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帮我取个快递”
“小赵,帮我打印个材料”
“小徐,帮我校对下材料”
“小康,搭你个顺风车回家”
...
工作中,我们会频繁听到各种“小+姓氏”的称呼,他们可能来自于你的领导、同事、甲方,甚至是你生活中的身边人。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很正常吧,我也被人这么称呼,有什么问题吗?
一般来说,没问题,只要满足这3个条件:
一是你的上级这样称呼你。
二是单位“老人”这样称呼你。
一个是领导,位高权重;一个是“元老”,年龄大、资历老。
他们用“小+姓氏”去喊你,没有问题。
三是你刚从象牙塔出来,青葱稚嫩,眼含清澈。
手握offer进入单位的你,年龄小、资历浅。
这时无论是你的领导还是你的“前辈”们,用“小+姓”喊你,完全说得过去。
本来嘛,刚进入单位本就要放低姿态,主动学习请教,尽快适应融入。
以“小”见“大”,更易获得他们“大”人的帮助。

但是,存在这样一种情况:
试想,你刚入职的时候,职场小虾米一枚,单位的人都“小+姓氏”的喊你。
前面说了,没有问题。
奋斗几年后,你也可以说是行家里手,不说行业翘楚吧,大部分工作信手拈来还是没问题的。
此时你发现,单位的人还是“小”+姓的喊你,甚至于,有些后进单位的也这么喊你。
他们不是没有别的选择,因为在单位里的称呼,分类还是蛮多的:
一是称呼“职务”。就像《人民的名义》里高育良那句经典名言:我说过多少次了,工作的时候要称职务!
称呼职务是应用比较多的一种方式,比如“部长”“主任”“董事长”“总经理”等。
也可以在职务前加姓氏,比如“李主任”“张部长”等。
极少数非常正式的场合下,可以全名+职务,比如“张三部长”。
二是称呼“职称”。有一些需要晋职称的职业,尤其是中高级职称,比如教授、工程师、园艺师等。
那么平时直接以这些职称去称呼。
在场人多需要区分,可以冠以姓氏,比如王工程师、刘教授。
少数正式场合,用全名+职称。
三是称呼“学术头衔”。比如“博士”、“硕士”等。
开会或人多,冠以姓氏区分:“王博士”、“李硕士”。
大型会议或者正式性场合,采用全名+学术头衔等。
四是称呼“行业身份”。比如医生、律师、教师等。
根据场合需要,前面冠以姓氏或者全名。
四是称呼“姓名”。可以直呼其全名,也可以“老或小+姓氏”,也可以去掉姓氏,只呼其名。
但最后一种,适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或者关系较好的亲朋好友之间。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你的同事们可以在上面4类中任选一种,可是他们却逮着一个“小”字不放,他们想干什么?
原因很戳心:他们在有意无意的通过叫“低”你,去凸显自己的“高”,并压制你的发展,影响你在单位的表现。
他们在你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心思。
初级阶段:当你的业绩还没有开花结果平时按部就班的工作,虽然还没有实质性业绩,但他们看出来你很有潜力。
平时便“小+姓氏”称呼你,仿佛将你定位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进而给你贴上经验不足、阅历不够、成熟不及的标签,实际上是对你地位或能力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否定。
但真实目的,是阻止你的觉醒。
想通过这种PUA,干扰心智弱的人,让他们逐渐丧失自信心,感到无能或者无助,最终会影响工作表现。
因为很少有人由内而发的欣赏身边人的成功。
不欣赏,便加以干扰。
中级阶段:当你的成绩日渐增多你工组中兢兢业业,不辞辛劳,充满着激情与热情,成绩逐渐多了起来。
这就刺激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那批人。
他们心想,我要干的话,比你干得好。
但他们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
以这种虚无缥缈的自我麻醉,建立自己的优越感,减轻自己的情绪不适。
但这时对你的影响已如风烛之火。

姓名伴你一生,称呼不是。
到哪山唱哪个,如果一直听之任之,默认别人对你有意无意的侵害,会影响你在单位的地位和形象。
所以,在初级阶段,可以笑着婉拒:
“听着这么喊我,让我回想起求学那段岁月。不过现在已是打工人,以后可以直接喊我名字,不然别人还以为我老黄瓜刷绿漆,在装嫩呢。”
说到这个程度,一般人都能听出话外之音了。
幽默表达立场和态度的同时,也不会让对方尴尬或不快。

也许有的人还是不愿意主动纠正,那你也不用多说什么,埋头进入终极阶段:饮马翰海、封狼居胥。
就像周星驰,刚入行是“星仔”,现在是大家公认的“星爷”。
都说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驰。
他带给了我们很多永不磨灭的角色,伴我们度过了昂扬激发的年少青春,也陪我们走过了一段段晦涩的时光。
从星仔到星爷,甚至他能跟周润发和成龙并称娱乐圈的“两周一成”,是在1992年,在香港电影总票只有15亿左右的时候,周星驰一人就占了其中的1/5。
你可以向星爷看齐,想要在职场上被人发自内心尊称,那就拿出你过人的本事,展示你傲人的成就。
以才服人,以德服众。

我是,与您分享职场那些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