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篡位,为何李世民敢逼李渊,朱棣却不敢逼朱元璋,原因很现实

繁华落尽啊 2025-01-15 12:52:01

【前言】

在咱中国的漫长历史里,皇权和王朝的更迭常常伴随着惨烈的争斗。李世民和朱棣这两位英主,都是在坎坷命运中夺得皇位的,他们都毫不顾忌地和自己的亲兄弟闹掰,甚至做出了弑父夺位的举动。不过,这两人篡位的过程有着显著的不同。为啥呢?这是因为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才能有所差异造成的。

【英勇善战的小皇子】

公元620年,中原那旮旯正乱着呢!隋朝啊,因为隋炀帝又昏庸又残暴,早就只剩个空架子了,各地的农民起义那是一波接一波。隋将李渊瞅准了这个机会起兵造反,没多会儿就拿下了长安和洛阳,随后建立了唐朝。

不过呢,把各路敌军给打败,让局势安稳下来的,那得是李渊的二儿子李世民。那会儿李世民才十九岁,可已然是个猛将了。他接连把窦建德和王世充给打败了,这让唐朝统治的根基稳固了不少。当时京城的老百姓都说,李世民不光智谋过人,还特别受百姓拥戴。

他穿着简单,生活节俭,每次出征后回到京城,老百姓都会自发地前来迎接,齐声高喊“小皇子万岁”。有一回,李世民带领军队在夜里突袭王世充的营地,王世充的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

李世民把所有的战利品都分给了前来迎接的百姓。百姓们那是高兴得不得了,一个劲儿地喊着:“这小皇子才是真正的天子哟!”

李世民不光深受百姓拥护,还获得了将士们的衷心支持。每回打仗,他总会亲赴前线,和士卒们共同承受艰难困苦。有一回,李世民带领军队过河,船仓出现漏水情况,兵士们都惊慌不已。李世民立刻脱掉自己的战袍,亲手去堵住船底的窟窿。兵士们看到这一幕,斗志昂扬,齐声高呼:“大王万岁!”李世民的谋士魏徵更是毫不掩饰地劝李世民尽快夺取政权。“陛下圣明,真正的天子就该是您啊!”魏徵这样说道。

李世民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对百姓关怀备至,这使得他在军队和百姓中的威望已然超过了李渊。那时有句谚语这样讲:“李渊不过是个有名无实的皇帝,真正的英明之主乃是李世民。”

【玄武门政变】

626 年,李世民终究是破釜沉舟,发起了玄武门之变。

那时候李渊都八十多岁了,岁数大了,权力也不在自己手里了。太子李建成性子凶狠残暴,跟李世民的关系特别差。这兄弟俩明着暗着地争斗很长时间了。魏徵反复劝李世民,说要是不早点把权力夺过来,那自己以后啥样可就不好说了。

那一日,李世民天还没亮就起身准备作战。他对手下的亲兵讲道:“我那兄长心思不正,要是不把他除掉,天下百姓的安稳难以保障。今儿个咱们要凭借武力夺取政权,你们一定得跟着我!”兵士们听了这话,纷纷抽出长剑高喊:“我们甘愿追随大王!”

天刚蒙蒙亮,李世民就带着像秦叔宝、尉迟恭这般勇猛的手下,冲进了皇宫。李建成和李元吉都没来得及反应,就丢了性命。紧接着,李世民去到李渊跟前,言道:“父王,您年岁已高,身体也乏累了,应当把位子让出来,这样才能给天下带来福祉啊。”李渊心里清楚大局已定,只好含着泪把皇位传了出去。

当日,李世民登基称帝,将年号改为“贞观”,自此成为唐太宗。这一行动让朝廷上下大为震惊,不过众多将领纷纷对李世民表示支持。在他们眼中,李世民的行为虽说有些残忍,但却是为了国家的安稳。李世民也没有因为杀父夺位而洋洋自得,他努力治理国家,关爱百姓,以此来弥补自己的过错。在他的管理下,唐朝慢慢变得繁荣昌盛。

【引以为鉴的教训】

玄武门之役后,李世民当机立断夺取政权并登上皇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唐太宗。他听取魏征的意见,降低赋税,对各路藩镇进行安抚。在他的管理下,唐朝步入了鼎盛阶段。然而,李世民也为此承受了巨大的代价,直至离世,他都无法释怀自己杀兄逼父、夺取皇位的罪过。

有一回,李世民到苑中巡查,猛地瞧见一只风筝的线断了,掉落在草丛里头。这风筝断线的一幕,让他不禁想起了玄武门之变。

他眼泪止不住地流,对着身边的侍臣讲道:“我这辈子最为后悔的事儿,就是杀了父亲夺取皇位。现今父亲的在天之灵,肯定会极其悲痛和愤恨。我得拿我剩下的日子去补偿对父亲犯下的过错。”

打那以后,一到清明节,李世民就会跑到李渊的陵寝前痛哭流涕,以此表明自己的悔意。朝中的大臣们也都把李世民当作镜子,清楚地认识到靠政变夺取权力终归不是正道。李世民以自身的经历给朝廷上下都上了一课,让唐朝的君臣关系变得更为和谐融洽。“别再走老路”成了历代帝王的警言,这便是李世民给后人留下的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诲。

【朱棣:谨慎选择时机的夺权者】

和李世民有些相似,朱棣也是在兄弟之间的争斗中登上皇位的。1368 年,朱元璋创立了明朝,自己当了皇帝。朱元璋有好几十个儿子,在这些儿子当中,最为出众的便是四子朱棣。

朱棣打小就机灵得很,对李世民那是满心钦佩。他跟名将蓝玉学兵法,还亲自训练军队。没过多会儿,他就当上了明朝禁卫军的头儿。可他哥哥朱允炆呢,最后被朱元璋定为了太子。

朱棣心里头很不服气,可他也清楚,只要朱元璋还坐在皇位上,自己想把皇位抢过来,那几乎是没啥希望的。于是,他明面上对朱允炆挺客气的,可背地里却在北方积攒势力,热火朝天地为抢夺皇位做准备。

【靖难之变】

1398 年,朱元璋离世。朱允炆登上皇位,成为建文帝。建文帝打算削弱藩王的势力,于是颁下诏书,要把藩王的兵权收回来。在众多藩王中,显然朱棣的兵力最为雄厚。朱棣看似顺从建文帝的旨意,实则在私下里训练士兵,积极备战。

朱棣心里清楚,就自己当下的实力,根本没法跟建文帝对着干,要是贸然行动,那肯定会给自己惹来大麻烦。于是,他先是对外声称自己得了重病,然后展开了长达数年的、具有战略性的装疯行动。

终于啊,到了 1402 年,朱棣觉得时机成熟啦,就在这年正月,猛地打着“清君侧,靖内难”的旗号起兵造反,朝着京城金陵就杀过去了。建文帝匆忙应对,没多会儿就战败,然后溜之大吉了。转过年,朱棣登上皇位,成为了永乐帝。后来啊,他还去北伐蒙古,差不多把汉唐盛世时期的版图给重新整回来了。

靖难之变结束后,朱棣并没有因为通过不正当手段夺取皇位而沾沾自喜。他依旧勤勤恳恳地处理政事,努力把国家治理好。就像他的老师蓝玉曾经说过的那样:“夺得天下仅仅是一个途径,怎样把国家治理好才是真正的目标。”朱棣将老师的教导铭记于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用恩惠回报怨恨,正因如此,他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成王败寇的智慧】

朱棣能够成功夺取皇位,关键在于他早早做好了准备,而且当时的时机也恰到好处。相较而言,李世民的夺位之举显得较为匆忙,但最终还是成就了一番大业,这主要是因为:

首先,这俩人在夺取权力之前所掌控的资源存在差异。李世民呀,参加过好多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战役,因此很得军心。而朱棣呢,他是明朝实力最强的藩王,老早就已经在北方发展自己的势力了。

第二,这两人的父亲在能力方面有所差异。李渊年老力衰,有名无实,这使得李世民夺权相对轻松些。而当朱元璋还手握大权的时候,朱棣可不敢轻举妄动。

第三,李世民瞅准时机果断行动,朱棣则是耐心等候时机到来。李世民在兄弟们内斗达到极其激烈的程度时选择出手,而朱棣一直等到朱元璋离世后,才觅得了有利的机会。

不得不说,要想成就一番大事业,天时、地利以及个人的才能都是极为关键的。李世民和朱棣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心里都清楚,在争夺天下的这条道路上,找准恰当的时机那是相当重要的。要是朱棣在朱元璋还在位的时候就冒冒失失地发动行动,那肯定会以失败告终;要是李世民发动政变的时间再早一些或者晚一些,那结果也是难以预测的。

古人有云:“成与败,只在一念之间。”李世民与朱棣,最终都成为了杰出的开国之君,这是因为他们精准地抓住了时机,还拥有着非凡的政治与军事才干。他们的这些作为,给后世的君主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借鉴。

【结语】

李世民和朱棣这两位英雄,皆是于乱世之中奋力谋取高位之人,且都毫不顾忌地以暴力方式争夺皇位。不过,这二人的身世背景与过往经历大相径庭,也正因如此,致使他们篡位的过程有所不同。在历史长河中,夺权弑君的事儿并不少见,然而能否像李世民和朱棣那样缔造盛世,那还得看个人的本事。虽说天时地利很关键,但人的作用也万万不能轻视。历史的车轮不停地转动,咱们还是得持续汲取智慧,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