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中旬,我与妻子去游览北京植物园。观赏中,又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植物,其中就有雁河菊。其实,我并不认识这种植物,是看到了说明标牌才知道的。标牌上写着:“菊科雁河菊属雁河菊(Brachyscome iberdifolia)。产地:原产澳大利亚。用途:布置花坛、花境、盆栽。”

这种花,丛生,茎纤细,叶子深裂,像稀疏的羽毛,花似雏菊,白色,或白色上生硬地覆盖着紫色,平淡无奇,如果不是注意到标牌,我可能熟视无睹。



回家后查它的身世。《中国植物志》未收载。中国植物图像库中,有同样的植物,但名称为“鹅河菊”。学名也不一样,标牌上是Brachyscome iberdifolia,而图像库中是Brachyscome iberidifolia Benth.,种加词中r后面多个“i”。后来发现,所搜集的资料中只有2006年出版由金波编著《花卉宝典》使用了标牌上的学名,感觉图像库使用的学名更为通用。



1991年出版的由王大钧编著的《家庭养花全典》已收载这种植物,它的引入应该在此之前了。


2006年出版的《室内垂吊花卉》提到:“鹅河菊,又名雁河菊、五色菊、绿河菊。”并提到它的栽培品种有“光辉系列”、“蓝星”、“喝彩系列”、“草莓奶油冻”。大概因为它的花有白、蓝、紫、粉红、蓝粉等多种颜色,故有“五色菊”之名 。


1984年台湾出版的《杨氏园艺植物大名典》(杨恭毅撰著)收载“鹅河菊”。该书对所收植物的中外名称由来、引入台湾的情况,都介绍得非常详尽,目前还没有发现大陆同类书籍。
对于“鹅河菊属”属名由来该书这样解释:“属名Brachycome为希腊语的Brachys(短的)与come(毛束)2语合成,指其具有短冠毛之意。中名鹅河菊,以花株性状形象名之。”
对于“鹅河菊”,该书介绍说:“种名iberidifolia为‘似I ber is 属叶的’之意……中名:鹅河菊 以属名特征代表名之。以花株性状形象名之。别名:丝河菊,以花株形象名之。(花草名彙集)”说鹅河菊:“原产于澳洲。1840年引入欧洲介绍。1910年左右引入日本介绍。1967年由日本引入台湾;1968年赖昭宪氏由日本引进。台湾各地零星栽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