钱、私人物品等损失。
“户要常闭”也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毕竟跟房间连在一起,总是开着不就被人看到了房间里的一举一动。
“户要常闭”也可以打造更舒适、更自由的私人空间,吃饭、睡觉、学习都不会被人打扰。
还有人认为,“户要常闭”是为了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可以更好地隔绝外界的纷纷扰扰,让身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
但在古代讲究“门要常开、户要常闭”,主要还是站在风水角度考虑。
风水师傅口中的“门”是气口,常开着门就是为了让“好气”自动流入家里,给家里人带来好运和生机。
而风水师傅强调“闭户”,则是为了不给“好气”留一点逃离的空间,将它们牢牢锁在屋子里。
当然这个说法到了现代大有“迷信、封建”的成分,现代人不太认可这一说法了。
但是现代人遵循“门要常开、户要常闭”的做法,主要还是为了体现个人与邻里之间的友好关系。
而且发展到现在,所谓的“门要常开”也可以指互联网的“门”,打开互联网的“门”才有机会结识五湖四海的朋友。
而互联网的“户”,则是指每一个互联网人都要学会“保护”自己的隐私,不要在网络上轻信他人。
歌里唱得好: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怀容纳天地。
家里的“门户”,只有常常打开,才能容纳更广阔的天地、吸收更充足的阳光。
所以哪怕只是农村俗语,该听到得听,该做的还得做,这样能让家、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