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曹爽听从桓范之计

炫炫说 2024-10-06 13:47:42

历史将如何改写?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三国时代,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改写历史的走向。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回那个惊心动魄的高平陵之变,设想一下,如果曹爽听从了桓范的建议,带着皇帝曹芳逃往许昌,历史又会如何演绎呢?

一、高平陵之变的背景

政变爆发: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陪少帝曹芳至高平陵扫墓时,突然起兵政变,控制洛阳。他以太后名义下诏逼迫曹爽,一场权力的较量悄然拉开序幕。

曹爽失策:面对司马懿的步步紧逼,曹爽却选择了交出权力,以为这样可以保全家族,殊不知这正是他走向灭亡的开始。而桓范,这位大司农,带着大司农印逃出洛阳,为曹爽献上了最后的计谋。

二、桓范的应对之计

逃往许昌:桓范建议曹爽兄弟带着皇帝曹芳逃往许昌,以皇帝为号召,要求全国其他军事力量支援,与司马懿对抗。这一计策,无疑是一招险棋,却也充满了生机。

粮草无忧:桓范还告诉曹爽,他手中的大司农印可以征召天下粮草,许昌的武库也可以武装士兵,这样他们就不会缺乏粮草和武器。看似一切准备就绪,只等曹爽一声令下。

三、曹爽的犹豫与抉择

犹豫不决:然而,曹爽却犹豫了。他担心自己的家族会因此受到牵连,更害怕失去那奢华的侯爵生活。于是,他选择了放弃抵抗,甘愿交出权力。

家族覆灭:结果,正如桓范所料,司马懿搜罗罪名,以谋反罪诛杀了曹爽兄弟及桓范等人三族。政治斗争的残酷,让曹爽的浅薄天真暴露无遗。

四、假如曹爽听从桓范之计

召集兵马:如果曹爽真的听从了桓范的建议,带着皇帝逃往许昌,那么他可以名正言顺地召集天下兵马勤王。毕竟,皇帝在手,大义在握,谁又敢轻易背叛呢?

占据主动:而且,从当时的形势来看,虽然司马懿控制了洛阳,但他可以利用的力量并不多。曹爽作为大将军,名义上可以调动全国兵马;而曹羲、曹训则是禁军的实际统领,大部分的洛阳守卫部队当时肯定处于观望状态。

各地支持:更重要的是,当时镇守各地的都督们,如征西将军夏侯玄、征蜀护军夏侯霸、征东将军王凌等,都是曹爽的坚定支持者。他们一旦得知曹爽有难,必然会率军前来勤王。

五、司马懿的困境

兵力不足:面对曹爽的勤王之师,司马懿的兵力显然不足。他虽然阴养了三千死士,但这也只是杯水车薪,难以抵挡曹爽的大军。

政治压力:而且,随着曹爽勤王消息的传开,司马懿的政治压力也会越来越大。毕竟,他是以郭太后的名义发动政变的,如果曹爽真的成功复位,那么他必将受到天下人的唾弃。

内部矛盾:此外,司马懿的内部也可能出现矛盾。毕竟,他的政变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的。一旦曹爽大军压境,那些原本就对他心怀不满的人,很可能会趁机倒戈相向。

六、历史的走向

曹爽复位:在这样的形势下,曹爽很有可能会成功复位,继续掌握曹魏的军政大权。而司马懿,则可能会因为政变失败而身败名裂,甚至丢掉性命。

曹魏延续:如果曹爽能够吸取教训,不再沉迷于奢华的生活,而是励精图治,那么曹魏的政权或许能够延续更长的时间。毕竟,当时的曹魏内部并没有多大的问题,只是司马懿在搞事情而已。

三国格局:当然,如果曹魏内部发生如此大的动乱,那么吴蜀两国会不会趁机采取行动就不可预料了。但无论如何,历史的走向都会因为曹爽的这个决定而大相径庭。

七、感受与思考

历史的偶然: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历史的偶然性。如果曹爽能够听从桓范的建议,那么历史或许就会是另一个样子。但遗憾的是,他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

决策的重要性:这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决策的重要性。在关键时刻,一个正确的决策往往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改变历史的走向。因此,我们在做决策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切勿轻率从事。

历史的教训:最后,这段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那就是,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不能放弃希望,更不能轻易放弃抵抗。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