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利伟将军透露,20多年来,为何没有再次飞天,让更多的人去飞行

雨落轻尘呐 2024-11-25 15:42:35

10月30日,神舟十九号发射成功,预计到明年,神舟二十号也进入计划发射中,且都是载人飞行任务。

距离第一次杨利伟驾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已经过去21年时间,可奇怪的是,他作为我国载人任务的开拓者,为何再也没有飞行了呢?

做好牺牲的准备

“利伟活着回来了!”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返回舱在内蒙古着陆场内着陆,见舱门缓缓打开,杨利伟微笑着走了出来,挥手打招呼,令众人激动不已地高呼。

这次载人航天的成功,是我国航天事业中一次里程碑式的成就,可背后,却是杨利伟及众人做好了他回不来的准备。

2003年10月14日,也就是神舟五号发射前16个小时,杨利伟被选为“首飞”航天员,将独自执行航天任务。

对他来说,是荣誉,也是一份挑战,因为谁也无法确定,我国载人飞船首次飞行是否能应对复杂的太空环境。

可杨利伟却没有丝毫退缩,从他成为航天员开始,就做了牺牲的准备。

1965年,杨利伟在辽宁绥化出生,在父亲的教育下,对革命先烈们的战斗故事格外感兴趣,还跟父亲说要当一名火车司机。1983年,即将参加高考的他,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

杨利伟凭借着优秀的学习成绩与优异的身体素质,被选入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员,并在毕业后在空军部队内服役近10年。

他飞行经验丰富,飞行技能熟练,在1998年,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之一。

那时的我国,航天成就并不突出,特别是载人航天技术,由于美西方等国的限制,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前人经验,只能靠摸索。

这就相当于,我国“航天第一人”面临的危险极高、极复杂,甚至会发生未曾设想过的意外。但杨利伟及众多首批航天员们,没有一人退却或者犹豫。

在被问到“如果首飞会怎么样”时,他坚定地回答:“我会比平时训练更放松、更平静,因为我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而这个准备指的不仅是,处理一切突发情况的必备航天飞行技能,还有牺牲!

在杨利伟与妻子张玉梅告别时,说道:“你从前一直不会如何修表,我现在教你吧?”

张玉梅顿时泪如雨下,哽咽着说:“我等你回来教我!”

2003年11月15日,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在酒泉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尽管他做好了一切准备,但复杂的太空环境让他多年后回想时仍记忆犹新。

太空挑战需要培养人才

“一开始,只能听见舱内仪器运转的轻微嗡鸣声,后来突然听到类似‘咚咚’的声音,似乎有人舱外敲击。”

随着杨利伟的讲述,揭开了他在升空过程中的真实体验。

飞船发射成功时,巨大的推力犹如一头大象压在了杨利伟的胸口。按照推算,相当于一个70公斤重的人,变成了420公斤。而这种煎熬,整整持续了26秒。

杨利伟所提到的“舱外敲击声”,实际上是舱体温度在太空环境的影响下所产生地剧烈变化,比如,舱体上金属物质的膨胀和收缩。

可当时的他,根本来不及细想,只能承受这份位置的恐惧,之后之后就是黑暗环境与剧烈震动。

杨利伟没有忘记自己此行的目的不仅要应对身体上的不适,还要想办法完成各项操作程序,确保飞船的正常运行。

在之后的返回地球的过程中,他又要经历一次身体上的变化。可以看到,在他从舱内走出时,嘴角带血。

好在,杨利伟的恢复情况很好,没有出现严重的后遗症,也完全可以再一次执行飞行任务,但他却没有了航天飞行。

杨利伟解释道:“中国航天事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培养更多的航天员。而我上过太空,有一定的航天飞行经验,可以担任此重任。”

他清楚自己作为我国“航天第一人”的荣誉是国家赠予的,也竭尽全力地培养更多优秀的航天员,回报祖国。

当看到一个个经由自己悉心培育的航天员,飞向太空,杨利伟的心中止不住地骄傲。而他也严格要求自己,做好了准备,说:“如果国家需要,我随时愿意再次飞行!”

如今,杨利伟仍在我国航天事业上继续耕耘,相信在他的带领下,会有更多优秀的航天员,我国航天成就也将越来越多。

参考资料:

光明网:2023-10-18: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自己梦想和祖国需要结合是最大幸福

光明网:2024-10-15:21年前的今天,杨利伟出征太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