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格斯牛杂交改良,圈舍环境调控,东北平原规模养殖,肉质评级双优

晓韩养殖 2025-02-22 02:05:30

安格斯牛杂交改良,圈舍环境调控,东北平原规模养殖,肉质评级双优

在东北平原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对于许多养殖户来说,安格斯牛的养殖正成为一件充满机遇但也极具挑战的事情。安格斯牛,这一原产于苏格兰的牛品种,以其肉质鲜嫩多汁、大理石花纹丰富而闻名于世。在东北平原进行规模养殖,我们得好好研究下杂交改良这事儿。

很多养殖户在初期都遇到过不少难题。就拿圈舍环境调控来说,在东北,冬天那是相当冷,夏天有时候又特别热。有位黑龙江的张哥,他刚开始养安格斯牛的时候,圈舍就是简单搭了个棚子,冬天牛冻得不行,夏天又热得乱窜。这安格斯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像有些本土牛那么强,特别是从外地引进的牛种,所以在圈舍环境这块必须下功夫。

说到杂交改良,这是提高安格斯牛适应性和肉质的重要手段。比如说,把安格斯牛和本地黄牛杂交。本地黄牛适应东北的环境,在抗寒、抗病方面有一定优势,和安格斯牛杂交后,小牛犊就能结合两者的优点。像吉林的一个养殖场,他们做了这种杂交改良。刚开始他们也担心效果不好,毕竟没有太多经验。可是经过几年的时间,发现杂交后的牛不仅长得快,而且在肉质上也有不错的表现。

在东北平原养殖安格斯牛,圈舍环境的调控可是一门大学问。咱先说说温度方面。30天的小牛犊很脆弱,冬季圈舍温度得保持在0℃以上,不然很容易生病。夏季温度高的时候,圈舍内要是超过30℃,牛就会变得懒洋洋不愿意活动,采食量也会下降。湿度也得控制好,相对湿度在60% - 70%比较合适。像辽宁有个养殖户,之前没注意湿度问题,结果圈舍潮湿,牛的蹄子都开始有问题了。

安格斯牛在东北平原养殖,饲料的选择也很关键。它对营养的需求比较高,要是饲料跟不上,肉质可就不行了。有个网友分享,他在圈舍周围种了一些苜蓿,可苜蓿的品种也有讲究。紫花苜蓿是比较常见的,但是和三叶草属的一些冷门品种比起来,像白三叶,它相对更耐寒,在东北的气候条件下,白三叶在冬季可能更容易存活,能为安格斯牛持续提供一部分饲料。还有一些冷门的苜蓿品种,如南苜蓿,虽然适应温带气候,但在东北需要特殊的管理才能种好,和紫花苜蓿对比,它的营养价值稍低一些,但是在成本控制上有优势。

在规模养殖上,养殖场的布局也有大学问。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这是优势。但是风比较大,在圈舍的朝向设计上要考虑避风。德州肉牛养殖场的李经理,他在南方也有一个小的养殖基地。他说南方的潮湿和北方的干冷对圈舍的影响太不一样了。南方的圈舍要更注重通风防潮,北方则要在保暖防风上下功夫。在东北平原,养殖场的面积比较大,一般几百头牛的养殖场都是有的。而且养殖模式多样,有家庭农场式的,也有那种大型企业的规模养殖。

肉质评级双优是很多养殖户努力的目标。这不仅和品种、饲料有关,和养殖过程中的管理也分不开。比如说日常的运动管理。有研究表明,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牛肉的嫩度和风味。在东北的一些养殖场,养殖户会让牛在特定的区域自由活动,就像散养一样,不过这个散养也是有规划的。牛每天活动3 - 4个小时,这样既能锻炼身体,又不会过于劳累。

说到安格斯牛杂交改良后的养殖,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吉林省,有个王大哥他做了安格斯牛和本地牛的杂交改良。刚开始,他对杂交牛的生长速度不太确定,心里很忐忑。但是他对养殖场的圈舍环境调控特别上心。他按照牛的不同生长阶段调整圈舍的温度和湿度。比如,小牛犊阶段温度保持在15 - 20℃,湿度65%左右。牛慢慢长大后,逐渐适应更宽的温度范围。他对饲料也很讲究,除了常规的饲料,还在饲料里添加了一些从东北野生植物中提取的营养成分。像刺嫩芽提取物,刺嫩芽在东北比较常见,他发现添加这个之后,牛的抵抗力增强了,牛肉的品质也有所提高。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养殖,他发现杂交后的牛不仅长得快,而且肉质评级很不错,大理石花纹很清晰。

再看圈舍周围绿植的配置。除了刚刚提到的苜蓿类,还有一些冷门的牧草也不错。比如早熟禾,在北方的寒冷地区耐寒性很好。和黑麦草对比,早熟禾的耐寒性更强,但是在产草量上可能会稍低一点。还有羊茅,它的抗旱能力比紫羊茅要强一些,在东北比较干旱的季节里能有较好的表现。在安格斯牛的养殖场周围种植这些牧草,既美化环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饲料问题。

还有养殖场的粪便处理问题。在东北平原规模养殖安格斯牛,如果粪便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圈舍环境,还会对周边的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有个南方的养殖户来东北考察,他说南方的养殖场粪便处理多采用沼气池发酵,然后用于灌溉农田。但是在东北,因为冬季寒冷,沼气池的运行可能会受到影响。所以东北的养殖场更多地是采用干湿分离的处理方式,把粪便收集起来做有机肥,尿液经过处理后储存起来用于施肥。

在东北平原养殖安格斯牛,时间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从犊牛出生到出栏,这中间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精心的照料。3 - 6个月的犊牛是长骨架的关键时期,要提供足够的钙和磷。6个月到1年,是肌肉生长的快速期,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提高。1年到2年是肉质塑造的重要阶段,要通过合理的运动和饲料搭配来提高肉质。

圈舍的通风也很重要。东北冬季室内取暖,如果不通风好,氨气浓度会很高,牛容易呼吸道感染。有个黑龙江养殖户分享,他以前不懂这个,结果牛群老是生病。后来他安装了通风设备,根据不同的季节调整通风量。夏季全天通风,冬季则在中午温度高的时候通风几个小时,牛的健康状况就好多了。

养殖场的防疫工作也不能忽视。安格斯牛虽然体质相对较好,但在大规模养殖的情况下,传染病的传播风险会增加。东北有一年口蹄疫流行的时候,有个养殖场因为平时防疫做得好,及时接种疫苗,隔离病牛,才避免了大的损失。他们的经验就是,要按照科学的防疫程序来,不同季节预防不同的疾病,而且消毒工作要定期做,不能马虎。

还有不同类型的安格斯牛在东北平原的表现也有差异。比如纯种安格斯牛,它的肉质非常好,但是适应能力可能稍弱。而改良后的安格斯牛在适应东北环境的同时,基本保留了肉质优良的特质。在一个养殖场里,如果既有纯种安格斯牛又有杂交改良的安格斯牛,在管理上就要区分对待。

再说回肉质的评级。除了品种和养殖管理,检测方法也很重要。东北有一些专门的肉类检测机构,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来评定牛肉的等级。比如,通过检测牛肉的脂肪含量、肌肉纤维的粗细等指标。有养殖户反映,他发现不同批次的牛肉在评级上有差异,后来经过仔细排查,发现是饲料的换季供应衔接不好,导致牛肉的品质波动。

圈舍的采光也不容忽视。充足的阳光可以让牛合成维生素D,对骨骼发育和健康都有好处。在东北,冬季日照时间短,所以要合理设计圈舍的采光角度。像有些半开放式的圈舍,能保证牛在白天有足够的日照时间。有的养殖户发现,采光好的圈舍里的牛,精神状态更好,毛发也更光亮。

在东北平原养殖安格斯牛,南北方地域差异带来的挑战要怎么克服呢?南方的牛可能更适应湿热的环境,而东北寒冷干燥。比如说南方养殖场的圈舍通风设备可能比较大,而东北的需要在保暖的前提下适当通风。南方牛的饲料来源比较丰富多样,东北则以当地的农作物秸秆和牧草为主,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饲料配方。

对于安格斯牛杂交改良后的出栏时间也有讲究。一般来说,纯种安格斯牛18 - 24个月出栏可以保证较好的肉质。但是杂交改良后的牛可能会稍微提前或者延后。这取决于杂交的品种、养殖管理的水平等。有个吉林的养殖户,杂交改良后的安格斯牛20个月出栏,肉质评级达到了特级,他总结经验说,除了科学的管理,就是对牛的生长状态时刻关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饲养策略。

东北平原的安格斯牛规模养殖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杂交改良到圈舍环境调控,从饲料选择到出栏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你有没有什么独特的想法或者经验呢?比如你在其他养殖品种的养殖中有没有类似的遇到的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0 阅读:0