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22日,印度政府总理尼赫鲁恬不知耻地向中国政府提出了领土要求,并下令印军在东线越过“麦克马洪线”。
自此,中印双方在边界地区,多次发生武装冲突。
为解决中印领土争端,周恩来赴印度与尼赫鲁举行会谈。
“西藏是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的领土的?”
1960年4月访印期间,记者向周恩来提出了这个非常具有挑衅意味的问题。
周总理没有生气,而是作出了温和而坚定的回答。
面对记者此后的一系列逼问,周恩来展现他睿智善辩的特质,一一作了巧妙回答。
整场记者会掌声连连,而蓄意挑衅的记者们则显得无地自容。
那么,在此次访印期间,面对印度政府及新闻记者的刁钻问题,周恩来是如何巧妙回答,让对方哑口无言的呢?
一、中印之间冲突不断
印度于1947年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取得了民族独立,尼赫鲁就任总理。
新中国成立后,他大肆推行“前进政策”,不断在中印边界地区制造争端。
(尼赫鲁)
不得不说,尼赫鲁确实是一个野心勃勃的政治家。
作为南亚次大陆上疆域最广阔的国家,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带领印度走向世界大国行列。
1951年2月,中国军队正在朝鲜半岛与“联合国军”鏖战。
此时印度趁火打劫,出兵占领了我国西藏达旺地区。
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印军步步蚕食了藏南地区,并于1954年在该地区成立了所谓的“东北边境特区”。
更有甚者,印度政府居然在当年出版的官方地图上,将一直存在争议的边界标定为已定国界。
印度1958年又在中段争议边界地区挑起冲突,出兵占领了波林三多等地区,甚至在当年向中国政府提交备忘录,企图将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也纳入印度版图。
尼赫鲁1959年5月22日给周总理致信,提出了一个无理要求:将东中西三段中印边界地区,一直由中国政府有效管辖的争议领土全部划归印度。
这些领土的面积达到了12.5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整个福建省的面积。
(印军在争议边界挑起争端)
面对印度政府的蛮横无理,中国政府断不可能如其所愿,周总理果断拒绝了尼赫鲁的要求。
之后,印军分别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挑起军事冲突,史称“朗久事件”和“空喀山事件”。
由于印方不断挑衅,我军边防部队被迫予以还击。
面对印方的不断挑衅,中国领导人向来主张先礼后兵。
对于印度的公然入侵,我国坚决予以回击。
为了避免流血牺牲,1959年11月中国单方面向后撤兵20公里。
然而,面对中国政府的友好退让,尼赫鲁却得寸进尺,一意孤行地执行“前进政策”,妄图继续侵占我国领土。
这件事让中印之间的关系降至建交以来的冰点。
二、尼赫鲁心事重重周总理热情相拥
周总理肩负着和平解决中印边界争端的重任,再次起身赴印。
这是他自1954年6月以来的第四次访印之旅。
然而,这一次却与前三次截然不同。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会见印度代表团)
在几年前的万隆会议上,二人曾并肩战斗。
尼赫鲁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曾十分注重与亚非拉国家,尤其是邻邦中国的关系,很认同周总理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高山阻隔,当时中国境内还无法直接飞往印度新德里,必须到缅甸仰光转机。
一路上,周恩来都一个人坐在舷窗旁边的位置。
他用异常坚定的眼神,盯着窗外掠过的蓝天和白云。
对于尼赫鲁这个人,他很了解。
自青年时代起,尼赫鲁便一直致力于印度独立解放事业。虽屡次身陷囹圄,但是都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幸运逃脱。
他与圣雄甘地一起,团结了印度各族人民、各界人士,取得了印度独立。
建国之后,他在英美两国的夹击中,带领新生的印度艰难前行。
(周恩来一行人在新德里机场)
但是,此时这位印度英雄却成了周恩来的对手。
1960年4月19日,时间已近黄昏,周恩来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新德里机场。
当周恩来一行人迈着坚定的步伐走下舷梯时,眼前的场景让他们十分意外。
毕竟来访的是中国国务院总理,不管双方有何矛盾,最起码的外交礼节理应要有。
但是整个机场停机坪冷冷清清的,表明着印方的态度。
小气的印方政府没有召集各界人士前来欢迎,也没有前几次来访时的彩旗飘飘,也没有各种响彻机场的欢迎口号。
只有几个外交人员和面色铁青的尼赫鲁,“孤零零”地站在新德里当天的阴云下。
周总理并没有因此,表露出任何不悦。
他面带微笑快步走向尼赫鲁,给予他依旧有力热情的拥抱。
尼赫鲁的反应,依旧极为冷淡。
(尼赫鲁与周恩来)
此前三次访问,尼赫鲁通常是用英文发表讲话,也从来不用稿子。
但是这次他却出人意料地用了印地文,还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稿子,全程面无表情,就像在例行公事而已。
他在致辞中这样说道:
“要恢复两国之间的信任和友谊是一件艰巨的任务,但是两国要全力以赴去弥补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
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所谓的“已经发生的事情”,就是指此前中印双方在边界地区发生的冲突。
尼赫鲁的做法,在外交场合不太多见。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没有风度的做法。
(1954年毛泽东会见尼赫鲁)
经历过白区恐怖、长征艰险、外交风云的周恩来对此早已司空见惯,并且早已有心理准备。
在他的答辞中,大家根本看不出有丝毫的情绪波动。
这是一个出色外交家的特质,也是一个伟人的胸怀。
他的措辞优雅大方、不卑不亢,完全是大国气质和领袖风范。
“求同存异”一直是中方秉持的原则,而和平则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周总理还着重强调了此前在万隆会议上,尼赫鲁十分认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表示“这次我是抱着解决问题的真诚态度来的”。
短短四百字的答辞,周总理讲得极具感染力,期间被热情的记者们多次掌声打断。
简短的致辞答辞之后,“热情”的记者便围了上来。
接下来的采访与之前的致辞相比,显得轻松很多。
一个穿着西装裙,肩挎照相机的年轻女记者,用力挤到人群的最前面。
她激动地握着周总理的手,问道:“周总理,还认识我吗?”
周总理此前和她曾有过一面之缘。她是来自《泰晤士报》的记者韦尔娜。
“周总理,您的和平使命能完成吗?”韦尔娜抛出了自己的问题。
“尽力而为吧,办这样的事情,一个诚意是不够的,需要两个……”
周总理没有继续说下去,因为他觉得只要自己带着诚意而来,便不会空手而归。
欢迎仪式只进行了短短的25分钟,便匆匆结束了。
或许这场在机场停机坪的较量,为接下来的访问和双方商谈定下了基调。
三、周恩来舌战群儒
从机场到周恩来一行人下榻的总统府,大约有8英里的路程。
周恩来与尼赫鲁同坐一辆车前往,期间二人没有过多的交流。气氛一度十分冷峻严肃。
出了机场之后,大街两侧挤满了自发前来欢迎的印度民众。
他们不断地朝周恩来等人挥手鼓掌,中方人员坐在车中微笑着轻轻挥手以作回应。
这时候车窗外的民众情绪被点燃了,高喊起“印中人民是朋友”的口号。
这是两国人民的呼声,但是天生好战的尼赫鲁似乎对此毫不关心。
次日一大早,周恩来等人便与尼赫鲁等人举行会谈。
刚一开始,尼赫鲁便提出了无理的要求:要中方承认“麦克马洪线”
臭名昭著的“麦克马洪线”,是由印度殖民时代的英方代表威廉·亨利·麦克马洪提出的。
提出的目的是想非法侵占中方领土。可以说,这是切切实实的帝国主义强盗行径。
周恩来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以一贯的优雅和睿智的语气反问对方:“总理先生,麦克马洪是谁?”
(麦克马洪)
做足功课的周恩来当然知道“麦克马洪”是谁,故意发此一问。
他的问题让一向高傲自负的尼赫鲁,顿时语塞。
周恩来没有丝毫让步的意思,严肃表示:
殖民时代早已过去,中印两国早已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这样两个拥有完全主权的独立国家,如今在边界问题上却要让一个殖民统治时代的,英帝国主义将军左右,这似乎听起来有些可笑和荒谬。
与此同时,周恩来还表示:
中印双方曾经作为盟友共同抗击英国殖民者,说明双方对边界的认识是相同的。然而此时印度却一直强调,要求中国接受英国殖民者非法扩展的边界。
一向以能言善辩著称的尼赫鲁,在回答过程中露出了很大的破绽。
他表示,这并不只是英国殖民者关于中印边界的认定,他曾在自己的著作提到了划分边界的依据。
(麦克马洪线)
在接下来的六天行程里,周恩来等人十分忙碌。
他们与尼赫鲁展开了多达七次正式会谈。除此之外,还尽可能多地让中方代表团会见印度政府内阁成员。
他们的用意,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无非是想让中方代表团,多番领教印度方面关于中印边界争端的强硬态度。
这些印度政要口径出奇的一致,说明早在周总理来之前,他们已经商量好了,让中方人员好好“领教领教”。
每次,周恩来等人都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表明中方的一贯立场,而且态度十分坚定。
在与尼赫鲁会谈期间,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周恩来提出中印双方接受目前的边界,并成立边界委员会。
这是事先在国内与毛主席商量好的,也是中方的最后底线。
(中印两国士兵对峙)
这样可以缓和双方的紧张关系,改变双方剑拔弩张的边界局势。
但是,尼赫鲁不愿意同意这“一揽子”解决方案。
随后,周恩来又提出了第二项解决方案:
在双方同意目前边界现状的基础上,停止在争议边界地区一切巡逻,以免发生不必要冲突。
实际上来说,这对双方都很公平合理,但是也被印方含糊其辞地拒绝了。
同年4月25日晚,周恩来举行记者招待会。
会场内挤满了各国记者,他们都想一睹中国这位大名鼎鼎的外交家的风采。
此前中方本来是希望和印方一起接受记者提问的,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再正常不过的要求,却被尼赫鲁等人拒绝了。
这让中方人员十分无奈,最终决定单方面举行记者招待会。
通过这场记者会,要表明中方的立场,以平息那些不知情的记者的怒气,避免他们发布不实报道,对中方不利。
(周恩来总理和外交部长陈毅)
所有人刚刚坐定,中方工作人员便发布了早已准备好的中方声明。
其中提到:边界从未划定,希望双方通过友好协商解决此事。
四、周总理巧妙回答记者刁钻问题
当日晚上7点20分,周恩来等人提前步入会场。
圆柱形大厅内挤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记者,大约有150多人。
刚走进会场,之前在机场向周总理发问的韦尔娜便急匆匆地走了过来。
她语气极为急切地说:“总理先生,有帮人准备不顾外交礼仪向您发难,您可要小心啊!”
周总理微笑地对她说了声谢谢,依旧胸有成竹地向前迈步。
他能预见接下来的处境不会轻松,不过这样的境况他并不是第一次遇见了。
周恩来刚踏上讲台,就有人在台下喊道:“中国佬,滚出去!”
这样不和谐的声音似乎并没有太引起大家的注意。
大家的焦点依旧是台上神采奕奕的周恩来。在座的大多数都为他起立鼓掌。
在接下来45分钟的时间里,周恩来用他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征服了在场所有人。
会场内频频爆出热烈的掌声,以至于周恩来的演讲多次被打断。
(周恩来和尼赫鲁)
演讲结束后,周总理端起放置在手边的茶杯,抿了一小口,清了清嗓子,做好了舌战群儒的准备。
周总理说:“有位朋友告诉我,在座的有不少是战神鸠摩罗的子孙,准备好了炮弹轰击我。我觉得,心里有火、有气,就应该发出来,我愿意承受。因为,我是你们的朋友。”
这时候会场之内突然安静了下来,很多人在四处张望。
他们在观察,到底是谁企图向周总理发难。
而那些早已“成竹在胸”的人则镇定自若地坐在那里,似乎把自己当成了“正义”的化身。
首先站起来的是一位印度记者,他提问说:
“中印边界的领土划分已经是十分明确的了,难道还有什么必要再进行谈判,再重新划分吗?”
这样的问题明显是在挑衅中方。
他的提问描述中,已经将中印边境争议区域想当然地划给了自己国家,并坚定地认为这是印度的固有领土。
即便如此,周总理还是保持了一贯的和善,耐心地回答:
“如果你对中印边界的百年历史多做些研究,并且能真诚地倾听一下中国政府的呼声,我想,你是不会提出这种问题的。”
接着,一个从长相上看应该是欧洲人的记者站了起来。
据他自己介绍是来自英国路透社,接着提问道:
“总理先生口口声声要靠谈判来解决问题,请问,原本属于别人的东西,你认为有什么资格和必要去讨论这东西的归属吗?”
周总理原本的微笑立马消失了,神情严肃、掷地有声地回答:
“在国与国的领土纠纷中,你刚才的比喻显然不十分恰当,我愿就这个比喻再做些说明,如果一个强盗夺走了别人的东西,那么原物的主人不该向强盗讨还吗?”
面对这样的回答,对方明显准备不足,有些着急地回答:“你……你敢说印度是强盗。”
语气中,似乎含有几分质问的意味。
“强盗有,但不是印度,而是英国的殖民政策。中国和印度是朋友,而且应该永远是朋友。”
周恩来的回答,立即引来了全场记者的哄堂大笑。
他们纷纷看向那个向周总理发难的英国记者。
正是因为英国曾经侵略了印度,才造成了今天的中印边界争端。
这时候,旁边的一个记者英国记者明显有些慌乱。
他慌张地问了一个问题:“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周总理十分肯定地点点头:“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远的不说,至少在元代,它已经是中国的领土。”
“时间太短了。”
“中国的元代离现在已有700来年的历史了,如果700来年都被认为是时间短的话,那么,美国建国到现在还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不是美国就不成为一个国家了?这显然是荒谬的。”
在场的很多人都点点头表示同意。
在两个多小时的记者招待会期间,周恩来凭借着自己卓越的语言天赋,一人舌战来自世界各地的百名记者。
他有理有据地巧妙回答各种刁钻问题,让人为之敬佩。
在之后的数次会谈中,中方代表多次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但是尼赫鲁及印方政府始终不为所动。
周恩来为了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付出了最真诚的努力,却迟迟未见对方的积极回应。
最终,双方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
周恩来和朋友谈及此事时,曾略显无奈地表示:“我一点儿也无法使尼赫鲁松动,我想,他已经下定决心了!”
周恩来等人的这次访印之行,双方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两年之后,中印之间因为边界问题兵戎相见。
但是这次访问依旧意义重大,至少向世界表明了中方和平解决此事的态度,在政治上和外交上占据了主动权。
在此次访印期间,周总理在新德里的表现完全体现出了其出色外交家的本色。
面对国内外记者的“质问”,甚至是无端指责,周总理始终不卑不亢。
他有理有据地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政府向往和平的态度,证明了中国人民友好团结的态度。
编辑:xixi
责编:Th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