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过去,红军长征时踏过的那片“吃人”草原,如今还危险吗?

南鸢北斋 2023-12-09 17:55:57

文/编辑|南鸢北斋

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重大事件都是由无数个鲜为人知的细节组成的。1933年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面临巨大挑战,红军的长征不仅是军事上的战略转移,更是一段充满艰难与奇迹的探险。在这伟大的历史背后,隐藏着多少未被充分探讨的故事和深刻的启示?让我们一起揭开这段历史的面纱,探寻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让小编南鸢北斋带你一探究竟。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然而在1933年的第五次“反围剿”战役中,这个年轻的政党面临了巨大的挑战。尽管中央政府迅速派出援军,但形势的逆转已显得极为艰难。

面对这种逆境,为了保护革命的火种,红军不得不选择撤退。他们向敌军防御薄弱的陕甘宁地区转移,从而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长征。长征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和艰苦的探险。

1934年红军从瑞金出发,勇敢地突破了敌人设立的多道防线。他们强行渡过了乌江,迅速攻占遵义,接着四次渡过赤水河,勇夺泸定桥,穿越了茫茫雪山,最后在1936年与其他红军部队在目的地胜利会师。

对于这段伟大的历史,无论是在《飞夺泸定桥》中描绘的英勇对决,还是《长征》中对红军不畏艰难的赞颂,都深深地激发着我们的情感。长征的艰苦不仅源于敌人的围追堵截,还包括途中遇到的自然天险。

在红军翻越雪山,抵达辽阔草原后,主席深感慨动,从而创作了《长征》这首诗。这首诗不仅是对红军艰苦历程的赞颂,也是对革命理想和坚强意志的颂扬。

这段历史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深刻的启示。它不仅讲述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军事行动,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坚持和奋斗的精神。无论是通过文学作品还是历史记载,长征的故事都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中国现代史上,红军长征期间穿越的松潘草原是一段特别艰难的旅程。这一段路途的艰辛,从前国务院副总理耿飚在其回忆录中的描述中可以窥见一斑。他提到六百里草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极端恶劣,是世所罕见的。

耿飚的回忆提到,草地上遍布着浑浊的水汪、茂密的草丛和深不见底的泥潭。这些泥潭上散发着难以忍受的臭气,是由腐烂的草本植物沉积而成。这种环境不仅险恶,而且极具欺骗性。一旦踩入泥潭,就很难自拔,越挣扎就越容易陷得更深。许多想要去营救同伴的红军士兵,最终也被这些泥潭所吞噬。

这些描述令人感到红军在松潘草原上的经历极其惊险,几乎可以说是生死攸关。草原对于红军来说,仿佛是一个巨大的、不断吞噬生命的怪物。那些幸存的老兵至今仍对此心有余悸,足见其经历之艰难。

松潘草原坐落于四川省的西北部,地处青藏高原的边缘,海拔高度普遍在3400米左右。这种高海拔地区的特点不仅是其严酷的气候条件,还有遍布的沼泽地。红军在穿越草原时,不仅要面对刺骨的寒冷,还要小心应对这些随处可见的沼泽,这无疑加倍增加了他们的困难。

除了自然环境的艰险,红军还面临着敌军的追击和围堵。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红军的长征成为一段充满苦难和挑战的历史旅程。然而正是这段旅程展现了红军的坚韧和勇气,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对于后来的中国人来说,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坚持和奋斗精神的启示。

在1935年的8月,经过连绵的雪山后,红军艰难地抵达了毛儿盖和波罗子一带。在那里召开的毛儿盖会议决定了红军的下一步行动: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会合后重新编组,形成了左右两路大军,决定勇敢地继续北上,穿越恶劣的草地。

这片草地,被称为松潘草地,广袤无垠,横跨六百里,位于西倾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其面积超过了150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超过3500米。与之前的雪山相比,松潘草地虽然在视觉上显得更为平坦,但实际上隐藏着极端的生存挑战。

松潘草地被周围的高山环绕,加上处在高原地区,这里的气候条件异常恶劣。此外由于受到阿木曲、白河和黑河等多条水系的影响,松潘草地虽名为草地,实则是一个沼泽地带密布的地区。

在这片沼泽地上,红军面临的挑战是极其严峻的。地面松软,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泥潭。一旦陷入,挣扎只会使情况更糟,甚至有可能性命不保。

除此之外当地的水质也是一个大问题。由于长期的自然沉积,草地上的水富含碳酸钙镁等元素,不适宜饮用。而且当地的天气极其变幻莫测,时而烈日炎炎,时而暴雨如注,昼夜温差巨大,给红军的行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最重要的是由于上述的恶劣自然环境,这片草地几乎是无人区。这对于红军来说意味着补给极为困难。在穿越草地之前他们需要携带足够的粮食和物资。一旦断粮后果不堪设想。

红军在松潘草地的穿越,不仅是一次物理上的跋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考验。面对这些极端的自然环境和困难,红军展现了他们的勇气和毅力,这段经历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至今仍然让无数人为之动容。

在长征期间红军士兵们面临着诸多艰险,其中松潘草地的沼泽区域是特别危险的。起初许多战士被草地的茂密外观所欺骗,误以为是安全之地。然而一旦踏入,他们便发现自己陷入了深不见底的沼泽之中。由于对沼泽的特性不了解,许多士兵在陷入后本能地挣扎,结果反而加速了下沉,导致不幸丧命。同样有的战士为了救援同伴,不顾一切跳入沼泽,最终双双遇难。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军士兵们开始总结经验和技巧,以应对沼泽的危险。当有士兵不慎陷入沼泽时,他们学会了保持冷静,尽量减少动作以避免加速下沉。与此同时同伴们也不再轻率行动,而是使用绳索、木棍等工具进行救援,避免自己也陷入沼泽。此外当面对大片沼泽无法绕行时,士兵们会手拉手,相互依靠,共同渡过这些危险区域。正是这些逐渐积累的经验和团结的力量,使得后续的红军士兵在沼泽地带的伤亡大幅减少。

草原上的危险远不止沼泽。由于红军为了加快行进速度,没有携带足够的食物,他们很快面临了食物短缺的严重问题。粮食耗尽后,士兵们不得不依靠吃草根、煮皮带和鞋底等几乎任何可以食用的东西来维持生存。这些极端的生存方式反映出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面临的严酷环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经过无数艰难险阻,红军终于成功穿越了致命的松潘草地,摧毁了国民党的围剿计划,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重要的力量。时光荏苒,那曾经让无数红军士兵恐惧的“吃人”草地,后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在革命取得胜利后,新中国的领导人对于松潘草地的治理保持着极高的关注。虽然军队不再需要穿越这片草地,但草地的改良对当地牧民而言仍具有重要意义。每年因为草地的恶劣环境,仍有许多牧民和牲畜在此丧生。同时松潘草原本质上非常适合放牧,若能妥善治理,它有潜力成为一片肥沃的牧场。

为此中国政府迅速组织了大批专家进行草原治理的研究工作。研究团队首先聚焦于解决沼泽和积水问题。他们经过调查发现,尽管松潘草原的降雨量处于正常水平,但沼泽和积水的形成并非主要由降雨量引起。实际上草原上的沼泽主要是由于多个小型湖泊的存在。每当降雨这些“湖泊”无法有效排出雨水,随着时间的推移,积累的水分越来越多,导致整个草地变成了沼泽。即便是那些没有形成沼泽的地方,土壤中也充满了水分,轻轻一踩就能见水。

治理方案主要包括排水系统的建设和土壤改良。专家们设计了一系列措施,旨在促进水分的有效排出,并且改善土壤结构,以减少沼泽的形成。这些努力不仅解决了沼泽带来的直接危险,还促进了草原生态的复苏和改善。

通过这些治理措施,松潘草地逐渐从一个危险的“吃人”沼泽变成了一片富饶、生机勃勃的牧场。这不仅提高了当地牧民的生活质量,还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成为了一处既适宜放牧又具有生态价值的地区。

这一转变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一次成功改造,也是对红军在长征中遭遇的艰苦环境的一种纪念。它提醒着人们,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能通过人类的智慧和努力,实现转变和改善。如今的松潘草地,已经成为了革命历史的见证者,也是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典范。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